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河南省周口市沈丘縣人民醫院供應科 河南沈丘 461000
消毒供應工作在醫院感染預防中應用的分析
李慧
河南省周口市沈丘縣人民醫院供應科 河南沈丘 461000
目的:對消毒供應工作在醫院感染預防控制中的應用進行分析。方法:統計醫院加強消毒供應管理工作前后階段手術治療發生醫院感染的患者資料,并回顧性分析消毒供應工作在醫院感染預防中的應用。結果:加強醫院消毒供應管理之后,醫院感染發生率較未加強管理前相比有明顯下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為避免醫院感染現象的頻頻發生,加強醫院消毒供應管理,做好感染控制預防工作,已是必然的趨勢。
消毒供應;醫院感染預防;應用
醫院感染主要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間自醫院內部獲得的感染,醫院感染的發生很大一部分因素出在醫院自身,例如醫護人員的消毒不嚴格、操作不規范等,均有可能致使患者發生院內感染。而醫院感染的發生,容易導致醫患糾紛,影響醫院信譽,因此,重視醫院感染問題,做好消毒供應工作,加強醫院感染預防控制,也是每個醫院的職責所在。
1.1 一般資料
統計2013年7月~2013年12月醫院手術治療發生感染的患者資料,再統計2014年1月~2014年6月加強消毒供應管理加強階段在醫院手術治療發生感染的患者資料,將兩個階段醫院感染發生率進行回顧性分析與對比。
1.2 方法
醫院2013年7月~2013年12月對于醫院感染預防未嚴格干預,只同平常工作一樣操作,但發現醫院感染現象比較嚴重,對醫院造成了不良影響,鑒于此特點,醫院開始提高重視,于2014年1月~2014年6月制定規范的院內感染防范措施,并加強消毒供應管理,具體如下:
⑴加強消毒供應制度的全面落實。為保證在日常工作中,每位醫務人員均能明確自身職責,做好醫院感染預防控制工作,先要制定完善的消毒供應制度,并通過宣傳管理,使消毒供應制度落實到位。相關制度主要包括有:科室工作檢查制度、醫院感染防控制度、崗位職責制度等,通過各制度的落實,為消毒供應工作的有效開展奠定基礎[1]。
⑵嚴格執行規范化消毒供應流程。消毒供應流程的規范性,是保證醫院感染防控的有效手段,消毒供應流程主要為:嚴格執行醫療產品的清洗→嚴把產品包裝質量→加強產品滅菌→重視無菌物品的無菌存放→嚴格檢查產品無菌質量并提供臨床應用。此外,消毒供應工作中,詳細劃分無菌物品的存放區、去污區、包裝區等,保證每位區域工作人員及設備的固定,避免交叉感染。
⑶加強消毒供應中心的監督管理。做好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的監督管理工作,對促進院內感染預防控制的效果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首先,對醫院消毒供應中心所用無菌無品,于采購環節加強審核管理,例如對產品生產資源、生產環境、消毒標準的嚴格檢查,采購入庫時嚴格驗收,保證產品衛生質量。其次,對于再生物品、重復使用的醫療器械與器具,于使用過程中嚴格監督消毒、滅菌處理,針對不規范操作的行為及時提出并加強管理,最好采用獎懲制度,避免不認真消毒的現象發生。再次,從醫療物品的使用、回收、清洗、滅菌、無菌儲存、臨床應用這一循環過程,均加強監督管理,嚴格規范操作流程,防止交叉感染問題[2]。
⑷提高醫務人員的感染預防控制意識。提高醫務人員的感染預防控制意識,也是降低醫院感染的有效措施,醫院主要通過各種形式的專業知識培訓教育、組織理論與技術操作考核、強化安全意識與質量意識、提高服務水平等有效措施,使醫務人員意識到醫院感染防控的重要性,于日常工作中做好恪盡職守。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卡方(X2)檢驗,以P<0.05表示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013年7月~2013年12月醫院手術治療患者共1782例,發生院內感染患者36例,感染發生率2.02%;2014年1月~2014年6月醫院手術治療患者共1814例,發生院內感染患者5例,感染發生率0.28%;兩個階段醫院感染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示加強醫院消毒供應管理后,對預防控制醫院感染具有積極意義。
醫院消毒供應中心屬于供應無菌產品、預防醫院感染的重要科室,消毒供應工作質量的高低對整個醫院工作的順利開展、患者身體健康均起著影響作用,因此,醫院也十分重視消毒供應工作的開展。根據本次研究可見,醫院在2013年間的消毒供應工作并不是十分理想,院內感染發生率也比較高。為避免院內感染的發生,我院于2014年加強了消毒供應管理,通過完善制度、嚴控消毒供應流程、加強監督、提高醫院人員感染防控意識等多種有效措施,大幅提高了消毒供應水平,降低了醫院感染發生率。
綜上所述,消毒供應工作在醫院感染預防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醫院應提高重視,通過加強消毒供應管理,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
[1]張遠玲.淺談消毒供應中心在醫院感染預防中的地位與作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4,6(6):92-93.
[2]趙友媛,等.消毒供應室清洗消毒器應用效果的分析[J].求醫問藥,2012,10(3):624-625.
R187
B
1009-6019(2014)10-03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