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金玉(信豐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江西 信豐 341600)
腦出血(ICH)是腦外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也是腦外科患者就診中的常見病癥之一,常因搶救與治療不及時而導致患者出現癱瘓或殘疾,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1]。腦出血具有病程發展迅速、起病急、對患者的機體造成較大傷害的特點,如在相應時間內患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極有可能導致患者發生肢體或智力障礙等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等相關問題[2]。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增長以及醫療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降低腦出血患者的致殘率與致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是當前醫療機構與醫療人員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次臨床研究選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腦外科收治的腦出血患者80例,并對這80例患者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以促進肢體功能的有效恢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腦外科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腦出血患者,按照隨即分組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32~68歲,平均年齡(51.1±1.2)歲;對照組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31~68歲,平均年齡(51.3±1.2)歲。其他如癱瘓后肌力等級、患者的神志清楚程度、總體身體狀況無統計學差異(P>0.05)。
①所選患者均經影像學檢查確診;②所選患者均存在偏癱或偏癱伴認知功能障礙;③所選患者病程不超過半年;④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評分>8分,神志清醒,生命體征平穩者;⑤告知研究目的,愿意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①排除其他全身重大疾病者;②排除病程超過半年以上者;③排除既往有精神疾病史、癡呆病史者,聾、啞人;④排除惡性腫瘤、惡性進行性高血壓、呼吸功能衰竭、四肢癱瘓者;⑤排除不能全程參與者。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早期康復、健康教育等護理干預措施,具體方法如下。
1.4.1 心理護理 在治療期間患者容易出現恐懼、緊張及焦慮等多種不良情緒,而這些不良情緒會直接導致患者治療的恢復效果。對于出現上述不良情緒時,護理人員應同患者以及家屬之間進行良好的溝通,建立互信的護患關系。為患者及家屬講解此病的相關知識、治療方法等[3],給予患者必要的精神鼓勵,取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與配合,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態,對治療及護理予以積極配合,促進疾病康復并促使患者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1.4.2 早期康復 對于患者出現的實際病情狀況,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進行坐位平衡運動及坐站運動等康復運動。在身體狀況允許時協助患者展開站立平衡運動、步行等,這些運動均可對患者早日康復發揮促進作用[4]。
1.4.3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此病發生的主要原因,病情的發展、愈后、轉歸,本病后續的治療方案,治療藥物的使用,疾病治療過程中藥物出現的不良反應和相應的注意事項。同時還應囑咐患者對護理人員的工作予以配合,為其講解康復訓練對患者肢體恢復的重要促進意義及對患者未來身體狀況的影響,告知患者通過康復訓練可大幅提高生活質量。在展開健康教育時,應用通俗易懂、簡潔明了的語言開展教育,并采用提問的方式促使患者記憶加深,使患者及家屬重視康復訓練的重要性[5]。
按照1995年中華醫學會第4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所制標準進行療效判斷,痊愈:經護理患者功能殘缺評分顯著下降,與治療前相比其下降范圍在90%~100%;顯著進步:經相應護理后患者功能殘缺評分有一定下降,與治療前相比其下降范圍為46%~86%;進步:患者實施臨床護理措施后,功能殘缺評分得到減少,范圍在18%~45%;無效:經相應護理后患者臨床癥狀未見改善或有所加重[4]。
本次臨床研究所收集的數據,均輸入到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統計學處理。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兩組日常生活能力恢復情況進行觀察,觀察組治愈28例,顯著進步8例,進步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5%;對照組日常生活能力恢復狀況,治愈19例,顯著進步7例,進步3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72.5%。觀察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
腦出血偏癱屬于腦外科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主要發病原因是患者顱內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遭到破壞,主要臨床表現為患側肢體麻木、言語不清及偏癱等,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狀態。在臨床治療中治療重點應在于促使患者正常功能得到有效恢復。然而已有臨床研究顯示,單純依靠藥物治療很難促使腦出血偏癱患者的功能得到完全恢復。實際臨床治療中,因該病治療費用較高且病程較長,很多患者會出現焦慮、恐懼及抑郁等不良情緒,很容易對治療效果造成嚴重影響[6]。
本次臨床研究對兩組患者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其中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早期康復、健康教育等護理干預措施。其中健康教育可促使患者及其家屬提高認識,促使其對治療及護理予以有效配合。而有效的心理護理可促使患者對治療的信心顯著增強,有利于其治療依從性的提高。早期康復護理可促使患者身體狀態盡早得到有效改善,同時可促進患者正常活動能力的康復,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輕患者軀體致殘率[7]。心理護理干預直接影響患者的康復效果,多數臨床研究表明,當患者處于穩定情緒狀態時,其神經肌肉調節的狀態最佳,故而采取心理護理可促使患者心理障礙得到有效消除,使患者對疾病的承受能力增高。同時有利于患者治療依從性的提高,這對于患者神經功能康復訓練及功能鍛煉的開展十分有意義[8]。
本次臨床研究中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2.5%,觀察組日常生活能力恢復狀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因此,護理干預措施能提高腦出血偏癱患者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高潤霖,胡大一.心血管病學[M].北京: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6:1-6.
[2]王金蘭,陳玉霞,彭紅霞,等.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21):13-14.
[3]李佩云.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梗死偏癱患者肌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當代護士,2012(9下):28-29.
[4]古賤秀,羅秋蘭,黃月紅.護理干預對41例腦梗死偏癱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4,4(15):122.
[5]華琴.護理干預對腦梗死偏癱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海南醫學,2009,20(4):147-148.
[6]高中華.護理干預對腦梗死偏癱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07(19):221-222.
[7]張建英.早期護理干預對腦梗死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2(21):82-84.
[8]張慧.護理干預對腦梗死偏癱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8):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