張蕓
云南省彌勒市醫院有限責任公司 云南彌勒 652300
30例肘部血管條件差的患者在B超引導下行PICC置管的護理措施
張蕓
云南省彌勒市醫院有限責任公司 云南彌勒 652300
目的:探究與分析肘部血管條件差的患者在B超引導下行PICC置管的護理措施。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肘部血管條件差的腫瘤患者30例的臨床資料。結果:該組患者共30例,經過1次置管成功29例,置管成功率為96.67%(29/30),1例患者置入頸內靜脈,調整后進入上腔靜脈。全部患者在置管期間均未發生機械性靜脈炎等并發癥。結論:對于肘部血管條件差的患者于B超引導下行PICC置管成功率較高,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安全可靠,值得推廣。
外周靜脈;PICC;B超
近年來,PICC置管技術在臨床工作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因其具有操作方便,保留時間較長,穿刺次數較少,并發癥發生率較少等優點,已得到了廣大患者的認可。由于傳統的PICC置管常于肘窩下2橫指處進行,在操作過程中需根據上肢血管解剖來決定穿刺靜脈,不僅對患者手臂的屈伸運動造成影響,同時還使得導管與血管內膜發生摩擦而出現不同類型的并發癥[1]。而對于肘部血管條件較差的患者,包括淺靜脈先天性纖細、肥胖過度、靜脈血管充盈不良等,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增加了PICC置管的困難。將研究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肘部血管條件差的腫瘤患者30例的臨床資料。該組患者年齡在24至6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3.4歲,疾病類型如下:腸癌6例、肺癌7例、乳腺癌4例,胃癌5例,白血病5例,淋巴瘤3例。術后輔助化療4至8個療程,平均化療療程為5.7個,肘上臂圍在23.6至32.3cm之間,平均肘上臂圍為29.8cm,血管距皮膚的直線距離在0.9至1.7cm之間,平均直線距離為1.4cm,血管直徑在0.3至0.5cm之間,平均血管直徑為0.41cm。
2.1 B超引導下選擇血管
采用美國巴德公司生產的視銳5超聲引導系統對動靜脈血管進行有效分辨。于患者肘窩上方2橫指處對血管進行檢查,沿著血管走行對血流速度,血管曲直等情況進行檢查。明確血管內有無血栓及其厚度等,判斷目標血管是否通暢,是否有足夠空間來容納所選擇的導管。
2.2 穿刺方法
由取得PICC置管資質的護士來實施PICC置管技術的操作:⑴囑患者行仰臥位,保持上臂外展并與軀干呈90度,以將上肢充分暴露出來,并對體外導管的長度進行測量,常規準備消毒物品。⑵在行PICC置管之前行局部麻醉處理,抽取0.2ml的2%利多卡因由穿刺點注入,后采用紗布對穿刺點行1至2下的輕柔,以幫助利多卡因的充分擴散。⑶要求護士在B超探頭引導下,利用PICC穿刺針于穿刺點處進針,穿刺角度在30至45度之間,在保證套管針進入到皮下潛行0.5cm后,對血管行緩慢穿刺,若回抽見血則將穿刺針角度減少至5至10度,緩慢進入1至2cm。將套管芯拔出后報紙均勻的速度將PICC導管置入其中,同時松開止血帶,于助手幫助下將導管送入至上腔靜脈中,將鞘管撤離。⑷在置管后采用胸部正位DR片對導管頭端位置進行檢測,以判斷導管是否位于上腔靜脈中。
該組患者共30例,經過1次置管成功29例,置管成功率為96.67% (29/30),1例患者置入頸內靜脈,動態調整后進入上腔靜脈。全部患者在置管期間均未發生機械性靜脈炎等并發癥。
4.1 B超引導下肘上PICC置管具有較高的成功率
有報道指出,對于患有腫瘤的患者行PICC置管的成功率較低,原因是腫瘤患者術后患肢置管屬于禁忌癥范疇,因此,常選擇該病患者的健肢行PICC置管處理[2]。在本次研究中,該組患者的血管條件較差,在采用B超探頭引導下行PICC置管取得了較高的成功率,為96.67%,該結果與以往臨床研究結構基本一致,證實了應用B超引導下行PICC置管的成功率較高。
4.2 B超引導下肘上PICC置管并發癥發生率較低
傳統PICC置管雖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但易發生不同程度的并發癥,其中以機械性靜脈炎的發病率較高,且于置管1周內發生[3]。而在本次研究中,該組患者于B超引導下行PICC置管無1例出現機械性靜脈炎,原因是肘上血管直行,且血管直徑較粗,血流速度較快,這就使得導管在進入血管內常可維持在漂浮的狀態下,對于正常的血液循環不造成影響,且在穿刺及送管過程中不易對血管內膜造成損傷[4]。另外,此種置管方法不因為手臂的屈伸動作而導致導管及血管發生摩擦而發生機械性靜脈炎等并發癥。
4.3 B超引導下肘上PICC置管注意事項
由于肘上靜脈的走行較深,且患者血管條件差,這就使得護士在PICC置管穿刺過程中需對其進行準確的判斷,包括需注意穿刺進針的角度不應過大,應將其控制在30至45度的范圍中,同時所選取的穿刺針長度應較長,目的使得為了降低穿刺失敗的發生率。另外,在保證套管針進入到皮下后,對血管穿刺應緩慢進行,以減少對血管的損傷,從而避免靜脈血栓的形成[7]。
綜上所述,對于肘部血管條件差的患者于B超引導下行PICC置管成功率較高,并發癥發生率較低,但在操作過程中需要求置管人員具有豐富的臨床操作經驗,以提升穿刺置管質量。
[1]胡翠環,孫玉梅,劉洋.對30例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患者的調查與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8):581-582.
[2]黃石群,胡敏芝,梁艷芳,等.PICC穿刺部位對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J].右江醫學,2007,35(4):402-403.
[3]張慧敏,蔣紅,張睿,等.血液病兒在超聲引導下行PICC置管術的效果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16):1522-1523.
[4]李金華,鐘春嫦,周愛華,等.經皮膚切開顯露靜脈PICC插管方法可行性研究[J].醫學與社會,2007,20(3):43-44.
[5]熊維江,張英,胡輝瑩.頸內靜脈穿刺在院前搶救中的運用(附37例報告)[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06,26(7):346-347.
R473.6
B
1009-6019(2014)10-01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