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愉
摘 要:文章介紹了玉鋼棒材廠Ф16mm三切分棒材軋制技術和主要設備概況,并對三切分軋制技術原理進行分析,三切分軋制技術在棒材廠生產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優化改進,使該規格產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關鍵詞:三切分軋制技術;孔型;改進優化;產量提升
1 前言
玉鋼棒材廠自2007年4月投產以來,先后引進Ф14mm三切分、Ф12mm四切分、Ф16mm兩切分等軋制技術。經四年多的實踐,結合現場工藝設備,于2011年4月提出對Ф16mm帶肋鋼筋進行三切分軋制技術開發,到2012年2月三切分相對兩切分軋制機時產量提高30t/h,平均日產由3100t提高至3650t,從而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率。
2 棒材廠工藝概況
棒材廠與煉鋼廠相接,可實現鑄坯的熱送熱裝,加熱爐為蓄熱式步進爐,燃料為高爐煤氣,設計加熱能力150t/h(冷裝)。軋線為18架平立交替布置的短應力高鋼度軋機,布置形式為550×4,450×6,350×8,其中16#、18#機架為平立可轉換軋機。粗、中軋后設有1#、2#飛剪,用于切頭(尾)和事故碎斷,粗軋機組與精軋機組間預留預穿水,精軋機與3#倍尺飛剪間設有淬水線,可生產細晶粒鋼筋,不穿水采用空過導槽,冷床為單裙板,可生產Φ12-Φ40熱軋帶肋鋼筋及Φ14-Φ40熱軋圓鋼,軋機最高軋制速度18m/s。工藝流程如下:
連鑄坯(冷或熱)→上料→入爐→加熱→粗軋軋制→1#飛剪切頭、切尾(碎斷)→中軋軋制→2#飛剪切頭、切尾(碎斷)→精軋軋制→穿水冷卻→3#飛剪倍尺分段→冷床冷卻→定尺剪切→橫移檢查(短尺剔除)→震動收集→打捆→稱重→掛牌→入庫。
3 Ф16mm三切分軋制技術的應用
三切分軋制技術關鍵在于合理的孔型設計與各道次料形的控制,以及切分導衛裝置的選擇、線差的穩定性。
3.1 孔型系統
軋制道次共16道次(甩11H、12V),中軋軋制后來料為不規則圓形,通過K6道次軋制成扁平軋件,然后進入K5、K4軋制成三狗骨形軋件,經K3切分孔對預切分帶進行下壓,使切分帶控制在0.6mm左右,最后由切分導衛裝置將軋件撕開,實現三線軋制,軋件再經K2、K1道次最終軋制為成品(精軋孔型圖如上圖)。
3.2 預切分孔型(K4)
預切分孔型(K4)作用是使切分楔完成對K5軋件的壓下定位,并精確分配對稱軋件的斷面面積,保證K3孔切分帶能壓下到規定厚度。其特點是變形量大,延伸系數在1.17左右;切分楔角度應設計合理,且充分耐磨,R大于3mm;應考慮兩邊線寬展,因此側壁斜度夾角應在250左右,最終實現根據K6、K5料形控制K4料形,確保三線頂角高度相等,兩邊線線位一致。
3.3 切分孔(K3)
切分孔(K3)作用是切分楔繼續對K4預切分軋件進行壓下,確保切分帶達到規定厚度,以便切分導衛裝置將軋件撕開。其孔型特點是:切分楔頂角是關鍵,角度過大,則會導致切不開或導致切分輪撐開引起刀片粘渣等問題,若角度過小,則切分輪無法撕開軋件,而且切楔磨損過快,嚴重影響軋輥的使用壽命,因此,切分孔型楔頂角R定為1.2mm左右。
3.4 軋制程序表
軋機采用甩11H、12V,共16道次,中軋來料為45mm×44mm,軋制速度
采用13.5m/s,精軋料形及工藝參數如下表:
4 軋制問題的改進及優化
4.1 試制出現的問題
(1)16HV出口、17進口堆鋼;(2)18HV進口堆鋼;
4.2 改進及優化
(1)16HV、17H堆鋼的根本原因在于切分盒刀片粘渣。通過分析,粘渣主要集中在中線刀片兩側,因此對切分刀片寬度位置進行改進,由25mm改為27mm,并加裝冷卻水管對刀片進行冷卻,防止粘渣。
(2)三切分軋制對導衛的使用與質量相當苛刻,是保證穩定軋制的關鍵。為有效控制K5軋件進入K4孔型時軋件扭轉,通過分析,在出口導衛加裝可調整的滾動導輥,保證軋件進入K4孔不翻轉;考慮到K1孔進口滾動導輥離軋槽距離較遠,在導輥前加裝導板,增加導衛對軋件夾持力,使軋件穩定、準確進入軋槽(如圖)。
5 Ф16mm三切分軋制技術應用效果
5.1 目前,玉鋼棒材廠Φ16規格平均機時產量達到180t/h,比該規格兩切分機時產量高約30t/h;
5.2 采用三切分軋制技術,降低噸鋼電耗,從而降低廠生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