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清
余姚市人民醫院病區藥房 浙江余姚 315400
關于阿奇霉素在兒科臨床應用的不良反應及其藥學觀察
朱丹清
余姚市人民醫院病區藥房 浙江余姚 315400
目的:探討阿奇霉素在兒科臨床應用的不良反應,以指導臨床合理用藥。方法:選取180例患兒作為本次觀察對象;隨機納為靜滴組和口服組,各90例;口服組患兒口服阿奇霉素,靜滴患兒組靜脈滴注阿奇霉素;分析用藥不良反應。結果:使用阿奇霉素治療后,兩組患兒皆出現過敏性皮疹、腸胃道不適、發熱等不良反應;但組間不良反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阿奇霉素在兒科臨床應用中可引發患兒的不良反應,且不良反應與臨床給藥途徑無明顯關聯,需科學用藥、密切觀察,開展有效的預防及應急處理。
阿奇霉素;兒科臨床;不良反應;藥學觀察
阿奇霉素(C38H72N2O12)屬于十五元環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抗菌譜廣,對革蘭陽、陰性菌、厭氧菌有高度的殺菌活性,對衣原體、肺炎支原體感染也有明顯作用[1]。近年來臨床醫學實踐證明,阿奇霉素的療效要優于紅霉素,且用藥不良反應相對較輕,因此在兒科臨床治療中被廣泛推廣和使用。為探討阿奇霉素在兒科臨床應用的不良反應,本文將180例患兒納為研究對象,分別予以口服和靜脈滴注阿奇霉素治療,現將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①對象選取:選取2012年6月~2014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患兒180例作為本次觀察對象;其中,男性100例,女性80例;年齡最小3歲,最大12歲,中位年齡7.5歲。②病情分布:全180位患兒中,呼吸系統感染患者90例,泌尿系統感染患者60例,皮膚感染患者30例,患兒皆無嚴重慢性疾病。③分組情況:將全180例患者隨機分為靜滴組和口服組,每組患者9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觀察價值。
1.2 方法
①口服組患兒治療方案:依據患兒年齡、體重、疾病類型,每天一到兩次,每次200mg~400mg阿奇霉素口服,用藥連續一周;②依據患兒年齡、體重、疾病類型,每天一到兩次,每次10mg~500mg阿奇霉素靜脈滴注,用藥連續一周;③治療一周后,對靜滴組與口服組患兒的不良反應進行統計分析。
1.3 藥學監護
①對患者用藥前,建議先對患兒進行細菌培養,根據藥敏測試結果判斷是否使用阿奇霉素治療,以避免不對癥用藥,影響研究結果的有效性、可靠性。②治療中,需聯合用藥時,要注意配伍問題,需密切觀察患兒病情進展,避免對患兒機體造成傷害,影響研究結果的科學性、可靠性。③護理人員指導用藥,用藥時間、藥量嚴格遵循醫囑,避免家屬對治療期間患兒的不合理用藥。以免影響到患兒病情進展,影響研究結果的科學性、可靠性。
1.4 統計學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數據均采用SPSS 13.0數據包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用x2檢驗,以P<0.05差異為存有統計學意義。
使用阿奇霉素治療后,靜滴組與口服組患兒皆有不良反應發生。其中,①靜滴組90例患兒中:腸胃不適63例,占70.0%;發熱14例,占15.56%,過敏性皮疹12例,占13.33%;過敏性休克1例,占1.11%。②口服組90例患兒中:腸胃不適66例,占73.33%;發熱10例,占11.11%,過敏性皮疹13例,占14.44%;過敏性休克1例,占1.11.%。③結果表明:阿奇霉素在兒科臨床應用中可能會引起腸胃不適、發熱、過敏性皮疹、過敏性休克等不良反應,且不良反應與用藥路徑無明顯關聯,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阿奇霉素在治療多種病原菌感染效果均較為明顯,其作用機制與紅霉素相同,主要與細菌核糖體的50S亞單位結合,抑制依賴于核糖核酸的蛋白合成[2]。由于阿奇霉素抗菌譜廣,藥效明顯,因此在兒科臨床中得到推廣,但該藥的不良反應也較常見,醫務人員在兒科臨床使用阿奇霉素時,應做好藥學監護,及時預防和處理不良反應。本研究將180例患兒納為觀察對象,采用口服和靜脈滴注兩種方式對患兒使用阿奇霉素治療,結果表明阿奇霉素在兒科臨床應用中多有不良反應發生,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①腸胃道反應: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兒藥后不良反應中,腸胃不適最為常見,發生率在70%左右。腸胃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患兒惡心、嘔吐以及胃痛等特征。因此在對患兒使用阿奇霉素時,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一旦患兒表現出以上癥狀,需立即停藥,避免不良反應加重。對于腸胃不良反應嚴重的患兒待患兒,可給予胃復安靜脈注射或口服治療,至不良癥狀緩解。
②患兒發熱:部分患兒在使用阿奇霉素后,出現體溫上升情況,有面色潮紅、哭鬧、煩躁等表現。一般情況下,停藥后患兒的體溫會逐漸降至正常范圍,對于發熱癥狀嚴重的患兒,應及時進行物理降溫護理,或者口服降溫藥治療。
③過敏性皮疹:在使用阿奇霉素后,部分患兒會出現上肢及軀干的皮疹現象,臨床表現為瘙癢難耐,患兒抓撓現象。在發生皮疹后,醫護應立即停止對患兒的阿奇霉素用藥,并進行脫敏護理治療,一般可在停藥3天左右皮疹消失。
④過敏性休克:在使用阿奇霉素后,極少數患兒會出現過敏性休克情況,不良反應機理為,患兒機體對阿奇霉素產生了過敏反應,引起休克。主要臨床表現為患兒昏迷、呼吸困難、面色蒼白、口唇青紫、機體抽搐等癥狀[3]。當患發生過敏性休克時,應立即停止阿奇霉素用藥,進行抗過敏、擴充患兒周圍血容量等搶救措施,避免嚴重負性情況發生。
綜上所述,阿奇霉素抗菌譜廣,效果較紅霉素更優,但在兒科臨床的試用中常有腸胃不適、發熱、過敏性休克、皮疹等不良反應。而且患兒耐受度較差,機體抵抗較弱,不良反應危害較大,因此用藥時需密切觀察并及時對癥處理,只有保障用藥的安全性,才能使阿奇霉素更好的在兒科臨床中發揮功效。
[1]管曉燕.阿奇霉素在兒科臨床應用的不良反應與藥學監護[J].臨床合理用藥,2014,02(02):69-70.
[2]周樹發.阿奇霉素在兒科臨床應用中的不良反應研究[J].中外醫療,2013,04(07):109-110.
[3]牟敏.阿奇霉素在兒科臨床應用中的不良反應[J].臨床合理用藥,2014,01(01):11-12.
R725
B
1009-6019(2014)10-02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