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
胸腰段脊柱骨折經傷椎置釘GSS系統(tǒng)治療觀察
文云
目的 針對傷椎置釘GSS系統(tǒng)應用于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治療的應用價值與臨床療效進行研究。方法 選取2010年3月~2010年11月萍鄉(xiāng)市湘東區(qū)人民醫(yī)院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60例。對60例患者采用傷椎置釘GSS系統(tǒng)進行治療。結果 就診的60例患者手術均獲得成功,病情均已好轉,骨折斷裂部位復位情況良好。在術后隨訪的9~24個月中,患者病癥均已獲得明顯改善,同時無并發(fā)癥情況發(fā)生。結論 運用傷椎置釘GSS系統(tǒng)對患者進行治療,療效十分顯著,患者病情均有好轉,骨折斷裂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復位。同時,傷椎置釘GSS系統(tǒng)治療后,患者無不良反應,因此具有可操作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脊柱骨折;胸腰椎;傷椎固定
日常生活中,胸腰段脊柱的使用比較活躍,因此在發(fā)生骨折后,會因為脊柱不穩(wěn),最終導致脊髓與馬尾受到二次傷害[1]。常規(guī)性的治療是采取后短節(jié)段跨傷椎4釘法展開治療,但該方案治療效果并不理想。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容易造成后凸畸形矯正不佳,內固定失效等情況,在復診時使患者反復受到病痛折磨[2]。本研究選取6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傷椎置釘GSS系統(tǒng)進行治療,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3月~2010年11月萍鄉(xiāng)市湘東區(qū)人民醫(yī)院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齡25~65歲,平均35歲。致病原因:高處墜落傷18例,車禍傷15例,重物砸傷22例,摔倒5例。60例就診患者均確診為單節(jié)段椎體骨折,其中T119例,T1223例,L121例,L27例。脊髓神經損傷按Frankel分級:A級15例,B級8例,C級11例,D級9例,E級17例。術前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檢查,以便于詳細掌握患者病情。經過檢測結果顯示,60例患者傷椎至少有一側椎弓根是健全的。若無意外,受傷1周內安排手術,治療情況會更加樂觀。
1.2 手術方法 接受傷椎置釘GSS系統(tǒng)治療的患者,手術過程中,進行插管全麻,且患者體位以俯臥最佳。手術時,準確尋找到患者的傷椎處,以患處后背正中心進行切入。傷椎暴露后,查看患者傷椎與傷椎附近組織情況。在螺釘兩側,放入略大于生理曲度的預彎棒,將傷椎螺釘為固定支點。隨后,利用預彎棒的曲度,撐開復位,利用彎棒力推頂傷椎,即可開始矯正后凸畸形。需要注意的是,手術期間,傷椎螺釘長度應適當,否則太長會損傷血管,太短又不利于復位。同時,需要注意,突入椎管的骨折塊,倘若沒有發(fā)生翻轉情況,可以通過后縱韌帶的牽引,增強復位效果。如果復位情況并不理想,則可進行脊柱劃刀,使骨折塊受到推擠,進而復位。在一般情況下,橫向連接必不可少,它能強化脊柱抗旋轉力。手術過程中,注意對患者進行椎板減壓,盡量復位突入椎管的骨塊。引流工具為皮管,隨后即可常規(guī)性縫合傷口。術后注意臨床護理,避免出現感染情況,對患者進行藥物干預幫助鎮(zhèn)痛,有助于刺激神經,使患者傷椎盡快康復。根據患者傷口恢復情況,在48h內拔除引流管,拆線后在硬性胸腰背支的輔助下,下床活動,開展康復訓練。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在適當時期解除背支,使患者自行進行康復訓練。
1.3 評價指標 根據影響學指標來看,主要查看術前術后側位X線片上Cobb角情況。傷椎前緣正常高度,取決于患者傷椎附近椎體前緣高度的平均值。根據相關資料顯示,脊髓神經損傷,可按Frankel分級:(1)A級:受損部位與椎體以下部位,無知覺且無支配能力;(2)B級:受損部位與椎體以下部位,局部存在感覺但無支配能力;(3)G級:受損平面及以下區(qū)域有無意義運動能力;(4)D級:損傷平面及以下能夠進行運動不過并不健全;(5)E級,受損部位以及傷椎以下部位,知覺與支配能力與常人無異。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正態(tài)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就診的60例患者手術均獲得成功,Cobb角術前(27.6± 8.1)°,術后恢復到(5.5±6.7)°,椎體前緣高度由術前為正常的(38.9±15.7)%,術后恢復為正常的(95.6±8.2)%,而且術前術后情況具備可比意義與價值。在術后隨訪的9~24個月中,患者病癥均已獲得明顯改善,同時無并發(fā)癥情況發(fā)生。
常規(guī)性的治療方案,主要是采取后短節(jié)段跨傷椎4釘法展開治療。不過,就臨床治療效果來看,該治療方案并非理想的治療方式。患者在接受治療后,易造成后凸畸形矯正不佳,內固定失效等情況,在復診時使患者反復受到病痛折磨。通過研究發(fā)現,運用傷椎置釘GSS系統(tǒng)治療法,擁有以下優(yōu)點:(1)在治療過程中,對后凸畸形復位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此外,在保證手術順利進行,不對傷椎造成二次傷害的情況下,撬頂椎體上部骨折處,使治療復位效果更佳顯著[3];(2)有效控制椎間隙撐開距離,降低了對椎間盤的牽拉,避免患者機體功能受損;(3)保障了治療的穩(wěn)定性,有效避免平行四邊形與懸掛效應,降低術后不良反應;(4)對于胸腰段骨折合并關節(jié)突關節(jié)脫位的患者,經過治療后,能夠增強愈合效果,使患者得到有效救治,早日康復;(5)優(yōu)化內固定系統(tǒng)的應力分布情況,降低承載負荷,避免釘棒出現松動或斷裂的情況,避免患者在復診過程中,反復受到病痛折磨。
此外,在使用該方法進行治療時,傷椎螺釘長度應適當,否則太長會損傷血管,太短又不利于復位。同時,需要注意,突入椎管的骨折塊,倘若沒有發(fā)生翻轉情況,可以通過后縱韌帶的牽引,增強復位效果。如果復位情況并不理想,則可進行脊柱劃刀,使骨折塊受到推擠,進而復位。在一般情況下,橫向連接必不可少,它能強化脊柱抗旋轉力。術后注意臨床護理,避免出現感染情況,對患者進行藥物干預幫助鎮(zhèn)痛,有助于刺激神經,使患者傷椎盡快康復[4]。且治療時間,筆者認為受傷1周內安排手術,治療情況會更加樂觀。否則錯失治療的寶貴時段,傷情惡化,出現血腫機化,周圍組織出現粘連,不利于復位,也會導致手術效果大打折扣。就本次研究情況來看,就診的60位患者手術均獲得成功,Cobb角術前(27.6±8.1)°,術后恢復到(5.5±6.7)°,椎體前緣高度由術前為正常的(38.9±15.7)%,術后恢復為正常的(95.6±8.2)%,而且術前術后情況具備可比意義與價值。在術后隨訪的9~24個月中,患者病癥均已獲得明顯改善,同時無并發(fā)癥情況發(fā)生。就此可以得知,將傷椎置釘GSS系統(tǒng)應用于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療,患者病情均有好轉。患者骨折斷裂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復位,臨床療效十分理想。同時,經過傷椎置釘GSS系統(tǒng)治療后,患者均無不良反應,具有可操作性,應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
[1] 夏天,董雙海,田紀偉.應用傷椎置釘治療胸腰段骨折進展[J].脊柱外科雜志,2009,7(3):180-183.
[2] 梁亮科,關宏剛,曹正霖,等.傷椎置釘短節(jié)段椎弓根釘內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脫位療效分析[J].山東醫(yī)藥,2010,50(32):79-81.
[3] 陳國棟,張玉艦,沙俊峰,等.傷椎斜交叉椎弓根固定聯(lián)合傳統(tǒng)內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的實驗研究[J].山東醫(yī)藥,2009,49(6):34-35.
[4] 董雙海,田紀偉,王雷,等.后路短節(jié)段固定聯(lián)合傷椎置釘在胸腰段脊柱骨折中的應用[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9,89(11):740-743.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2.062
江西 337000 萍鄉(xiāng)市湘東區(qū)人民醫(yī)院 (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