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淑偉
吉林省東豐縣 吉林東豐 136300
小兒腹瀉90例臨床觀察
屈淑偉
吉林省東豐縣 吉林東豐 136300
目的:觀察45兒腹瀉應用蒙脫石散治療的效果。方法:將90例患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格法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45例予以患兒蒙脫石散,具體劑量依患兒年齡定量,對照組45例,依照常規方法治療。隨后觀察兩組患兒的腹瀉停止時間以及總有效率。結果: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優于對照組,腹瀉停止時間比較,觀察組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治療小兒腹瀉,可應用蒙脫石散,腹瀉停止時間短,總有效率高,有臨床借鑒應用的價值。
小兒腹瀉;蒙脫石散;總有效率
小兒腹瀉是臨床易發病癥且常見,多由不同致病因素包括不同病原體等所致。有關報道稱,國內小兒腹瀉的發病率較高,因此也引起了醫師及家長的重視[1-2]。小兒腹瀉屬于嬰幼兒期的一種胃腸功能紊亂癥,以腹痛、大便次數增多及嘔吐等典型癥狀為特點。多發生在夏秋季,具有一定的季節規律。因小兒的抵抗能力較差,因此也增加了感染的機會。臨床治療一定要及時,因為腹瀉會造成患兒體內酸堿失衡,且水電解質易發生紊亂,從而進一步發生脫水直至休克,危及患兒生命。筆者所用蒙脫石散是常用藥,選擇90例患兒,對其中的45例應用了蒙脫石散治療,另選擇45例患兒常規治療,觀察兩組的治療效果,并分析腹瀉停止時間,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加科學的指導和依據,現具體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于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90例患兒為觀察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格法分成兩組,觀察組45例,其中男26例,女19例,月齡為5個月至28個月,對照組45例,其中男24例,女21例,月齡為4個月至29個月。兩組患兒在年齡或者性別方面比較,以及月齡等方面比較,均無明顯統計學差異,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兒在接受治療前,均要先行一系列的輔助方面檢查,例如心動圖、心肌酶學、血生化以及心電圖等,并予以患兒飲食方面的調整,并予以靜脈補液等基礎治療,從而防止水電解質的紊亂,避免酸中毒。觀察組在此基礎上予以蒙脫石散口服治療,1歲以下患兒,所用劑量為1袋/d,1歲-2歲患兒,可1-2袋/d,2歲以上患兒需2-3袋/d。所有年齡段患兒均要分3次來服用,對照組患兒則不再追加其他治療。兩組患兒在治療中,可具體依據不同情況來調整補液或者降溫及止吐輔助治療等。
1.3 止瀉評價標準以小兒腹瀉會議制定的標準為參考依據:服藥后1日或者2日,觀察患兒大便次數,若減少為2次/d以下,且常規檢查發現大便性狀已經趨于正常,且癥狀消失為顯效,用藥后的2日到3日,觀察患兒大便次數減少為4次/d以下,且行常規檢查發現大便性狀已經改善,且臨床癥狀基本上消失為有效,服藥3日后,患兒腹瀉癥狀未見改善,甚至出現加重情況為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可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5.0進行數據的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行X2檢驗分析,計量資料可使用t檢驗,統計學差異顯著以P<0.05來表示。
2.1 兩組腹瀉停止時間比較觀察組平均腹瀉停止時間為(36.05± 4.10)h,對照組平均腹瀉停止時間為(41.02±4.79)h,兩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t=4.309,P<0.05)。
2.2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中顯效31例,有效1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中顯效12例,有效24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80.00%),兩組比較,有較高統計學差異(X2=33.109,P<0.05)。
在兒科常見病中,小兒腹瀉是較為常見的,且病因較多,研究證實,造成小兒易于發生腹瀉的原因是小兒的消化系統發育還不夠成熟,此時小兒又處于較快的生長發育期,進食也較為復雜且多數為液體流食,而胃腸道的分泌性及免疫球蛋白低,無法適應食物性狀的快速變化。且小兒腹瀉有區域及季節性,多數為大腸桿菌感染所致,還有一部分是濫用抗生素造成正常菌群失衡所致[3]。
在當前,對小兒腹瀉的主要治療對策以預防脫水為主,并適當調整飲食,并予以合理的藥物治療。筆者在本文研究中,主要針對的是病毒性腹瀉,因此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還要加用有效藥物治療。
蒙脫石散學名又為思密達,其中含有蒙脫石微分,對消化道,尤其是胃腸道的病毒以及病菌有強的抑制劑固定作用,還能夠通過黏膜的覆蓋從而提高胃腸道對攻擊因子的抵抗。大量研究證實了,通過口服蒙脫石散,不會傷害正常菌群,效果好,不會影響腸道吸收效果。在本文中,觀察組的腹瀉停止時間以及總有效率均要高于對照組,結果可見,蒙脫石散治療效果佳,有借鑒推廣的價值。
[1]朱利華,陳群英,黃明海.2008年小兒腹瀉病的病原體調查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22):3606-3607.
[2]楊梅.思密達治療嬰幼兒腹瀉12例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09,13(10):926.
[3]吳兆海,王世明.喜炎平注射液治療小兒秋冬季腹瀉59例療效觀察[J].重慶醫學,2009,38(10):1248-1249.
R722.13+2
B
1009-6019(2014)10-018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