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光清3月21日,山東省平度市杜家疃村農田里一處帳篷起火,致4名守地農民一死三傷。據現場群眾反映,該案件與該村的征地矛盾有關。平度警方表示,該案有縱火嫌疑。最近幾年來,與征地相關的暴力事件不斷發生,人們對基層政府的治理能力產生質疑。當前,各地政府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此類悲劇的發生。第一,要回歸法治軌道,通過法律手段解決矛盾和糾紛。無論基層政府還是基層民眾,應當有法治意識,處理矛盾和糾紛,必須在法律的框架內進行。法治并不是有了法律就能實現的,首先必須要有守法的意識。目前中國法律法規已經比較完善,守法的觀念和意識卻沒有樹立起來,不僅很多老百姓沒有樹立起法治觀念,甚至一些行政部門和執法機構也做得不好。拆遷問題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一定要按法律辦事,按規章制度處理問題。在一些暴力強征強拆導致的血案中,強征強拆者和被征收拆遷者都沒有法治意識,特別是一些強征強拆者恃強凌弱,以為任何事情憑借權力都可以“搞定”或者“鏟平”,導致糾紛和矛盾失控,釀成嚴重的悲劇。第二,政府應當對抗爭性維權行為進行開放性疏導,使之能夠在合法的制度化渠道中展開。一些老百姓尚不習慣于通過法律渠道解決問題,政府部門及相關機構應當開辟渠道,例如:信訪、舉報、投訴等方式,或者通過自治性組織(例如:工會、婦女聯合會、村民委員會等)開展集體行動,使抗爭性維權行為能夠以合法的方式展開,避免一些利益受到損害的老百姓走上極端維權的道路,把對社會秩序的破壞性降低到最小程度。要特別注意,在社會治理和政府管理工作中,一定要給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留出釋放的口子。第三,在處理抗爭性維權行為時,相關政府部門要注意策略和手段的靈活性,要特別防止不要陷入兩個極端。一是過于強硬,見風就是雨,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把低層次的問題高層次化,結果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二是認為“人民的內部問題用人民幣解決”,形成一種“花錢買穩定”的行為模式,陷入到“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的惡性循環之中。其結果,這在某種程度上促使一些人通過鬧事獲得不當利益。這導致政府權威遭到嚴重削弱,公民權利保護的法治基礎也被破壞殆盡。▲(作者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
環球時報2014-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