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鵬
摘 要:文章以2010年陜西省土地開發整理重點項目--陜西省丹鳳縣庾嶺鎮等3鎮土地整理項目為例,淺談針對陜南地形條件及限制農業水利發展的因素,在實地工程中采取的針對性措施,對土地整理項目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土地整理項目;限制因素;措施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我國人增、地減、缺水的矛盾日益突顯,農業的發展受制于人地矛盾和水資源的利用現狀,進行土地整理項目顯得尤為重要,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是重中之重。
1 項目概況
陜西省丹鳳縣庾嶺鎮等3鎮土地整理項目為省級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投資土地整理重點項目,項目位于丹鳳縣北邊40km處,分布有兩岔河、北盧道河沿岸,涉及庾嶺鎮兩岔河村、花椒溝村和蔡川鎮蔡川村、太子廟村,兩個鎮四個行政村的土地整理。項目區建設規模為110.30hm2。
1.1 自然條件
項目區屬河谷川道地貌,地形西北高東南低,東南季風暖溫流帶過渡性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暖。區內多年平均氣溫10.5℃,極端最低氣溫-13.4℃,年均無霜期203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989.6小時。年均降雨量為687.4mm,土壤質地主要殘積、坡積、洪積和沖積土壤,山地石渣土壤夾雜有石塊以沙礫、淤沙土為主,保水肥能力低,抵抗自然災害能力差,有機質含量低。
1.2 基礎設施現狀
目前區內交通狀況良好,但田間道路及生產道路條件差。農田水利設施不能投入使用,主要存在問題:一是設施不配套;二是水利設施年久失修,失去作用;三是水利設施覆蓋面小。耕地土層薄,地塊零碎且不規整,保水保肥能力差。農作物種植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一年兩熟。
1.3 土地利用限制性因素
項目區土地利用限制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兩方面內容。
1.3.1 自然因素
氣候因素。由于區內氣候原因,降水年際變化大和季節性分配不均是制約土地利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易形成旱災,當地總結為十年九旱,主要在春夏兩季發生,嚴重影響農業產量和品質。本項目將部分利用地表水、部分開采地下水灌溉,同時配套完善田間灌溉設施,實現川道農田水利化,遇旱能灌,遇澇能排,確保耕地高產穩產。
土壤因素。項目區內土壤質地主要殘積、坡積、洪積和沖積土壤,山地石渣土壤夾雜有石塊以沙礫、淤沙土為主,其土壤結構松散,保水肥能力低,土層薄,有效土層厚度一般在15~35cm,保水保肥差,抵抗自然災害能力差。
1.3.2 社會經濟限制因素
影響項目區土地有效利用的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土地利用集約度、現有耕地利用程度、土地經營規模、土地區位條件、資金籌措等。具體分析如下:
土地利用集約度。項目區旱地主要以農為主,由于長期形成重用輕養掠奪式經營的生產方式,造成土地退化,有機質含量低,土壤綜合肥力差,有效防范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土地得不到有效的集約利用,土地的經營規模受到一定的制約。項目實施后,耕地質量大大提高,為高效利用土地奠定了基礎。
耕地利用程度。項目區現有旱耕地87.04公頃,占項目區面積69.26% ,其中有97%的耕地耕種。由于缺乏田間配套和資金投入,現有耕地多為低產旱田,廣種薄收。本項目實施后,土地增產潛力巨大,耕地利用程度、土地收益率都將提高。
土地經營規模。項目區土地以前沒有進行過上規模、高起點、有意義的土地整理,目前土地經營方式還是為小規模、分散經營,市場化程度低。本次土地開發整理后,將有望吸引投資,變小規模經營為適度規模經營,增規模增效益。
區位條件和資金籌措。項目區勞動力資源豐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當地政府也在土地開發整理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效果很好,得到了群眾的一致好評。但由于資金投入力度不夠,規模小,標準低,滿足不了當地社會發展的需要。有些地塊面積大,配套設施費用高,當地群眾心有余而力不足,急需通過項目帶動解決。本項目實施后,土地質量大大提高,會激發農民加大對土地資金投入的積極性。
2 項目建設目標
項目實施后,新增加耕地3.68公頃。坡改梯面積5.90公頃,排水溝1.92km ,大口井4眼,跨渡槽3座,田間生產路2.35km,生產橋1座,臨河護田坎0.74 km,修建護角0.32km。通過項目的實施,將現目前建設成為田平整,水利設施配套,路相通的高效農業區。
3 土地平整工程設計
設計原則:合理分配土方,就近挖、填平衡,平整工程量最小,勞動生產率最高。土地平整以臺田或格田作為平整單元,計算田面設計高程和各點的挖、填方量,確定土方分配方案和運輸線路,有組織地進行施工,達到省勞力、速度快、效果好的目的。
以項目區實測1:2000地形圖作底圖。根據群眾要求,采用當地經驗并結合規范標準,因地制宜,實施坡改梯。對坡度5°~10°坡地,改為田面凈寬10m的梯田,整理面積5.90公頃。通過實施坡改梯,提高了耕作條件,耕地保水保肥效果好,有利于作物生長。
工程量計算:土地平整工程量計算采用計算機輔助計算,計算軟件為南方cass7.0軟件,采用三角網法,此方法是將目標地塊分為若干個小三角形,建立DTM模型。通過生產三角網來計算每個三棱錐的挖填方量,并繪制出挖填方界限,進行田塊內平衡。本項目共平整土方量11068.51立方米。
4 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
項目區水資源采用地下水,通過水資源平衡分析,在保證灌溉率在75%的情況下,完全滿足項目區的灌溉需要。項目區灌溉面積22.23hm2,設計大口井4眼,PE管道2.44km,排水溝1.92km。
根據項目區的是的情況,及建設單位意見,進過多種方案比較分析,采用大口井配合暗管灌溉,實用性強,水利用系數高,避免了占用耕地,運行時間長,灌溉輸水有保障。
4.1 單井控制面積計算
經計算,結合實地情況規劃大口井4眼。
4.2 管道設計
考慮目前農村的管理水平,干管采用輪灌方式,每次灌溉開啟2-4個出水口,這種方式運行管理方便,安全可靠。初選管徑計算:參考《節水灌溉工程技術》(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4月版),管徑采用以下公式計算。
固定管道采用φ110mm,完全滿足灌溉要求。
5 田間道路工程設計
道路設計原則主要是解決斷頭路,路面窄等現象。區內田間道路路面按雙層設計,結構設計上層為20cm的泥結石,下層為30cm厚的素土夯實。整修的生產路路寬為4m,路面高出田面0.2m,素土碾壓。跨排水溝布置生產橋生產路設計寬度為2m。素土路面壓實度應大于1.6g/cm3。
6 結束語
土地整理項目已經成為目前捍衛18億畝耕地紅線的主要力量,針對陜南山地丘陵類型區的現狀,自然因素、社會因素等的影響,通過進行坡改梯,增加耕作層,完善農田水利設施,健全田間道路工程,合理規劃林網工程,同時在充分利用當地的各種優勢,激發土地資源潛力。從而增加群眾收入,推進當地農業發展。
參考文獻
[1]陜西省土地整理項目建設標準(試行)
[2]陜西省土地開發整理實用手冊
[3]節水灌溉工程技術[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