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2013中國金融發展報告》成果發布會暨第六屆中國金融與投資論壇,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舉行。
如何加大金融結構調整力度,推進金融改革開放,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成為專家學者關注的重點。
迎接互聯網金融革命
截至昨日13時04分,天貓“雙11”購物狂歡節成交額突破191億元,僅用13小時就完成去年全天支付寶總交易額。與此同時,小米官方旗艦店、國華人壽、海爾、優衣庫等8家店鋪挺進“億元俱樂部”。
不少淘寶店鋪帶有一行小字:“預計10日內到貨。”業內人士分析,這意味著,數百億元的資金免費待在支付寶,為電商平臺帶來巨額利潤。
這就是“互聯網金融”最典型的范例。社會對此褒貶不一。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何德旭說,互聯網金融是在傳統金融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甚至比傳統金融業態更好。如阿里巴巴推出的阿里小貸,突破了傳統商業銀行的信貸模式,解決了大量小微企業貸款難題,讓企業能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地獲得金融服務。
湖北銀監局副局長闕方平表示,互聯網金融的基礎是大數據,但現在商業銀行對大數據的利用率還不到20%,存在數據浪費現象。在信息資源共享條件下,銀行服務由共性向個性轉變,是未來生存的基礎。“互聯網金融到底歸誰管?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工信部都搞不清楚。”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局長焦瑾璞認為,互聯網金融存在風險監管權責不明晰問題,應及時建立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明確誰防控風險,誰承擔風險,誰為消費者的損失埋單。
為何“金融熱,經濟冷”
央行發布的2013年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統計報告顯示,上半年我國社會融資規模為10.15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2.38萬億元。然而,上半年我國GDP增速回落到7.6%。
為何“金融熱,經濟冷”?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行長殷興山說,今年上半年金融與經濟出現反向運行狀態,讓人覺得社會融資規模擴大并未起到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實際上,一方面由于經濟環境的影響,強化了企業囤積資金的傾向,部分資金未用到實體經濟中;另一方面,GDP的產生與固定資產投入有時差。由于我國在不斷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新興產業正在成長,舊的產業體系依然存在,占用了兩套資金,擴大了社會融資需求。一般來說,社會融資規模與經濟運行相比,約有2個季度的滯后期。
焦瑾璞說,現在大型金融機構更愿意與效益好的央企、國企合作,導致小微企業得不到相應金融產品和服務,間接影響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焦瑾璞表示,政府應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推出全產業鏈金融產品,把更多的服務轉向基數最大、潛力最大的小微企業上。
呼喚地方政策性金融
有媒體報道,武漢市2013年需要還本付息310.59億元,2014年則達到311.76億元,相當于最近2年每天需償債1億元。
“2011年國家審計署審計的地方政府性債務達10.7萬億元,2012年的數據還未公布,但數字肯定只會大、不會小。”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表示,地方政府性債務與地方政府債務不同,它既包括政府債務,還包括政府負連帶責任的債務。如果將兩者混為一談,相當于把債權人(如國企)應承擔的風險責任轉嫁到政府身上。由于地方政府債務要求無條件償還,這將刺激一些債權人尤其是金融機構,盲目向地方政府貸款,帶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地方投融資體制怎么改革?劉尚希認為,我國的金融治理結構是中央和地方兩級架構,隨著地方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任務越來越重,地方政策性金融的制度安排缺位問題凸顯。中央政府的政策性金融能解決全國性問題,而地方融資找銀行貸款沒有任何利率優惠,導致地方投融資平臺亂象叢生。地方層面亟待設立政策性金融,實現中央與地方政策性金融互補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