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泉勝(貴溪市人民醫院骨科,江西 貴溪 335400)
踝關節由內、外踝與脛腓聯合組成,在人體結構中屬重要負重關節。踝關節骨折在臨床上是較常見的骨折類型,其中內踝骨折在踝關節骨折中所占較高,若臨床不能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會引發踝關節不穩及創傷性關節炎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傳統治療方法常采用金屬螺釘或克氏針行內固定,但當骨折愈合后,需行二次手術將固定物取出,給患者帶來較大痛苦。近些年來,隨著可吸收材料在臨床應用的普及,我科采用可吸收螺釘行內踝部骨折內固定治療,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
選取我院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內踝部骨折患者8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2例,男29例,女13例;年齡19~72歲,平均年齡為(45.7±11.2)歲。患者骨折類型分為:開放性骨折17例;閉合性骨折25例。患者骨折部位分為:左踝23例;右踝19例。觀察組44例,男30例,女14例;年齡21~68歲,平均年齡為(46.2±10.9)歲。患者骨折類型分為:開放性骨折18例;閉合性骨折26例。患者骨折部位分為:左踝29例;右踝1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采用全身麻醉方式,取仰臥位,選取前內側做弧形切口,切開皮膚,顯露出骨折斷端,將骨折處嵌頓軟組織與積血清除干凈后,對骨折端行解剖復位,使用巾鉗做臨時性固定,在骨塊的中心處按與脛骨約40°角用電鉆鉆孔,旋入金屬半螺紋拉力釘并加壓,骨折斷端復位良好后,分別在拉力釘左右兩側,選用相應的鉆頭鉆孔,使用攻絲錐進行功絲,其深度與可吸收釘相比須超出0.5cm,置入可吸收釘,將其旋緊,將拉力釘取出,確定骨折端復位良好,踝關節活動正常后,放置引流管,關閉切口。術后24h拔出引流管,術后1周行踝關節功能訓練。
對照組麻醉方式及切口選擇等方法同觀察組。用巾鉗做臨床固定后,采用3mm的鉆頭,按與骨折線垂直方向鉆透骨折片,選取適合長度金屬拉力螺釘將其通過骨折片旋入脛骨下端,余同觀察組。術后使用石膏行外固定達6周。
按踝關節評分標準對兩組患者手術結束1年后的踝關節功能進行評分[2],評價內容包括:疼痛;踝關節穩定;行走能力;奔跑能力;工作能力;運動能力等,總分100分。以此來判定患者手術治療后的療效。優:評分值超過95分;良:評分值在95~90分;中:評分值在89~80分;差:評分值低于79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結束1年后,觀察組患者治療優良率為84.1%;對照組患者治療優良率為83.3%,兩組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內踝骨折屬關節內骨折,由于其承受重力較大,并且骨折多累及關節面,所以,對解剖復位要求較高,常需行內固定,若復位不佳會造成踝關節疼痛及功能退變,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傳統方法采用金屬固定物行骨折端固定治療,雖然金屬固定物固定牢靠,可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但由于其材質堅硬,對骨折端應力易產生遮擋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骨折愈合[3],另外,當骨折愈合后,需二次手術將其取出,不僅增加了患者痛苦,而且也相應地增加了患者經濟負擔。
生物可吸收材料具有較好組織相容性,當植入機體后,其強度可維持3個月,隨著時間推移,生物可吸收材料即可在人體內降解為二氧化碳與水,通過新陳代謝排出體外,對機體無毒性反應,在降解過程中較符合機體生理過程,對骨折斷端無明顯影響[4]。另外,生物可吸收材料最大優點是摒棄了金屬材料需二次手術取出的弊端,減輕了患者痛苦與經濟負擔。
本次研究觀察組病例采用可吸收釘行骨折端內固定治療,術中先將骨折斷端使用金屬拉力釘進行臨時固定,當確定骨折端復位良好后,再將可吸收釘從拉力釘兩側旋入,這樣克服了可吸收螺釘強度與抗旋能力較差的缺點,借助金屬拉力釘的加壓強度,為骨折端提供了較好的復位效果。
從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兩組患者1年后治療優良率無明顯差異,與施偉業等人研究結果相一致[5],這一結果說明了對于內踝骨折患者行手術治療時,采用生物可吸收材料進行內固定,療效確切,具有較高臨床應用與推廣價值。
[1]倪明,厲國定,胡曉亮,等.生物可吸收材料在踝足骨折治療中的應用[J].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2012,9(1):45-47.
[2]廖朝雨.可吸收螺絲釘與鈦合金金屬螺絲釘治療踝部骨折的臨床療效對比[J].健康之路,2014,10(3):154-154.
[3]陳剛,管軍輝,安洪賓,等.可吸收螺釘與鈦合金金屬螺釘在踝部骨折中的應用對比[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24(17):2076-2077.
[4]苗二春.金屬加壓螺釘輔助可吸收螺釘治療內踝骨折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4,27(3):91-92.
[5]施偉業,黃家基,黃侶,等.可吸收螺釘治療內踝骨折的臨床療效[J].微創醫學,2011,6(2):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