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霞 李成蓮
廣安市廣安區中醫醫院 四川廣安 638500
面肌痙攣的火針治療與護理
何霞 李成蓮
廣安市廣安區中醫醫院 四川廣安 638500
面肌痙攣屬臨床常見疾病、疑難病癥之一,治療方法雖多,但常有療效不確定、療程長、病癥反復等,從而造成患者軀體痛苦且心理壓力較大。近年我科在針灸理療的基礎上推廣應用火針療法,臨床觀察療效可靠,能縮短療程,在中西醫學理論的指導下總結出了系列護理經驗供臨床參考。
面肌痙攣;火針;護理
現代醫學探討面肌痙攣的病因為血管神經因素所致的一種高反應性功能障礙綜合癥[1]。大部分患者發病原因不明,發病誘因常與情緒激動,過度疲勞等關系密切,常通稱為原發型面肌痙攣。另有少數患者為外傷、腫瘤或外科手術后出現,或繼發于面癱后期。臨床癥狀初期為眼瞼跳動,逐漸發展至一側面肌痙攣,連動到嘴角甚或頸部。
面肌痙攣屬祖國醫學的"瘈疭"范疇,瘈疭即抽搐。《張氏醫通·瘈疭篇》[2]說:"瘈者,筋脈拘急也,疭者,筋脈張縱也,俗謂之抽"其病因由于風寒之邪滯于面絡,風行主動,寒性收引,故使氣機收斂,腠月里閉塞、經絡筋脈拘急誘發本病。
2.1 我科火針治療面肌痙攣運用:針具選用盤龍火針(針尖式)、取穴:雙顴髎、太陽、迎香、人中、地倉、承漿、局部阿是穴(痙攣點輪流選取)。要求醫者手法穩、準、輕、快,淺刺不留針,點刺深度2-3mm為宜。每周治療一次。
2.2 中醫火針法是古老的傳統技術,經歷代醫家逐步改進完善,至今已形成為針灸療法中的一個獨特的治療體系[3]。現代醫學研究其治療機理可概括為損傷、激活、排出、炭化、促進、吸收、殺菌、灼斷、協同等九個方面的學說解釋,在臨床上醫學實踐證實火針對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許多病證效果顯著。火針借火之力溫壯陽氣,通徑活絡,行針之法,激發徑氣,在患側面部取穴,利用火針的溫養之性,可加快氣血運行,增加局部血供,筋脈得血養則抽搐痙攣可停。不僅適宜風寒之邪痹阻諸癥,還可以"開門祛邪","以熱引熱"。以上為中醫治療面肌痙攣的作用機理,故火針在各型面肌痙攣的治療中均可適宜。
3.1 體位治療前應作好與患者的解釋溝通,讓患者平臥于床,囑其閉目養神,安靜勿動,保持情緒放松,方便醫生準確施術。
3.2 針具的選用與燒針現行火針用于面部的不僅較細小,更多趨于使用毫針作毫火針,醫者自制適宜于面部的治療針具,提高安全性減少直接損傷,且不影響臨床療效。酒精燈裝酒精2/3滿,注意用火安全,使用外焰燒針:先燒針體、針尖自上,直至燒至針尖白熾。點刺時宜速宜淺,切忌用力不當過緩過深增加患者痛苦。
3.3 預防感染措施首先消毒皮膚選用碘伏,常規兩次消毒待干,范圍適當。其次備好消毒干棉球,對于有針孔出血者予適當按壓,若無出血則不需壓針孔。然后注意術后2日內予75%酒精擦拭面部以達到止癢、消毒的目的,可有效防止繼發感染。最后囑患者保持手衛生、修平指甲,勿用手抓搔面部,若面部微癢不適可用手背輕拍面部,忌冷水洗臉,宜開水煮沸毛巾后冷卻清洗顏面,并囑咐不得使用任何化妝品。
3.4 飲食護理飲食以營養豐富、易消化為原則,多飲水、多食疏菜、水果,預防熱結便秘。忌食刺激性食物,如煙酒、濃茶、咖啡等。
3.5 心理護理對不同年齡人群,根據其不同心理反應特點予以安慰疏導,通過醫者在治療中的開導,使病人處于接受治療所需要的最佳心理和生活狀態。同時觀察了解患者的情緒狀態,有無過度疲勞等誘因,護理上應體貼患方的痛苦,用中西醫學理論妥善解釋疾病機理、治療轉歸等,介紹火針療法的優點,消除患者對針刺治療的恐懼,并主動調節情志,保持樂觀。正如《靈樞師傳》[4]所述"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苦"說明祖國醫學具有豐富的心理學內容,重視"心身統一,治神為先"。心理護理在本病的臨床治療中起著重要作用,臨床中應加強應用。
火針療法臨床療效可靠,在應用中觀察發現大部分病例可以縮短療程。偶有不良反應為針眼紅暈,考慮消毒環節尤應加強:物品準備-針具高壓滅菌處理,皮膚常規消毒2次待干,火針溫度一定要火灼至白熾。技術關鍵:需要臨床積累,掌握好進針角度、深度、速度、行針手法等。
病人的心理接受與習俗、文化等背景有關,對本病的治療應采取綜合措施,可重復療程,臨床有個別病例半年以上療效差的可建議中西醫結合治療,并予以有效的心理咨詢干預提高療效。此外,醫者手法的嫻熟,可以避免針刺過深發生額外損傷。
關于火針禁忌癥,古籍中顏面部為禁忌,而今臨床研究早已突破,在發展中創新的毫火針法拓展了火針的應用范圍,但仍不可忽視火針的局限性和禁忌癥。
火針治療用于面肌痙攣,應配合針灸理療,必要時輔以藥物等治療措施。火針的禁忌癥有孕婦、婦女經期、糖尿病及心臟病等,及有暈針史者,臨床應用中應加以注意。
[1]海艦,李善泉,丁美修,等.面肌痙攣病因學機制的實驗研究[J].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學報,2000,20(6):506-508.
[2]張璐(清).張氏醫通[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122.
[3]劉百生,夏義仁.火針療法的作用機制探討[J].中外醫學研究,2011,9(5):105-106.
[4]佚名.靈樞師傳篇第二十九(譯文)[M].黃帝內經.
R245
B
1009-6019(2014)10-01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