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俊最近傳出消息,高考將推出技能型和學術型兩種模式,旨在促進職業教育發展。近年我國教育雖成就顯著,但職業教育仍存在很大不足。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深厚的社會文化土壤。中國哲學主要是社會哲學,關注形而上的“道”,不像西方自然哲學重視形而下的“器”。“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觀念深入人心,讀職業學校自然就是勞力者,很沒面子,所以大家都想做“白領”,不愿做“藍領”。二是教育制度設計不合理。當今教育體系設計也是朝著研究型的方向。學院升大學、大專升本科、中專升大專或大學,把長期形成的學科特色弄沒了。職業學校、普通本科和研究型大學的畢業生沒什么兩樣,沒有形成辦學方向和培養目標差異化的學校體系和多層次人才培養結構。特別是招生完全按一個模式、一張試卷錄取,結果是分最低的進職校,讀職校就感覺低人一等,自然沒人愿意去。三是就業制度存在缺陷。當前除國有企業外,其他企業基本沒有固定工,企業對工人按勞計酬,沒有其他責任,工人對企業也沒有歸屬感,哪個行業賺錢容易就干什么,這種狀態下不可能有人鉆研技術。而德國、日本很多工人一輩子在一個企業,對技術精益求精,當然企業也不會虧待他們,如美國資深技術工人收入并不低于中層管理者。要改變目前的狀態,須從幾方面著手:一是改善輿論環境,不以職業而以能力和貢獻論英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工人吃香,六七十年代解放軍受歡迎,八九十年代改革者和下海者、外企職員風光,現在輪到公務員,除社會認可度和收入待遇外,輿論推波助瀾也起了很大作用。報道企業時不能只宣傳CEO,關鍵技術工人同樣必不可少。二是建立多層次學校,實行多樣化評價標準和考試制度。限制研究型大學發展,重在提高質量,而非數量增加。研究型大學、一般教學型大學和職業性大學要有不同評價標準和學習內容,招生考試使用不同的試卷,并允許學生在不同學校間自由選擇,只要符合相應的標準和準入條件,而非一考定終身。三是改革勞動就業制度,不同行業應能享受統一的社保福利,而非現今機關、事業、國企、私企、農民等差異很大的社保體系。“公務員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完整的勞保福利。另外,統一用工制度,不以企業所有權和居住地身份限制來決定不同的待遇,使工人能鉆研技術,致力于改進產品質量,從而獲得較好收入。同時廢除身份限制,促進不同職業間流動,給接受職業教育者以更多選擇空間。▲(作者是科技管理工作者)
環球時報2014-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