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永生
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施河鎮衛生院 江蘇淮安 223229
周圍性面癱分期治療體會
瞿永生
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施河鎮衛生院 江蘇淮安 223229
余在江蘇省中醫院針灸科進修期間,曾師從省名老中醫、著名針灸學家吳旭教授,吳老針藥并施治療周圍性面癱有獨到經驗,余驗之臨床,總結整理如下。
臨床資料:周圍性面癱89例,均為新患,符合周圍性面癱診斷依據。年齡18-65歲,其中男52例、女37例。
急性期:發病15天以內。一、藥物治療:牽正散加味,寒證加防風、白芷,羌活,桂枝之品;熱證加銀花、連翹、桑葉、菊花之屬。有病毒感染者加大蒲公英、地丁之類劑量。西藥可用VB1、VB12混合后做遠端穴位注射,可取足三里、陽陵泉等。各穴輪換,每周2-3次,效果比單純肌注好。激素治療并非必要,輸液更無必要。相關實踐證明大量輸液對預后不利,幾乎都有后遺癥。二、針灸治療:面癱早期忌采用"雞尾酒療法"針灸、理療、按摩、貼膏、拔罐等多管齊下,臨床證明,早期頻繁刺激,會使局部持續充血,反而不利于恢復。吳老認為早期針刺取穴宜少而精,手法宜輕,針刺宜淺,不宜提插捻轉,不透穴,淺刺或點刺,不留針或少留針(留針以15分鐘以內為佳),最好不使用電針,如用電針,宜疏密波5-10分針,輕微收縮。穴取,攢竹、陽白、下關、地倉、頰車、迎香,翳風、合谷、足三里、太沖等。據吳老經驗急性期針刺時機越早,痊愈率越高,病程越短,見效越快。但宜健側和患側輪換針刺,或隔日一次效更佳。針方中,迎香穴吳老冶面癱時,凡針必取,此穴乃民間秘方。宜用燒針法,針刺得氣后,用酒精燈燒針柄10分鐘,常可縮短療程或取得意想不到之效果。翳風穴、面癱患者早期常有耳后完骨處疼痛,且面神經由莖乳突孔處發出。針刺此穴可消除莖乳穴孔神經炎性水腫,有助恢復。吳老針刺面癱常以此穴為主。刺時向前45°角深刺1-2寸,注意刺激量宜大。遠端穴足三理,吳老亦喜用。面癱患者本乃正氣不足,脈絡空虛,風寒襲絡所致,針刺足三里可匡扶正氣,鼓邪外出,宗"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意。據吳老臨床觀察,眼臉閉合的早晚,在一定程度上可影響整個疾病預后,常規治療若效不佳,可采用上下眼臉密集橫向淺刺法,可提高療效。另急性期配合耳背近耳輪處找淺靜血管點刺放血,其效亦頗佳。三、調養:(1)是休息防止體勞.心勞.房勞,(2)是避風寒,出門宜帶口罩,(3)是不食辛辣刺激之物,忌煙酒。(4)是調情志,對疾病有信心治療,不生氣動怒(4)面癱口腔操,每天對鏡練習兩到三次,每動作做十次,如保持微笑,閉嘴,鼓腮,張口、抬眉等。
恢復期:發病15天至3個月,一、藥物療法:可用牽正散合桃紅四物湯辨證加減,二、針灸治療:此期針刺宜平補平瀉,沿皮透刺,電針以高頻連續波為主,每次30分鐘,起針后可結合艾灸,閃罐,取穴由少到多,刺激由輕到重,局部穴透刺療效比直刺好,如攢竹透絲竹空,陽白透魚腰,頰車透地倉等。
后遺癥期;病程3個月以上,一、藥物療法:牽正散合桃紅四物湯,重用參芪術等及蟲類搜風通絡。二、針灸療法:以補法重刺,取穴不宜多,電針連續波為主,重補足三里并結合溫針三陰交。合谷、三陰交、太沖等針后留罐10分鐘。局部穴可用淺刺補法,以促經氣回復。面癱6個月以上者,可配列缺、懸鐘、陷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亦可配用背俞穴,取肝俞、脾俞、腎俞、氣海俞等,體質虛者配合溫針灸,針后沿膀胱經第一側線拔排罐。如出現面肌痙攣、聯動、萎縮等癥狀,宜立即停止所有治療1-3月,有時可自然好轉,或再輕刺3-5次多可很快治愈。
療效判定標準:(1)治愈:口眼歪斜完全恢復(2)顯效:口眼歪斜基本恢復(3)無效:口眼歪斜恢復不佳,甚至有倒錯,面肌痙攣、萎縮等后遺癥。
結果:治愈80例,顯效8例,無效1例。
討論:周圍性面癱中醫認為與人體正氣不足,脈絡空虛,以致風寒之邪,乖襲面部經脈阻滯面部氣血運行,致使患側面部筋脈肌肉弛縱不收,而出現口眼歪斜。本病雖小但治療措施不當常留后遺癥,急性期治療尤為重要,本病治療時機越早療效越好,但要重視手法與取穴,早期取穴宜少,刺激要輕,針刺要淺,手法過重可加重病情,甚至可致"倒錯"。急性期采用中藥辨證施治,配以針刺,可有效消除面神經莖乳突孔炎性水腫,促進局部經絡氣血運行。據研究針刺面癱局部穴位,可增強肌肉收縮,恢復神經傳導,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后遺癥期雖難治愈。但若措施得當,從督脈及背俞穴入手,調整整體陰陽氣血平衡,以促進局部氣血運行平衡,從而恢復面部神經功能。
R743.34
B
1009-6019(2014)10-02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