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博
吉林省梨樹縣 吉林梨樹 136500
血瘀型崩漏應用宮血寧湯治療效果分析
曹博
吉林省梨樹縣 吉林梨樹 136500
目的:分析并總結治療血瘀型崩漏中應用宮血寧湯的治療效果。方法:按照隨機數字表格法將58例血瘀型崩漏患者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9例。對照組予以云南白藥治療,觀察組則應用宮血寧湯治療。在經3個月經周期的用藥治療后,比較兩組療效。結果:對比兩組的治療總有效率,觀察組為(96.56%),對照組為(65.52%),之間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血瘀型崩漏癥應用宮血寧湯治療,效果佳,有臨床推廣的價值及意義。
血瘀型崩漏;宮血寧湯;總有效率
在婦科疾病中,崩漏癥屬疑難癥,且具有病程長及病因多等特點。同時發現該病的發病機制復雜,因此給臨床治療帶來一定的困難[1]。且經大量的治療證實有遠期療效不明顯等特點。筆者為此自擬宮血寧湯方劑治療血瘀型崩漏,通過比較發現,效果佳,復發率較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所選58例患者均為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在本院婦科門診接受治療。按照隨機數字表格法分成兩組,觀察組29例,對照組29例。觀察組患者平均年齡為(25.5±11.2)歲,平均病程為(22.8± 1.6)月,對照組患者平均年齡為(26.3±12.1)歲,平均病程為(23.4± 1.1)月。可見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等基礎信息資料方面比較,無明顯的統計學意義(P>0.05)。有實驗可比性。
1.1.1 診斷及排除標準以《中醫婦科學》第6版為參照,共4個標準分別為:①出血時間不規律,數日或者數十日不定,發現月經周期紊亂,②經血量多如注或者為量少不凈,且發現崩與漏交替,患者有小腹疼痛或見舌質發暗,有脈澀之象。面色發黃,大便稀薄,心煩口干,喜冷飲,腰酸乏力,中醫辯證為血瘀者,③在短暫性停經后出血,伴有白帶增多現象,且不孕,④未見器質性病變者。排除標準:有盆腔惡性腫瘤者、盆腔器質性病變者、因生殖道炎癥引發出血或者為使用性激素藥物所致出血及應用宮內節育器或者外傷等所致的出血均需排除,此外如患有全身性疾病例如甲狀腺功能減退或者亢進等。此外還包含因妊娠所致出血等需排除。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予以云南白藥治療,2粒/次,3次/d。止血后予以患者疏肝顆粒恢復性治療,2次/d,6g/次。觀察組則予以自擬宮血寧湯治療,主要方劑為:炮姜10g,仙鶴草、荊芥、枳殼、五味子各15g,烏賊骨、益母草、蒲公英、馬齒莧、黨參以及黃芪各30g,山茱萸20g。連續予以患者使用一周,止血后則應用疏肝顆粒進行恢復性調理治療,2次/d,6g/次。在兩組治療期內不可應用其他藥物并停止一切輔助治療,經3個月經周期的治療,若患者仍有出血情況則繼續治療,3個月經期為一個療程。
1.3 療效標準以《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為參考依據,經期、經量及周期均恢復正常,癥狀消失,停止用藥后保持3個月經周期或者以上為治愈,經期、經量及周期均恢復正常,癥狀減輕,停藥后經量減少至1/2,經期也有所縮短為好轉,子宮出血未見改善其余癥狀無減輕甚至加重為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文中涉及到的計數資料均應用統計學軟件包SPSS15.0分析,計量數據應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數據則應用率表示,率之間行卡方X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以P<0.05表示。
觀察組患者中治愈18例,好轉10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56%),對照組患者中治愈3例,好轉16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65.52%)。由結果見,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的統計學差異(X2=34.921,P<0.05),觀察組優于對照組。
目前研究發現,崩漏的主要發病機制在中醫學為沖任損傷,進而無法對經血產生制約,而腎虛、脾虛、血熱以及血瘀是導致沖任損傷的主要因素,尤其是血瘀。可見血瘀是崩漏的主要發病機理,因血瘀而導致內阻,進而出現血不歸經,成為了崩漏的主要病機。
由此見,治療當中要靈活地應用,通過加用化瘀活血之藥物來達到清理淤血,并最終達到祛瘀止血之效。也更進一步要求我們要將化瘀活血貫穿到整個治療當中[2-3]。
筆者自擬宮血寧湯,基于活血化瘀之理論為依據,方劑中所涉及到的仙鶴草、荊芥以及烏賊骨等具有很好的止血功效,而如黃芪、五味子、山茱萸以及黨參則具有養血益氣生津之能,此外方中所選枳殼、蒲公英、馬齒莧又具有解毒清熱之效,且能達到涼血止血的目的。益母草則可以調經活血。通過現代藥理學的研究分析,仙鶴草、烏賊骨及荊芥均有抗炎、鎮痛以及止血的效果,而山茱萸、五味子、黨參以及黃芪則能夠提升患者自身免疫力,有擴張周圍血管的功效,且能夠保護細胞,尤其是具有促雌激素作用的黃芪,對因雌激素水平過低或者是內膜過厚雌激素所引發的間歇期出血,效果非常明顯。至于益母草,則具有興奮子宮平滑肌的效用,可以改善微循環,抑制血栓,提高子宮收縮頻率及緊張度。枳殼、馬齒莧以及蒲公英可激發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保護肝膽。
宮血寧湯具有不留血瘀,補血卻不膩,祛瘀又不傷正,最終可達復舊澄源的效果,新血生,淤血去,從而崩漏自止,最后再配合疏肝顆粒恢復調理,則能促使肝氣暢達,效果更佳,有臨床推廣的價值和意義。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1-62.
[2]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706-709,1672-1674.
[3]豐有吉.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24.
R711.7
B
1009-6019(2014)10-02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