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丹
臺州醫院恩澤婦產醫院住院部 浙江 臺州 318000
在臨床分娩過程中,最為常見的分娩方式為枕前位。在某種情況下,導致胎兒在盆腔內旋轉受阻,造成持續性枕后位、枕橫位,或者胎頭俯屈不良造成胎兒分娩困難出現頭位難產,給產婦和胎兒帶來巨大危害。臨床上常見的頭位異常為胎頭過大和胎頭位置出現異常,是所有異常分娩中較為常見的[1]。臨床上早期很難做出診斷,如果分娩中得不到及時處理,會對母嬰造成嚴重傷害。對于頭位難產產婦除了臨床診斷、嚴格操作技術手法外,臨床護理也至關重要。本研究通過對64例頭位難產產婦采取常規護理和循證護理兩種不同護理方式,觀察兩種護理方式的應用效果,現將詳細結果報告如下。
1.1 基本資料選取2010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64例頭位難產產婦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常規護理組和循證護理組,各組32例。其中常規護理組產婦年齡在25-40歲,平均年齡(31.5±4.76)歲,孕周在37-40周,平均孕周(38.5±1.29)周,其中初產婦21例,經產婦11例;詢證護理組產婦年齡在23-42歲,平均年齡(32.5±5.92)歲,孕周在37-41周,平均孕周(39.5±1.58)周,其中初產婦19例,經產婦13例。兩組患者在年齡、孕周、產次等基本資料方面的差異性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式:常規護理組采用產科常規護理方法。循證護理組:(1)設立循證護理小組:由我科1名護士長,由工作經驗2名護理人員組成,并熟悉相關循證護理知識和接受過相關知識培訓[2]。(2)文件檢索和資料收集:根據本研究提出的頭位難產的循證護理問題,檢索有關頭位難產的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并篩查我科近6年來頭位難產的產婦基本資料、臨床護理情況以及頭位難產分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難題等,組織科內護士進行相關問題分析探討。(3)文獻評價:將所收集相關資料進行分類評價,剔除與本次頭位難產相關性較小的文獻,然后結合我科臨床護理工作實踐和經驗對相關性文獻的真實性、可靠性進行審慎評價,對所評價內容進行總結,并羅列出導致頭位難產的因素和臨床采取的護理方法,組織科室全體護理進行分析討論評價,然后將科室內討論的結果和臨床知識以及產婦要求相結合,根據臨床討論結果制定出符合產婦要求的相關護理方法。(4)實際落實所制定的護理計劃:根據臨床探討結果以及結合產婦需求做出的護理計劃,落實到實際的工作當中,包括產婦心理護理、體位護理、健康教育等。對我科護士進行全面系統的培訓,詳細向護士講解所制定的護理計劃的相關知識內容,對其過程中出現的疑問一一作出解答,盡可能做到大家都滿意的臨床管理策略。(5)護理效果追蹤評價:循證護理小組需要全程進行跟蹤和檢查,對護士在臨床護理過程遇到的問題進行正確的指導,并對護理人員定期進行考核和培訓,對護理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匯總,完善護士臨床護理水平,提高臨床護理工作質量,盡可能滿足產婦的需求[3]。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產婦分娩結局(自然分娩、陰道助產分娩及剖宮產)以及母嬰并發癥(新生兒窒息、新生兒死亡、產婦出血性休克以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情況,并進行分析比對。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數據,所有數據均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以率表示,使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循證護理組自然分娩率為31.25%(10/32),陰道助產分娩率為37.5%(12/32),剖宮產率為31.25%(10/32);而常規護理組自然分娩率為21.87%(7/32),陰道助產分娩率為34.38%(11/32),剖宮產率為43.75%(14/32),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循證護理組母嬰并發癥發生率為15.64%,顯著低于常規護理組發病率53.13%,兩組間差異性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兩組分娩結局比較(n,%)

表2 比較兩組并發生發生率(n,%)
綜上所述,對于頭位難產患者采取循證護理措施干預,取得顯著性療效,有效提高了產婦的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宮產率,減少母嬰并發癥的發生率,可早期有效的識別頭位難產,提高臨床護理質量,提高母嬰生存質量。
[1] 王焱.頭位難產的原因分析及臨床護理[J].吉林醫學,2011,32(6):1226-1228.
[2] 韓建敏.循證護理學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8C):87-89.
[3] 李云欣.循證護理在頭位難產中的應用及護理體會[J].2014(3):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