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丹
(西安文理學院藝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唱論》對當今聲樂藝術中歌唱風格問題的啟示
崔丹
(西安文理學院藝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本文通過對古代聲樂理論《唱論》的挖掘與整理,結合當今聲樂藝術從演唱風格問題著手,以期做到“古為今用”,能夠對當今聲樂演唱和教學有一定的啟發性。
《唱論》;聲樂藝術;歌唱風格;啟示
聲樂演唱及教學是一項長期又復雜的工作,美妙而有藝術修養的歌聲是經過嚴格合理的訓練才能夠獲得的。我們現今的聲樂教學一般都是建立在借鑒學習西洋美聲唱法的基礎上,加之對西洋美聲唱法研究的專家、專著不勝類舉,“洋為中用”這方面在聲樂教學中表現的尤為突出。但是“西洋美聲唱法”不可能也不應該是中國聲樂藝術發展的唯一道路,有許多理論瑰寶埋藏在中國古代民族聲樂的寶庫中等待我們去挖掘整理。在眾多的理論瑰寶中,元朝燕南芝庵的《唱論》就是我國第一部較為集中地論述聲樂藝術理論、歌唱方法的著作,全文1800余字,分27條。《唱論》吸取了前人歌唱理論的有益之處,系統地闡述了音樂的地域性、人聲的特點,以及演唱風格、發聲吐字與氣息的統一等一系列重要的問題。通過對《唱論》的挖掘整理,我們從中可以汲取到我國古代聲樂藝術的豐富營養,運用到聲樂教學中,以期做到“古為今用”,對我們現今的聲樂演唱及教學有一定的啟發性。
《唱論》在強調演唱技巧的同時,還提及到音樂受地域制約的特點不容忽視,同時存在的還有歌唱者的不同音色及相關的演唱風格問題。
《唱論》中道:“凡唱曲有地所--東平唱《木蘭花慢》,大名唱《摸魚子》,南京唱《生查子》,彰德唱《木斛沙》,陜西唱《陽關三疊》、《黑漆弩》。”不同地區喜好不同的作品,即使同一作品在不同地區也會有不同的唱法及表演方法,僅《孟姜女》一曲全國各地的唱法及表演就有好多種。大家熟知的民歌《茉莉花》在我國的不同地區,版本和唱法截然不同。所以演唱時把握作品的地域風格色彩非常重要,把握錯了,作品所表達的內容就會南轅北轍。
《唱論》從唱者的生理條件、性情的差異出發,辨證地區分演唱風格的長處與局限性,講究演唱的分寸感與節度。《唱論》認為:凡人聲音不等,各有所長,有尖細的“川嗓”,有寬闊的“堂聲”。演唱者要選擇適合自己聲音條件的曲目,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不要走其極端。“有唱得雄壯的,失之村沙;唱得本分的,失之老實;唱得用意的,失之穿鑿;唱得打搯的,失之本調”。演員要想準確的表達作品內容,就必須對作品內容深入地加以分析理解,然后通過情感表達將歌曲內容樸實真摯的表現出來,才能收到良好的演唱效果。演唱者也不能只顧自我表現過分地去討好觀眾,聲樂藝術的表現應適可而止、恰如其分。也就是說風格或音色盡管可以多種多樣,但不能過火,關鍵在于嚴格地掌握分寸,把握好演唱的尺度,避免片面地追求風格。這也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不能把學生訓練成“千人一面,千人一聲”。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嗓音特點,教師要選擇適合個人嗓音特點的作品,揚長避短,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聲音特色和潛力。
我有個學生,進校時演唱的是花腔類的作品,聲音非常笨拙,根本跳不起來,聽起來非常糟糕。在經過幾節課的教學后,我發現給她不適合唱花腔類的作品,而一些抒情性的、適合她音域的作品,她都能較好的完成,演唱時也自信多了。所以在教學中給學生選擇適合自己嗓音條件、力所能及的作品非常重要,一定要真正按照學生的條件幫助學生去唱,幫助學生去進行藝術創造,不要讓學生替你唱,替你的學說、你的主張去唱。教師千萬不要按你的喜好去過分的限制、要求學生,這樣會給學生的聲樂學習帶來很大的障礙,挫傷學生聲樂學習的積極性,后果嚴重的還會對學生的聲音造成傷害。這就好比有的老師喜歡抒情性的聲音,但他的學生是個戲劇女高音,老師讓她唱的細細的,要求像一條線,學生覺得這樣唱不舒服,但老師卻說你唱的太寬聲音太大,結果學生后來把嗓子唱壞了。這種例子說明,老師的分辨力非常重要,關系到一個學生聲樂道路的成敗。
這里我們再說一下歌唱的風格問題。歌唱的風格是指在演唱時所采用的,具有特點的、有個性的態度和方法,它也顯示著歌唱者的精神氣質與歌唱才能。個人在解讀處理表現一首作品的節奏、句法、旋律、韻味、讀字、高潮、強弱對比等諸多因素時,每個人的理解是千差萬別的,因為沒有任何兩個人的演唱是完全相同的。要想把作品的內容準確表達,歌唱者就必須對作品內容加以分析理解,然后通過演唱者質樸真實的情感表達,加上必要的輔助動作,對作品進行藝術的加工提煉,生動再現作品的思想內涵。
歌唱既要唱聲更要唱情,歌聲動聽,感情真摯,聲情并茂,才能唱得生動感人,扣人心弦。聲樂藝術是一門表演藝術,一個歌唱家不僅要善于運用歌唱的技能、技巧,還要用心去感受理解作品的情感,領悟其內涵,使歌唱富有藝術表現力。作為古代唱論的經典之作《唱論》有著探之不盡的研究價值,“古為今用”有益于幫助我們發揚和繼承中國傳統聲樂藝術的精髓,為當今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給予啟示和借鑒,從而推動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
[1]周貽白.戲曲演唱論著輯釋[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62.
[2]沈湘.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
[3]許講真.歌唱藝術講座[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4]趙梅伯.唱歌的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5]嚴鳳.燕南芝庵《唱論》新釋[J].音樂研究,2002.
[6]王羞鳳.《唱論》的歌唱理念散論[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5,9.
J605
A
1005-5312(2014)02-01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