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翠萍 魏以璧
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站醫院感染管理現狀及對策
馬翠萍 魏以璧
目的 了解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站醫院感染管理現狀,分析問題原因及對策。方法 通過現場查看、發放問卷對轄區內20家社區衛生服務站醫院感染管理情況進行調查,找出存在的危險因素。結果 社區衛生服務站感染管理工作存在較多隱患,其制度不健全,設施配備不足,消毒滅菌不規范,人員感染控制意識淡漠、知識缺乏。結論 社區衛生服務站感染控制工作是社區衛生工作的薄弱環節,完善的組織、制度,有效的預防與控制措施,得力監管可提高社區感染管理質量,預防社區醫院感染的發生。
社區衛生服務站;醫院感染管理;現狀;對策
社區衛生服務是城市衛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目前衛生改革與發展的重點;社區衛生服務站是社區衛生服務的主體,其服務對象主要是婦女、兒童、老年人、診斷明確的慢性病及殘障人群,他們是社會的弱勢群體,也是傳染病的易感人群[1]。因此,加強社區衛生服務站醫院感染管理工作是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中一個重要環節[2],是社區醫療安全的保障。為有效預防和控制社區衛生服務站醫院感染的發生,提高醫療質量,筆者于2013年6月隨衛生局醫療質量考核組對轄區內20所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感染管理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轄區20家社區衛生服務站,站內醫務人員72名,其中醫生20名(占27.8%),護士52名(占72.2%)。
1.2 調查方法
1.2.1 根據醫院感染管理相關法律法規和地方主管部門有關要求,現場查看20所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制度建設、科室布局、設施配備、環境及診療用品的消毒與管理、個人防護、醫療垃圾處理等。
1.2.2 問卷調查 每站點抽2~4名工作人員現場填寫調查問卷,了解對醫院感染管理知識掌握情況。問卷設置20題,內容有醫院感染傳播途徑、常用診療用品消毒、無菌操作原則、紫外線燈使用及管理、消毒液使用知識、一次性醫療用品管理、標準預防概念及措施、手衛生知識、醫療廢物管理。判斷標準:全部答對為掌握,答對15~19題為熟悉,10~14為較熟悉,10題以下為不熟悉。共發放問卷72份,收回72份,回收率100%。
2.1 制度建設 20家站點的醫院感染管理相關制度不全,內容搬抄較多,實用性差,人員對制度內容不熟悉,制度形同虛設。
2.2 重點科室布局與設施配備 多數站點治療室偏小,分區不清,室內放置非治療用物;其中3家治療室與藥房共用,1家與觀察室未完全隔斷;紫外線燈安裝正確12家,數量能滿足消毒要求5家;治療室有流動水洗手設施7家,干手用物符合要求僅2家;清洗物品、器械的設施無一家達標;共8家設有處置間,3家過于簡陋。
2.3 消毒與滅菌 20家紫外線消毒燈都有日常監測,進行強度監測僅2家;現場檢測15家(18支)紫外線燈管強度,5支不合格,合格率72.2%。在16家有壓力滅菌容器的站點,消毒間布置及使用規范的3家(占18.8%);可復用的醫療器械清洗處理均不到位,有的站點僅用清水沖洗即行滅菌處理;包布不能做到一用一洗,由于使用時間過長造成黑、硬、破損,達不到屏障作用;消毒員兩證(消毒員上崗證、壓力容器使用證)齊全的7人(占43.8%);16家全部使用化學指示膠帶監測滅菌效果,而同時使用化學指示卡監測的6家,開展生物監測僅1家,滅菌效果無法確定。現場提問16家消毒員對所用滅菌器的操作要求、效果判定,全部答對5人(占31.3%);4家物品送往外單位滅菌處理的站點均無潔、污轉運箱。使用的含氯消毒液配比不準確,僅3家開展有效氯濃度監測;共5家使用戊二醛,使用不規范,均無濃度監測。
2.4 無菌操作及個人防護 工作人員無菌觀念不強,9家無獨立無菌物品柜,無菌與非無菌物品存在混放;3家使用中的無菌物品無開啟標識,多家站點盛放消毒液的容器不按規定時限消毒處理,每日傾倒液量過多,體溫計、止血帶達不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執行潛在性感染操作時個人防護意識差,口罩、手套使用不規范,手衛生規范執行差;不清楚發生職業暴露后應急處理方法和上報程序等,針刺傷處理過于簡單。
2.5 一次性醫療用品管理 7家有管理規定,內容全面僅2家。普遍存在問題是進貨索證不全,工作人員不清楚 “三證”所指,購入物品無出入庫登記,存放不符合要求,不清楚拆除外包裝后必須放入無菌柜內;使用后均能按相關規定及時處理。
2.6 醫療廢物處理 20家均有管理制度;現場查看生活垃圾與醫療垃圾有混放,8家醫療廢物盛裝袋不符合要求,11家無銳器盒,垃圾暫存處普遍簡陋、狹小、臟亂,由于站點每天產生的醫療垃圾數量不多,20家醫療垃圾放置時間都超過2天。醫療垃圾處理、轉運記錄不規范,無記錄2家。
2.7 人員對感染控制知識掌握 調查72人,全部掌握1人,熟悉15人(占20.8%),較熟悉39人(占54.2 %),不熟17人(占23.6%)。說明人員的感染控制知識急需提高。答題結果顯示工作人員消毒知識欠缺,標準預防概念模糊,對感染控制新要求了解較少。
3.1 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基礎設施 規章制度是做好感染控制的基礎,社區衛生服務站要制定完善的感染管理制度和切實可行的控制措施,認真落實。醫院感染控制還需要良好的環境基礎和必要的設備,服務站領導應轉變成本觀念,重視診療環境規范化建設,合理布局,配備規范的設施設備和監測用物。
3.2 落實預防與控制措施
3.2.1 規范治療室管理 環境清潔,分區明確,不存放與治療無關的物品;無菌物品專柜存放,啟用時注明時間并簽名,超過有效時間重新滅菌;操作時著裝規范,嚴格按規程;碘伏、酒精容器每周更換兩次,滅菌處理后再用,棉簽每次用后進行有效封口。針對服務站使用量小的特點,消毒液、無菌紗布、棉球等盡可能改用小包裝。并堅持每日清潔、消毒制度。
3.2.2 加強消毒滅菌質量 安排專人負責消毒滅菌工作。按照衛生部衛生行業標準《清洗消毒及滅菌技術操作規范》要求對物品、器械進行處理。滅菌容器操作人員必須經培訓合格方可上崗,要掌握滅菌設備的性能、使用要求,嚴格遵照操作規程,按規定進行滅菌效果監測;滅菌后物品按有效期順序擺放,過期重新滅菌。送往外單位處理的物品要裝在封閉的儲物箱中轉運,潔污分箱,專箱專用,用后消毒。紫外線燈每周用無水酒精棉球清潔一次,3~6個月強度監測1次;要掌握消毒液的性能和使用要求,按規定更換及進行濃度監測。
3.2.3 規范一次性醫療用品管理 建立一次性醫療用品管理SOP,確保采購、驗收、儲存、使用、用后處理各環節無疏忽。建立出入庫登記,進貨時索取三證,嚴格質量驗收,按規定存放,拆箱后必須放入無菌物品柜內,使用前檢查有無漏氣、失效,用后毀形按醫療垃圾處理。
3.2.4 落實標準預防措施,注重個人防護 標準預防中心防護行為要求醫護人員針對所有到醫院診療的患者,不必考慮診斷治療都要采取標準預防措施[3]。要正確穿戴和使用防護用品,防污染防銳器損傷。洗手是預防醫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4],要配備規范的洗手設施、充足的干手用品及快速手消劑,張帖“六步洗手法”及洗手提示語,提高人員洗手依從性;工作人員要掌握洗手指征,認真落實手衛生規范。
3.2.5 加強醫療廢物管理 根據醫療廢物管理相關規定制定醫療廢物管理制度和處置程序,做到分類收集、定點存放、定向委托、密閉運輸。要使用有標識防滲漏的黃色垃圾袋和容器盛裝[5],禁與生活垃圾混放;轉往其它醫療機構暫存的站點,要安排專人,選擇便捷人少的路徑運送,途中防止容器破損、垃圾流失、泄露;有處理登記、有交接記錄。
3.2.6 加強人員感染管理知識培訓 社區衛生服務站應自覺地有目的地組織人員進行感染控制知識學習和外出參觀,了解醫院感染管理新動態,掌握新要求。主管部門可通過集中培訓、發放資料、組織參觀等形式對轄區站點的人員進行培訓,提高感染控制意識、知識和技能。
3.3 建立社區衛生服務站感染管理體系,加強監管 社區衛生服務站要成立感染管理小組,安排專(兼)職人員負責站點感染管理工作,做好督查。主管部門對轄區內站點實施監管,制定切合實際的考核標準定期抽查,將結果列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綜合目標考核中,兌現獎懲。對服務站的環境、消毒滅菌液和滅菌設備可委托或指派其它醫療機構定期監測,確保消毒滅菌效果。也可通過建立醫院與服務站之間感染控制網絡,由臨近的二級及以上醫院或中心對服務站進行業務指導和監督檢查,實行一體化管理。
總之,領導重視、制度完善,措施落實是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有效方法,在大力推行社區衛生服務站的今天,醫院感染管理工作不容忽視,衛生行政部門應把好質量關。
[1] 安良英.醫院感染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預防與控制[J].醫學信息,2010,23(3):608-609.
[2] 劉坤等.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務人員醫院感染管理認知現狀調查[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1):57-60.
[3] 李嫦珍.基層醫院醫院感染管理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3):308-309.
[4] 王雪梅,付朝云,王冬梅.社區衛生服務站預防醫院感染措施[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7):863.
[5] 王羽.醫院感染管理辦法釋義及適用指南[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342.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7.007
江蘇 221003 江蘇省徐州市云龍區云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馬翠萍) 221009 江蘇省徐州市中心醫院(魏以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