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亞西
摘 要:經濟平穩、生長、前進這三者是相互輔助、相互聯系的關系。普遍來講,經濟平穩是成立在經濟增長的根本之上,不過兩者是不能夠相互代替的,我們平時說的經濟平穩是在經濟獲得永續前進條件下的平穩。我們要清楚經濟增長并不是代表經濟全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只有產值增加了,但是別的部分都沒有增長,并不能夠代表經濟前進了,經濟的增長一定是隨著有關的政策機制和社會前進,要不然社會不會平穩發展,會對經濟的平穩帶來影響。文章較詳細的講述了這三者之間相互產生的聯系,供應大家閱讀。
關鍵詞:經濟穩定;經濟增長;經濟發展
經濟平穩就是在社會經濟環境下和諧融洽并且前進狀態是能夠掌控的。一般來講,經濟平穩是在經濟前進的基礎上,不過經濟的增長也不是就能夠代表經濟是平穩的。我們能夠了解為只是單單的經濟成長,經濟或許是平穩的,不過還有可能對社會以及政治界帶來不平穩。因此經濟的前進并不能夠代表經濟就是平穩的。我國在經濟最開始前進的時期,人們都以為只要經濟成長了就肯定會平穩,因此就只關注經濟的總產值是不是增長了,致使經濟前進的后期發生了許多沒有辦法阻止的社會、政治、經濟上的毛病,妨礙經濟的前進。例如貧富差距大,經濟的前進不和諧,經濟前進和能源生態環境不相符等情況。下面我們對經濟的增長、前進、平穩的定義和它們之間存在的相互關系進行簡單的講述。
1 經濟增長不等同于經濟發展
盡管經濟的增長不能夠表現為經濟的前進,不過缺少經濟的增長就更不能夠說經濟是前進的。在經濟最開始前進的階段,民眾都簡單的覺得只要完成經濟的前進,經濟也就增長了。因此只重視推動經濟的增長,沒有關注社會、政治方面的要素。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完成經濟增長為宗旨的前進受到了全球的注意,以至聯合國都覺得對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在經濟上給予支援就能夠推動其經濟增長,推動社會的提升前進。并且受這種觀念熏陶的時間很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國家也認同了這種想法,研究推動經濟前進的方法,將完成國家工業化業績推動生產總值增長當做經濟前進最根本的任務。盡管這種做法推動了經濟的增長,不過卻給經濟不發達地區帶來了許多毛病,以至造成了全世界經濟危機,如生態失去平衡、社會的動亂、貧富差異等。
到了20世紀70年代,因為國際形勢以及政治關系出現了重大的變動,致使聯合國之前提議的第一個十年前進策劃落空了。受影響最大的是第三世界的地區,各個國家經濟都出現了負增長,同時債務纏身,都是因為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是憑借發達國家擁有產權,其進行生產出口來保持經濟增長,并沒有對自己區域內的經濟構造以及機制開展改革,致使國內人力、措施方面都比發達國家差很多。主要體現在沒有完成經濟的增長,民眾也沒有獲得公正的資源分配,只有個別在其中謀取了暴利,民眾生活水準沒有起色。經過這些也能夠看出經濟的增長并不能代表經濟的前進,我們一定在開展經濟建筑時以完成經濟的前進為宗旨,同時主動的完成經濟的永續前進。
總而言之,經濟前進一定是隨著經濟構造、社會以及政治制度改革的經濟增長。普遍理解為包含下面四層意義:一,經濟增長就是生產總值的增多;二,構造改革,包含人員構造的城市化、產業構造和諧與改善;三,民眾生活水準的提升,社會福利的多種類,生活條件的改善,環境的改善;四,經濟與整機制度可以推動生產力的前進。經濟增長并不能夠代表經濟前進,如果只是經濟單純的增長了,政治、社會沒有改變那么經濟的增長是沒有用處的。
2 經濟增長與社會穩定不必然同步
經濟增長并不是說社會是安穩的,社會安穩所包含的要素是很多的,經濟出現增長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內容,還包含社會機制、社會變革等,假如只有經濟出現增長,社會、政治沒有改革,那么對社會的安穩還會帶來不良的影響。
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利弊的,經濟出現增長針對社會的安穩來講有好有壞。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推動社會的安穩,不過還存在弊端,最后就要看是好處占了上風還是弊端占了上風。一般來講,我們能夠對這兩種作用開展科學的操縱,人們期望能夠經過經濟增長推動人們的前進、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這種期望是正確的,為了完成這個方向,在經濟增長以及社會安穩中找到一個最適宜的操縱點,這個點其實就是完成經濟的永續前進。
3 經濟穩定應是建立在經濟可持續發展之上的穩定
經濟穩定的內涵包括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微觀經濟活動充滿生機活力;經濟結構的合理性和宏觀調控的有效性。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是保持經濟穩定的一個重要基礎。
過去那種以增長為中心的發展戰略,把經濟增長等同于發展,是一種單純追求增長的片面發展戰略。這種戰略的缺陷在于其僅僅關注發展的手段,卻忽視了發展的目的,無視普通民眾的需要;把環境當做可無限獲取的資源,而沒有意識到自然環境是人類得以延續下去所必須珍惜的必不可少的外在條件,以及其作為生產資源的有限性。隨著20世紀80年代“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有增長而無發展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人們認識到,把經濟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把當代的生存和后代的持續發展,把人類自身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和諧有機地統一起來,這樣的發展才能保證經濟增長的持續、穩定和協調。離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離開協調有序性的經濟增長,最終將導致社會經濟生活的紊亂、衰退乃至危機。經濟穩定主要包括以下幾層含義:首先,應達到生態持續,把人類自身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和諧有機統一起來。要改變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傳統發展方式,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等自然資源,以可持續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資源,使人類的發展保持在地球的承載能力之內。其次,是經濟持續。要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高新技術開發及其應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質量,優化配置,節約資源,降低損耗,增加效益,實行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減少有害廢物的排放,使經濟發展能夠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對后代人的需求構成危害。三是強調社會持續。要求以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為目的,促進社會向文明、公正、健康的方向發展。為此,必須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合理調節社會分配關系,消除貧富不均的兩極分化,建立和完善各種社會保障體系,以保證社會的穩定。
綜上所述,社會的安穩是在經濟安穩前進的基礎上,同時也是因為我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所必然的,我們一定要全力的推動優秀生產力的前進,充分施展社會主義的卓越性,社會整體的安穩前進是經濟前進的宗旨。經濟的安穩是以完成經濟的永續前進為目標的,經濟出現增長是經濟前進的關鍵表現,我們要多關注三者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諧相處。
參考文獻
[1]金德爾伯格·赫里克.經濟發展[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
[2]陸志明.現代化是含義廣泛的社會運動[EB/OL].新華網.
[3]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聯書店,1989.
[4]何新.思考-新國家主義經濟觀[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
[5]胡鞍鋼,王磊.經濟增長對社會穩定的雙向效應[J].新華文摘,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