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陳 劉學英
現代醫學認為,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神經和皮膚同時受累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發病部位多見于胸、背、腰、腹部,少見于四肢及頭面等處,在皮疹出現前常有發熱、倦怠、胃納不佳等前驅癥狀,局部皮膚感覺過敏、灼熱和刺痛,以后皮膚出現紅斑、水泡,簇集成群,互不融合排列呈帶狀。常為單側,沿周圍神經分布,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以春秋季多見。傳統醫學稱本病為“纏腰火丹”,俗稱“纏腰龍”、“蛇丹”、“蛇竄瘡”等,一般不竄瘡,有頭尾之說,皮疹先起為頭,后見則為尾。中醫認為本病多因肝膽火郁,或脾胃濕熱內蘊,復感時邪,致使肝火、濕熱與時邪相互蘊蒸,浸淫肌膚,損傷脈絡,脈絡瘀滯而成本病。根據筆者對60例帶狀皰疹患者進行綜合治療,獲醫患好評,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臨床資料共60例中男20例,女40例;年齡20~76歲;隨機分為針刺組30例,針刺加藥物組30例。
1.2 臨床表現 觀察病例均來自包鋼醫院針灸科門診患者,其中發于肋間神經者40例、三叉神經者10例、遺留頑固性神經痛者5例、不全型帶狀皰疹5例,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蛇竄瘡”的診斷標準[1]。
本病多見于老年人與青年人。初期發病患部多見紅斑,并伴有皮膚燒灼痛或發熱、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癥狀,繼則出現綠豆大小的小皰,簇集成群,互不融合,排列成帶狀,常為單側,沿周圍神經分布,嚴重者皮損可表現為出血性或可見壞疽性損害,疼痛難忍或皮疹消退后遺疼痛,神經痛為本病特征之一。
1.3 治療方法
1.3.1 針刺組 針刺取穴:由于本病特性沿周圍神經分布,針刺應針刺頭超過體表正中線,皮損局部圍刺及相應的夾脊穴。尾部圍刺,防止皮疹繼續走竄進展。肝膽火郁者加期門、行間、血海、肝俞等穴。脾胃濕熱者加足三里、內庭、陰陵泉、曲池等穴。氣滯血瘀者加合谷、三陰交、風池、太沖等穴。后遺疼痛者加陽輔等穴,心煩者加神門、郄門等穴。針刺1次/d,30min/次,療程3~7d。針刺手法:實則瀉之,虛則補之。
1.3.2 針刺加藥物組 針刺取穴同上,隨癥加減。同時采用藥物治療:(1)抗病毒:阿昔洛韋注射液0.25及0.9%生理鹽水250mL靜脈滴注,1次/d,療程3~5d。同時運用阿昔洛韋膏涂抹皮損部位或六神丸溫水調敷,3~4次/d。(2)神經營養:維生素B1注射液100mg,維生素B12注射液 250ug肌注,1 次/d,療程 5~7d。上述兩組經治療1個療程后仍有偶發刺痛者再行第2個療程。
1.4 療效評定 痊愈:皰疹結痂退掉,皮損部位恢復正常,疼痛消失;顯效:皰疹結痂退掉,皮損部位恢復正常,疼痛明顯好轉,偶有刺痛感。
針刺組痊愈20例,占66.7%;顯效10例,占33.3%。 針刺加藥物組痊愈28例,占93.3%,顯效2例,占6.67%。
帶狀皰疹是一種既累及神經又損害皮膚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常突然發生,初見局部皮膚或神經痛,逐漸發展成紅斑和水泡,很快蔓延,簇集成群,互不融合排列呈帶狀。常為單側,沿周圍神經分布,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以春秋季多見,以中老年為多。如治療失治或誤治,常遺留局部神經痛,纏綿難愈。因此,早期治療為佳,皮損面積小,病毒尚在表皮,未化熱入里,可防止后遺神經痛。刺絡或圍刺可促進局部微循環,疏通經絡,調節氣血,達到通則不痛,扶正祛邪的目的。
中醫認為帶狀皰疹神經痛主要是由于疾病正氣不足,情志內傷,肝氣郁結,久郁化火,肝膽熱盛,溫熱內蘊;或外感熱毒之邪,毒邪與肝火相搏,產生濕熱內蘊,痹阻經脈,氣血不通,不通則痛而發皰疹,遂發為劇烈疼痛。從病因看,病毒導致神經根發炎腫脹,神經根性炎癥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治療的關鍵,在于消除神經根的炎癥和水腫。所以在治療上重在理氣活血,通經活絡、止痛,再結合經絡辯證,疏風泄火,清熱利濕。如:肝膽火郁,風火客于少陽者取肝俞、期門,俞募相配,針而瀉之,疏肝理氣;瀉風池、行間以清泄肝膽風火;瀉血海以活血化瘀。脾胃濕熱者,手陽明經曲池穴,疏風清熱;足陽明經內庭穴,清胃瀉火;瀉足太陰經陰陵泉穴,足三里健脾化濕,瀉血海以涼血化瘀。氣滯血瘀者,合谷清熱解毒,太沖疏肝理氣,與合谷相配稱四關穴,有較強止痛作用;風池疏風清熱;三陰交以增強疏經通絡,調暢氣血的作用。皮損局部圍刺并取相對應脊段的夾脊穴配合使用,可調節督脈,足太陽經脈乃至全身之陽氣,達到通調臟腑經絡,使瘀滯得通,正氣得助,疏通經絡之氣而止痛的目的,因此同時配合藥物治療帶狀皰疹神經痛療效顯著,能明顯地減輕疼痛,縮短療程。另外,帶狀皰疹還應注意其護理,飲食應宜予清淡、忌辛辣、油膩、魚、蝦等發物食品,治療期間應多注意休息、飲食營養[2-3]。
本研究根據多年針刺配合藥物治療,方法簡便易行、且療效好、起效快、療程短、耗資少,已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經驗 ,值得推廣應用。
[1]國家中醫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92.
[2]高鳳云.針刺配合中藥治療帶狀皰疹37例[J].實用中醫雜志,2011,27(1):25.
[3]廉正平,牛桂森.針刺拔罐配合藥物治療帶狀皰疹臨床療效分析[J].中醫中藥,2010,7(3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