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平,白紅軍(荊州市中醫醫院放射科,湖北 荊州 434000)
結腸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回顧38例經臨床手術與病理檢查結果同影像學檢查作一對照分析,并對其臨床特點、檢查方法、影像學特征及其鑒別診斷作簡要探討如下。
本組38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2例。最小年齡22歲,最大年齡72歲。男性與女性比例2.1∶1。以30~50歲年齡(24例)多見,占38例病例的63.2%。
臨床特點:右半結腸癌常有腹痛、腹瀉、膿血便或/和稀便、消瘦、乏力、腹部包塊;左半結腸癌常有腸梗阻、腹脹、嘔吐、便秘及便血,直腸癌以便血多見。
檢查方法:38例均行結腸鋇劑灌腸雙重造影,其中結合CT檢查10例,B超14例,4例同時行口服法鋇餐造影。
手術發現腫瘤部位:直腸14例,乙狀結腸8例,降結腸及脾曲各1例,橫結腸4例,肝曲2例,升結腸和盲腸各為6例和2例,發現腹腔轉移者7例。
病理檢查:腺癌18例,管狀腺癌4例,印戒細胞癌2例,粘液腺癌10例,乳頭狀腺癌2例,低分化型腺癌2例,其中合并血吸蟲病7例。
本組38例中,30~50歲年齡組最多(24例)占60.7%,其中41~50歲年齡組18例,占全部病例的1/2;稀便、膿血便、腹瀉及腹部包塊為右半結腸癌發病特點[1-4];而左半結腸癌以腹脹、嘔吐、腸梗阻、大便帶血為特點;直腸癌以便秘、大便帶血為特點。
病理檢查以腺癌多見,未分化型癌少見,粘液癌次之。本組病例中腺癌占57.2%,粘液癌占25.7%,低分化腺癌占5.1%。
鋇餐灌腸為首選方法,它能顯示病變范圍、部位、管腔粘膜與鄰近胃腸的關系,能顯示腸管的移動度及其有無瘺管形成與其形態特點;B超能提示腫塊的實質、大小與腫塊的來源;CT能顯示對管壁侵犯的程度、范圍及有否腹腔轉移,并能進行腫瘤分期并為治療方案提供依據。
一般來講鋇劑灌腸為首選方法,CT對直腸病變能充分顯示,并能對炎性侵潤與腫瘤侵潤在一定程度上區分,故作者認為直結腸病變鋇劑灌腸與CT檢查結合是診斷直腸癌最佳影像檢查手段。
X線鋇劑灌腸有以下特點,①病變部位:直腸占36.8%(14例),乙狀結腸占21%(8例),兩者合計占57.8%,可見結腸癌仍以直腸及乙狀結腸為好發部位;橫結腸占10.5%(4例),升結腸占15.7%,次為降結腸、結腸肝曲、脾曲及盲腸部;②管腔僵硬、充盈缺損、粘膜破壞、紊亂,管腔狹窄多見;③管腔潰瘍及內瘺少見;④腸梗阻多見于左半結腸癌;⑤非向心性縮窄可與炎性之向心性狹窄鑒別;⑥回腸末端受侵犯,多有粘連征象。
CT特點:①腫塊,充氣造影時可顯示管腔內不光整塊影突于腔內或管壁或腔外;②顯示管腔受侵犯程度、范圍;③顯示病灶周圍組織侵犯及有無遠處轉移。
結腸癌常應與腸結核、血吸蟲病肉芽腫、克隆氏病、阿米巴肉芽腫、惡性淋巴瘤及闌尾膿腫相鑒別,特別是結腸炎性狹窄與結腸潰瘍。要結合臨床發病特點,立足X線、CT及B超影像檢查手段加以鑒別。
本組病例中,腹痛、腹瀉、腹部包塊、膿血便多以右半結腸癌多見;腹脹、腸梗阻、便秘、大便帶血以左半結腸癌多;結腸癌多好發于直腸、乙狀結腸,病理上以腺癌多見。影像學檢查多可見管腔不同程度的狹窄,腫塊、粘膜破壞多見。
[1]上海第一醫學院X線診斷學編寫組.X線診斷學[J].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223.
[2]孫子燕,夏黎明,韓瑞.胎兒結腸三維磁共振成像研究[J].放射學實踐,2011,26(11):1216-1220.
[3]楊艷麗,滑炎卿.炎癥性腸病臨床、病理及影像學診斷研究進展[J].國際醫學放射學雜志,2012,35(2):139-142.
[4]邱健泰譯.影像診斷學[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