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群(荊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湖北 荊州 434001)
腦脊液漏是指顱腦損傷的同時撕破了硬腦膜和蛛網膜,導致腦脊液經損傷裂縫流出,造成顱腦與外界溝通,形成漏孔,空氣亦能借此逆行逸入。先前的研究證實腦脊液漏是顱內感染的重要因素并可能是唯一因素[1]。做好漏口相關護理,能大大減少感染的發生。我院收治的67例顱底骨折腦脊液漏患者經有效的臨床觀察與護理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67例顱底骨折合并腦脊液漏患者,其中男43例,女24例。年齡14~68歲,平均年齡39.5歲。車禍傷42例,高處墜落傷14例,摔跌傷5例,毆打傷6例。前顱窩底骨折30例,中顱窩底骨折33例,后顱窩底骨折4例。單純鼻漏38例,單純耳漏27例,耳鼻漏2例。合并腦挫裂傷28例,硬膜外血腫19例,硬膜下血腫13例,顱內積氣7例。GCS評分8分以下18例,8~12分32例,13~15分17例。
67例中,持續保守治療直至治愈54例,置管引流10例,開顱漏口修補術3例。漏口愈合3~28d,半月內愈合的56例,痊愈率83.6%。并發顱內感染2例,其中1例因家屬放棄出院,另1例經治療后痊愈。
腦脊液漏的部位與外傷受力部位直接相關,明確的受傷史是診斷的前提。熊貓眼,清亮的液體經鼻或外耳道流出是腦脊液漏最直接的表現。顱底骨折早期,血性腦脊液易與耳鼻道損傷出血相混淆??蓪吮镜斡诩啿蓟蛭埳?,如見血跡外有月暈樣淡紅色浸漬圈,則可判斷有腦脊液漏[2]。
合理的體位在顱底骨折腦脊液漏患者的治療過程中有重要的作用[3]。確定為腦脊液漏后應抬高頭部15~30°,這樣有利于漏液的流出和靜脈回流,降低顱內壓。腦組織借助重力作用移向顱底,貼附在硬膜漏孔區,促使局部粘連而封閉漏口。為防止復發,體位應維持到腦脊液漏停止后3~5日[3]。有腦脊液耳漏者,耳漏者頭偏向患側位利于腦脊液引流,又便于患者吞咽流入咽部的腦脊液,避免誤吸[4]。
病室保持安靜、整潔、光線適宜。保持室溫在20~24℃,濕度40%~60%。病室每日紫外線空氣消毒1次,開窗通風2次。加強口腔護理,每日2~3次,保持口腔清潔。叮囑患者勿用力咳嗽、打噴嚏,勿挖耳、摳鼻;不能用力屏氣;保持大便通暢,禁止用力排便。這些因素易瞬間升高顱內壓使原本愈合的漏口再次開放[5]。每日測體溫4次,至腦脊液漏停止后3d。長期臥床患者要注意加強皮膚的護理,該類患者應采用氣墊床,保持床單的整潔、干燥,并實施定時翻身。長期導尿的患者,應定期更換尿管、尿袋。保持尿道口清潔,預防泌尿系感染。
腦脊液漏使顱內感染發生率增加的原因考慮可能為病原菌沿腦脊液逆行使發生顱內感染,另感染易發生顱內壓增高有加重腦脊液漏風險,二者的相互作用,使漏液時間過長,感染發生的概率增大,因此預防顱內感染一個很重要的手段就是防止腦脊液漏[6]。做好漏口相關護理,能大大降低感染的發生。頭部要墊無菌巾或無菌棉墊并隨時更換,切口腦脊液漏者術后切口要加壓包扎,敷料保持干燥。腦脊液耳鼻漏者,鼻腔和外耳道每日用消毒棉簽蘸0.5%活力碘或用70%乙醇擦拭,去除血痂及污垢,保持漏液的流出通暢,避免堵塞鼻腔或外耳道。嚴禁為腦脊液漏患者從鼻腔吸氧或安插胃管,嚴禁手掏耳、鼻,禁止進行耳、鼻滴藥、沖洗及從鼻腔吸痰操作。有腦室外引流的患者,引流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細一些,以縮小引流口。引流管各接頭處需用無菌紗布包扎,每日更換無菌引流袋及敷料。避免因體位改變發生引流管扭曲、折疊或接頭處脫落。注意引流管的高度和保證引流通暢,避免腦脊液倒流回腦內,在病情允許時應盡早拔除引流管。
顱底骨折合并腦脊液漏患者常出現煩躁、焦慮、恐懼心理,護士要加強病房巡視,及時與患者溝通,使其了解疾病的治療與轉歸,從而消除不良情緒,積極配合治療,使疾病盡快痊愈。指導患者臥床休息,加強營養支持。除靜脈營養外,應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多吃水果、蔬菜等,以促進機體恢復,增強機體抵抗力。
[編輯] 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