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晶,石慶,趙靜(長江大學荊州臨床醫學院 荊州市中心醫院皮膚科,湖北 荊州 434020)
別嘌呤醇是治療痛風及高尿酸血癥的常用藥物,隨著其廣泛應用而引起的藥疹逐漸增多,它是引起重癥藥疹的常用藥物之一。現將2005至2011年在我科住院治療的22例別嘌呤醇藥疹的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22例患者均為2005至2011年我科住院病人,均有別嘌呤醇服藥史。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齡41~68歲,平均50.2歲。22例患者中伴有原發性高血壓6例,心臟病3例,肝硬化2例,糖尿病6例,慢性腎功能不全10例。
患者發病時,15例出現發熱,占68.18%(15/22)。體溫37.8~39.8℃,大多數患者伴有全身乏力、關節酸痛等癥狀。
別嘌呤醇藥疹潛伏期12~45d,平均為18.8d。
22例患者表現為4種疹型,其中麻疹猩紅熱樣型12例;紅皮病型6例;重癥多形紅斑型3例;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型1例。
血常規示白細胞升高15例,肝功能異常者9例,主要表現為谷丙轉氨酶增高;腎功能異常者10例,主要表現為血尿素氮、肌酐增高及蛋白尿;肝腎功能同時受累者3例。
所有患者診斷明確,根據病情給予甲強龍80~120mg/d,待皮疹好轉后緩慢遞減。激素量大時每次減量可大一點,減少原有劑量的1/4~1/5,間隔時間為5~7d。減量至40mg/d時,一定要緩慢,每次減量不超過原有劑量的1/6~1/10,間隔時間為7d,同時注意水電解質平衡。加強支持療法,保護胃粘膜及肝腎等治療。酌情給予適當抗生素治療,其中1例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型藥疹患者因使用較大量激素后皮疹仍無法控制,加用大劑量丙種球蛋白400mg/kg·d沖擊治療3d后,病情穩定,后在激素減量過程中多次出現消化道大出血而導致死亡。要重視重癥多形紅斑型及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型藥疹患者皮膚及口腔的護理,應將患者暴露在無菌病房中,用生理鹽水清洗皮膚剝脫面,在皮膚剝脫面覆蓋消毒的油紗條;眼睛白天滴抗生素眼藥水,晚上滴眼膏,以防眼瞼球結膜粘連;口腔用漱口水漱口,預防口腔細菌及真菌感染;外陰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外洗。
本組患者平均住院日為29d,最短21d,最長75d。本組中治愈21例,死亡1例,為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型藥疹,死于消化道大出血。病程中有4例患者在正常的減量過程中皮疹出現反復,加大激素量以后皮疹控制。
別嘌呤醇是治療痛風和高尿酸血癥的首選藥之一,隨著其廣泛應用而導致的藥疹的發病率亦越來越高,目前統計的別嘌呤醇藥疹的發生率約為3%[1]。該藥引起的藥疹在臨床上有以下特點:①患者均有別嘌呤醇服藥史,且多為中老年患者。②潛伏期長,本組中最長45d,最短12d,平均為18.8d。③皮疹類型:皮疹類型多,以麻疹猩紅熱樣型為多見,重癥藥疹發病率高。④全身癥狀明顯及內臟損害多見,這種反應在重癥藥疹中常見。⑤病程長,病情易反復,本組4例患者在正常的減量過程中皮疹出現反復,考慮與激素減量有關。⑥藥疹的輕重及預后與腎功能損害密切相關,重癥藥疹腎功能損害重,預后差,病死率高[2]。⑦治療用藥:糖皮質激素是治療首選藥,要注意早期、足量、療程足及緩慢減量的原則,加強輔助治療和皮膚護理能明顯改善病情、縮短病程。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別嘌呤醇藥疹是一種嚴重的皮膚病,多見于中老年患者,且多有肝、腎功能受累。治療上應及時停藥,根據病情及時給予大劑量甲強龍治療,激素的應用特別要注意早期、足量、療程足及緩慢減量的原則。大劑量激素仍無法控制的病人,可給予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沖擊治療3~5d,同時要加強皮膚及口腔的護理。大多數患者早期會出現麻疹猩紅熱樣皮疹,如及時停藥可避免重癥藥疹的發生。因此在臨床上醫生應提醒服用別嘌呤醇的患者在服藥期間出現皮疹應立即停藥,到醫院就診,力爭做到早診斷、早治療。
[1]徐賢挺,林小敏,金永真.別嘌呤醇藥疹26例臨床分析[J].醫藥導報,2009,28(7):859.
[2]陳磊,潘萌,鄭捷.別嘌呤醇所致各型藥疹的預后與腎功能的關系[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0,33(2):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