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棟
不同術式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療效比較
王金棟
目的 探討腹腔鏡手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選擇山東省無棣縣第二人民醫院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4例粘連性腸梗阻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及其家屬的意愿,按照不同的手術方式分為2組,對照組給予常規開腹治療,觀察組給予腹腔鏡治療,對比觀察2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以及并發癥情況。結果 2組患者手術均取得成功,但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68.42±14.35)min,術中出血量為(86.37±22.54)mL,肛門排氣時間為(3.16±1.13)d,住院時間為(6.75±1.64)d以及并發癥發病率為6.25%,均優于對照組的手術時間(96.87±21.66)min,術中出血量(146.58±43.12)mL,肛門排氣時間(5.27±1.85)d,住院時間(9.88±2.59)d以及并發癥發病率22.2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腔鏡手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粘連性腸梗阻;腹腔鏡;開腹
粘連性腸梗阻是消化系統常見的疾病之一,大部分患者有腹部手術史,其屬于機械性腸梗阻的范疇,其發病率較高,若不及時采取治療,將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危害[1-2]。本次研究將山東省無棣縣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84例粘連性腸梗阻患者給予腹腔鏡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4例粘連性腸梗阻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8例,女36例,年齡17~72歲,平均年齡(38.96±5.43)歲,均有既往手術史,其中闌尾炎手術30例、剖宮產13例、膽囊切除術17例,結腸癌手術10例、子宮切除術14例,根據患者及其家屬的意愿,按照不同的手術方式分為對照組(36例)和觀察組(48例)。所有患者均在本院行腹部X片、CT等檢查確診為粘連性腸梗阻[3],2組患者在性別比例、年齡、病程、病情、既往手術史等各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給予禁食、補液、營養支持、維持電解質平衡等常規對癥支持治療,對照組則給予常規開腹手術治療;觀察組則給予腹腔鏡手術治療,具體操作如下:在全麻下行氣管插管,根據影像學檢查資料確定梗阻部位后,在原手術切口上方6~8cm處腸道無明顯擴張的區域進行入路,置入腹腔鏡,建立人工氣腹,通過腹腔鏡觀察內部具體情況后,給予另外2~3個輔助操作孔用于置入手術器械等,當發生腸管與腹壁粘連時,使用分離鉗、超聲刀等給予銳性分離;當發生腸管與原手術切口粘連時,使用電凝切除束帶進行分離;當小腸、腹壁以及網膜等粘連時,使用分離鉗、腸鉗等進行分離;整個手術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保護好腸管以及腹壁,給予生理鹽水徹底沖洗,并在粘連部位給予透明質酸鈉預防再次粘連,吸盡滲液后關腹,2組患者術后均給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療。
1.3 觀察指標 詳細統計所有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等手術的各項指標,同時觀察發生傷口感染、腸瘺等并發癥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研究數據均使用SPSS19.0進行統計、處理與分析,正態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2組正態計量數據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組患者手術均取得成功,但觀察組患者的手術各項指標以及并發癥發病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粘連性腸梗阻是由于多種原因引起腹腔內腸粘連,從而導致了腸內容物在腸道中不能順利通過和運行,臨床上則表現出腹脹、腹痛、惡心嘔吐、停止排氣排便等癥狀,是開腹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4]。其治療方法包括保守治療以及手術治療,單純的保守治療有可能達不到較好的治療效果[5],還可能延誤最佳的手術時機,而并不是所有的粘連性腸梗阻均能使用手術治療就能治愈,比如硬化性腹膜炎所致的瘢痕性粘連導致的腸梗阻,則需要依靠保守治療來爭取緩解,因此兩種方法共同使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6]。本次研究中使用的腹腔鏡手術治療以及常規開腹手術治療,兩種手術方法均取得成功,均能達到解除粘連的目的,但是由于常規開腹手術對患者的傷害大,術后恢復時間久,同時由于其較長的切口引發再次粘連的可能性顯著提高,而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技術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于各種手術當中,其不僅能到達治療疾病的效果,而且相對于常規的開腹手術,其具有對患者創傷小、出血量少、恢復快等優點[7],但是該項技術對醫生的要求較高,因此需要醫生熟練的掌握操作技巧[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使用腹腔鏡手術治療的觀察組其手術各項指標以及并發癥情況均優于對照組,說明腹腔鏡的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1] 謝尚奎,任東林,吳印愛,等.機械性腸梗阻患者血漿內毒素移位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1,10(5):385-386.
[2] 張楠,周振理,徐斌,等.5923例急性腸梗阻的病因學變遷及中西醫結合診治[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3,6(1):615-618.
[3] 紀建松,邵初曉,王祖飛,等.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的螺旋CT診斷[J].中華醫學雜志,2010,90(45):3214-3216.
[4] 陳偉雄,阮嘉后.腹部手術后并發腸梗阻危險因素分析及診治對策[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3,27(7):634-635.
[5] 烏吉斯古楞.粘連性腸梗阻手術治療的探討[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28):83-84.
[6] 陳小勛,周永醇,張兆明,等.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急性粘連性腸梗阻[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0,25(11):924-925.
[7] 徐國志,彭藝,李冬生.腹腔鏡與開腹腸粘連松解術的臨床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4,20(1):124.
[8] 楊齊,駱成玉,周永橋.腹腔鏡粘連松解術加防粘連膜治療粘連性腸梗阻 45 例[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9,223(6):473-474.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5.052
山東 251900 山東省無棣縣第二人民醫院(王金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