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東宇
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診斷甲狀腺微小癌的診斷價值
白東宇
目的 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診斷甲狀腺微小癌超聲圖像特征及診斷價值。方法 本組選取經超聲診斷,經手術和病理證實的甲狀腺微小癌患者45例共53個癌結節,分析病灶超聲顯像特點,包括癌結節大小、回聲、內部成分、形狀、鈣化類型、后方回聲、內部血液供應情況、助力指數。結果 53個癌結節合并結節性甲狀腺腫5個,并甲狀腺腺瘤3個,53個癌結節超聲顯示低回聲49個,占92.4%;等回聲或稍高回聲2個,占3.8%,混合回聲2個,占3.8%;癌結節邊緣無包膜回聲較模糊48個,占90.5%;尚清楚5個,占9.4%;均為圓形或類圓形,內部顯示微鈣化32個,占60.3%;后方回聲衰減18個,占33.9%,資料顯示甲狀腺微小癌多表現為實性低回聲,邊緣不規整,形態不規則,可見微小鈣化,以內部血流豐富為主,高助力指數等是甲狀腺微小癌的重要診斷指標。結論 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診斷甲狀腺微小癌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現,與其影像學診斷相比具有一定的優勢。
超聲圖像特點;甲狀腺微小癌;頸部淋巴結。
甲狀腺微小癌是指腫瘤直徑≤10mm的甲狀腺癌,近年來,隨著超聲診斷技術的提高及甲狀腺超聲檢查的廣泛應用,甲狀腺微小病變的檢出率不斷提高[1],甲狀腺微小癌與甲狀腺良性占位在治療及預后方面有明顯的區別,因此鑒別診斷甲狀腺微小癌與良性占位,提高甲狀腺微小癌的診斷符合率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圖像清晰,能辨別3mm的腫塊,大大提高甲狀腺癌的檢出率。本研究對術后病理證實45例甲狀腺微小癌53個癌結節超聲圖像特點進行分析和探討,以提高甲狀腺微小癌的早期超聲診斷率,實現早診斷、早治療,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2009年3月~2012年2月遼寧省鞍山市第三醫院進行的甲狀腺病變切除術的患者,術后病理證實的甲狀腺微小癌患者45例共53個癌結節,術前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明確顯示病變,其中男7例,女38例,年齡32~73歲,平均年齡(55.0±8.5)歲。
1.2 儀器與方法 采用PHILIPS5000SONOCT超聲CT診斷儀,實時線陣探頭,探頭頻率7~13MHz,選擇儀器預設的甲狀腺檢查條件,檢查患者取仰臥位,頭后仰,充分暴露雙側甲狀腺,在甲狀腺各個切面縱橫掃查,如發現異常回聲,觀測其大小、形態、邊界、包膜、內部回聲、縱橫比、微小鈣化情況及頸部淋巴結轉移等,將低回聲、微鈣化、邊緣不規則、形態不規則、縱橫比>1及中央血管型或混合性等作為超聲惡性診斷指標,具備3個以上惡性指標者為超聲陽性,否則為超聲陰性[2],采用彩色多普勒觀察血流信號,血管分布及血管形態,腫塊內部和包膜的血流信號分布和形狀,將其分為4級:0級,內部和包膜無血流信號,I級少量血流信號,信號數在1~3個,II級中等血流信號,信號數在4~6個,III級豐富血流信號,信號數在7個以上,并記錄腫瘤內部動脈血流最高助力指數。
45例甲狀腺微小癌中檢出多發病灶8例,顯示出左葉甲狀腺微小癌23個,右側葉甲狀腺微小癌29個,峽部1個,超聲檢出甲狀腺微小癌最小為3.0mm×3.0mm,最大為9.2mm×8.5mm,病灶回聲呈實性低回聲49個,占92.4%,呈等回聲或稍高回聲2個,占3.8%,混合回聲2個,占3.8%,癌結節邊緣無包膜回聲較模糊48個,占90.5%,尚清楚5個,占9.4%,均為圓形或類圓形,內部顯示微鈣化32個,占60.3%,后方回聲衰減18個,占33.9%,,CDFI:顯示甲狀腺微小癌病灶內血流信號51個,占96.2%,其中較豐富21個,占39.6%,少許血流信號30個,占56.6%,平均血流速度(24.1±19.4), 2例3mm×3mm癌結節未顯示出血流信號,平均助力指數為(0.69±1.2),4例有頸部淋巴結轉移。
1988年WTO規定瘤灶直徑≤10mm的甲狀腺癌,不論有無區域或遠處淋巴結轉移均稱甲狀腺微小癌,本組病例男女比例1∶5.5,女性患者明顯高于男性,其中乳頭狀癌占絕大多數,本組有49個,占92.4%,乳頭狀甲狀腺癌最易出現頸部淋巴結轉移[3],因其惡性程度低,早期診斷對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有著重要的意義,隨著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的臨床應用以及檢查者的經驗積累,利用二維及彩色多普勒超聲鑒別甲狀腺良惡性病變的準確性不斷提高,甲狀腺微小癌因其病灶小,缺乏臨床表現,多由于其他良性疾病就診或健康體檢時發現,通過臨床研究發現,甲狀腺微小癌具有一些特異性聲像圖改變[4],多數能做出明確診斷,越來越受臨床重視。本組超聲特點:實性低回聲,邊界模糊不清,腫塊均為圓形或類圓形,形態欠規則,無包膜,前后徑大于上下徑,均質或不均質,后方回聲衰減,可有沙粒樣或斑片狀強回聲,鈣化灶伴后方回聲,瘤體內部血流供應豐富,助力指數高。
本組患者中出現低回聲結節49個,占92.4%,是由于甲狀腺癌中細胞間質成分少,細胞大而重疊,在超聲顯像中不會形成強烈反射的界面,故聲像圖上表現為低回聲結節,所以甲狀腺內低回聲結節對診斷甲狀腺微小癌是一項重要指標。腫塊均為圓形或類圓形,縱橫比大于等于1,形態欠規則,邊緣模糊48個,占90.5%,是由于癌灶緩慢生長向周圍侵襲有關,這是甲狀腺微小癌重要惡性特點,這說明惡性腫瘤是向周圍浸潤呈突破性生長。
有文獻報道腫瘤內的砂粒樣鈣化點是判斷良惡性的一個有效依據[5]。本組資料中32個病灶內部回聲伴鈣化點,占60.3%,這是由于瘤組織細胞變性壞死導致鈣鹽沉積,其中2例甲狀腺微小癌術前未見鈣化現象,但病理檢查發現病灶內砂粒樣結構,這可能與設備條件、檢查技術和砂粒體含量較少有關,說明結節內鈣化是甲狀腺微小癌特異性較高的影像學表現[6]。
本組病例中頸部淋巴結轉移4例,內部呈低回聲伴鈣化點硬度偏硬,這說明原發灶很小就可以發生淋巴結轉移,轉移至同側頸動脈鞘旁頸深區,也可轉移氣管旁,超聲發現頸深區淋巴結轉移對甲狀腺腫瘤的診斷有很大價值[7],但是甲狀腺結節性病變的常規高頻聲像圖表現具有復雜性,存在大量“同病異圖”及“同圖異病”的現象,對于有圖像重疊的良、惡性微小病變的準確診斷有一定困難[8],本組瘤體直徑在0.7~1.0cm的超聲無漏診,漏診病例直徑在0.3~0.7cm多合并多發性增生結節,因腫瘤小,超聲表現不典型,這說明超聲對較大結節能很好的檢出,但對多發結節呈混合性表現容易忽視微小結節的影響造成漏診。
甲狀腺微小癌二維聲像圖特征性表現,在臨床診斷中具有不可低估的價值,當二維圖像呈不典型改變時,應結合腫塊的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血流RI值增高有助于甲狀腺微小癌的診斷。
[1] Rumack CM,Wilson SR,Charboneau JW,et al.Diagnostic UI-trasound.4th edition,2011:718-720.
[2] 陳曼,何永剛,周建橋,等.超聲引導下甲狀腺結節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與超聲評估的臨床價值[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1,27(10):844-888.
[3] 王政,祁君慧.分化型甲狀腺瘤行VI區淋巴結清掃術25例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9):73.
[4] 王勇,周純武,鄒霜梅,等.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超聲診斷和病理對照研究[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8,24(10):884-887.
[5] 陳曼,龔新環,許婷.甲狀腺微小癌的超聲診斷研究[J].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08,14(1):66-68.
[6] 周愛香,陰海霞,李保田,等.微鈣化在甲狀腺微小癌超聲診斷中的意義[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13,22(7):630-631.
[7] 徐秋華,周輝紅,袁方,等.甲狀腺隱匿癌的超聲診斷研究[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0,26(1):21-24.
[8] 顧華蕓,鄧學東,郭建鋒,等.甲狀腺微小癌的超聲診斷及漏誤診分析[J].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13,10(11):947-950.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5.060
遼寧 114031 遼寧省鞍山市第三醫院電診科(白東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