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科
監督議題是地方各級人大監督的“路線圖”和總綱目。議題質量如何,不僅關系到人大監督的方向和重點,更決定人大監督的實際效果。所以說,選擇確定好監督議題,是地方各級人大履職行權的基礎和抓手,而且是提升監督質量和效果的重要保證。
然而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地方人大在選擇確定年度監督議題的問題上,思想認識不統一,原則把握上有偏差。有的片面認為,基層人大要依法履行好監督職能,監督議題不能太大,口子一定要小;有的貪大求多、本末倒置、主次不分,選擇的議題不是涉及面較窄、影響不大,就是偏離主線、沒有重點,實施監督效果不佳;甚至一些地方人大是自編自演、主體錯位,繞開“一府兩院”監督對象,直接到基層社區、鄉村、企業、學校盲目進行監督,造成監督“錯位”“越位”,不見成效,影響人大的監督效能。
縣區人大作為地方國家權力機關,監督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法治等多個領域,面寬事多,范圍較廣,既不能面面俱到,貪大求多;更不能只盯一點,不顧其他,而應堅持“抓大事、議大題、少而精、重實效”的原則,把人大工作放在區域改革發展穩定工作大局中去謀劃,突出工作重點,找準工作切入點,把黨委要求做、法律規定做、人民群眾希望做的工作作為履職行權的重點,適時把黨委決策的、政府推進的、法律規定的、社會關注的、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難點問題及時納入人大監督的范疇,嚴格篩選內容,科學確定數量,合理安排部署,才能把人大應有的監督職能發揮好。
如果一味地強調監督議題越具體、越小越好,或只重視對公、檢、法、司機關法律監督,忽視對政府專項工作監督,不審議決定重大事項,找不準法律切入點和工作結合點,監督的內容不是區域改革發展穩定重大問題、社會反映強烈的難點問題和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不但不利于常委會集中精力抓大事、議大事,而且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物力、財力,重點不突出,效果較差,費力不討好。這樣的結果,勢必會削弱人大職能定位,造成人大工作偏離方向,權力機關的地位下降,給監督工作帶來負面影響。
(作者單位:陜西省寶雞市金臺區人大常委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