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勇(洪湖市第二人民醫院骨外科,湖北 洪湖 433202)
我科2002年以來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ORIF)方法治療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伴肩關節脫位7例,現總結報道如下。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伴肩關節脫位7例,其中6例資料完整。6例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平均年齡50歲(25~70歲)。其中右側3例,左側4例。傷因:摔傷4例,車禍傷1例,高處墜落傷1例,其中1例為肩關節前脫位伴大結節骨折,復位過程中導致肱骨外科頸骨折。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3例,四部分骨折4例。6例為前脫位,1例為后脫位。
手術方式: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沙灘椅位。經三角肌-胸大肌入路,先暴露遠側骨折端、顯露肱骨頭。盡量保護與脫位肱骨頭、特別是大小結節相連的軟組織,可在頭內鉆入2~3枚克氏針便于把持,從肩關節下方或后方推擠肱骨頭以輔助復位,以1~2枚可吸收螺釘固定肱骨頭碎片,釘帽埋于軟骨面下,粉碎性骨折塊以1mm克氏針鉆孔,0#張力縫線(PDSⅡ)貫穿骨折塊打結固定,并可用臨時克氏針固定斷端,。經C臂機透視后插入鎖定板,鋼板上緣距大結節頂端約5mm,擰入鎖定螺釘。常規留置引流管24h。對肱骨頭游離但關節面完整者,判斷頭頸對接面及骨質壓縮,用多枚克氏針固定頭頸并恢復頸部高度,骨缺損區用自體或異體骨植入。C臂X光機透視后再插入LCP板,擰入鎖定螺釘,拔出克氏針;對肱骨頭骨質較少螺釘固定穩定性可疑者,可自頭向頸以可吸收螺釘固定釘帽埋于軟骨面下。所有病例均行自體或異體植骨,切口均一期愈合,術后未出現嚴重水腫及深靜脈栓塞。平均手術時間為125min,1例貧血病人手術中輸血。術后處理:常規留置引流管24h,常規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1周,術后肩肘帶固定,術后1d開始鼓勵行握拳及屈伸腕關節,術后第4天開始作鐘擺、劃弧運動。1周時行被動前屈、后伸與外展運動,并逐漸行指導下保護性主動訓練。6周開始加抗阻力訓練。
隨訪15.5月(6~50月),骨折均愈合,3例外科頸短縮,2例出現頭部囊性變,其中1例出現輕度塌陷,1例頭塌陷并于1年后行人工肱骨頭置換術。按Neer評分,優2例,良3例,可1例。
肱骨外科頸骨折并肩關節脫位是肩關節的嚴重創傷,臨床上少見,大多為2次或2種以上復合強大暴力所致,使傷情復雜化,骨折脫位易造成肱骨頭血液循環明顯減少,甚至喪失,遠期壞死高,致后期疼痛及影響肩關節功能,治療手段一直存有爭議[1]。采用可吸收螺釘加肱骨近端鎖定鋼板治療肱骨近端骨折并肩關節前脫位復位成功率高,骨折復位與堅強的固定可早期活動肩關節,而早期的康復鍛煉對恢復肩關節功能有重要意義,有效減少粘連,達到了促進骨折愈合、穩定關節與功能早期恢復的良好效果,是目前治療肱骨近端骨折并肩關節前脫位的有效方法。
[1]黃明利,李衛國,王鳳.肱骨近端骨折并肩關節脫位的臨床研究進展 [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8,16(8):610-613.
[編輯] 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