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勝
(福建師范大學 經濟學院,福州 350007)
科學認識勞動密集型產業
黃德勝
(福建師范大學 經濟學院,福州 350007)
金融危機以來,經濟轉型升級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勞動密集型產業大有一味被貶低、被妖魔化的趨勢,但是目前我國仍是低技能勞動力人口占據主體的發展中大國,勞動密集型產業仍大有可為之處。因此,必須從三次產業的協同發展來科學認識勞動密集型產業,在“調結構、轉方式”的戰略實施中,必須在保增長、穩就業的基礎上持續、穩定推進,必須重視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環節與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或環節的融合、協調發展。
勞動密集型產業;穩就業;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黨中央一再強調,必須從中國的最大實際出發。我國雖然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雖然已經是世界工業大國、制造業大國,但工業與制造業仍然只是“大而不強”。在我國勞動年齡人口中還有超過一半以上是低技能的勞動力。加快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當然十分必要,但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當前以及較長遠的未來時期內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我國仍然具有發展的必要性、重要性。而調結構、轉方式,必須在保增長、穩就業的基礎上穩定、持續推進。因此,必須科學認識勞動密集型產業,以更加科學、宏大的視野來認識和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科學發展。
首先,對勞動密集型產業必須有一個科學、全面的認識。勞動密集型產業是與技術密集型產業相對的,是指在生產要素的配置比例中勞動力投入比重較高的產業。其基本特點是物化勞動消耗比重較低而活勞動消耗比重較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將逐漸被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所取代。這是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經典定義與傳統的認識,因而一提到勞動密集型產業,很多人就認為是低端的傳統產業或低端制造業;一提到產業升級,就是通過減少、剔除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力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現在看來,這是一種狹義的理解。廣義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指簡單活勞動占據主體的產業或生產環節,廣泛分布在三次產業之中。或者說,從最廣泛的意義來看,從整個國民經濟來看,從社會勞動分工與就業來看,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指“簡單活勞動”密集的生產領域、生產環節。
從工業化的發展規律來看,勞動密集型產業首先表現為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擴張,但是不能就此認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僅僅是低端制造業。隨著工業化的演進,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內涵、外延上也會發生轉型。當前,我國工業化總體上仍然處于中期階段,勞動年齡人口中還有超過一半屬于初中學歷以下的低技能勞動力。
從農業來看,黨中央提出要發展“兩型”農業(即“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農業),我國農業的現代化必須結合傳統精耕細作的優點與現代農業科技,實現適度的規模經營。顯然,在人多地少的硬約束下,為了保障口糧安全,農業的發展仍然需要大量的活勞動。
從制造業來看,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必須轉型升級,但是即使是中高端的制造業,也仍然有許多環節需要大量的活勞動,是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的分工協作。制造業的升級需要增加高技能勞動力的使用,表現為研發設計能力增強、技術工藝水平提高,但是產品的生產制造、組裝成品,仍然需要大量的活勞動。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產品絕大部分是日常必需品,因此,對內來看,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是穩就業、促進居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是穩定與改善廣大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礎;對外來看,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也有存在的需求。雖然危機導致外部總體需求下降,但日常消費品的需求具有剛性,歐美等發達國家居民的消費減少主要是高端消費的減少,日常必需品消費總體上變化不大。目前,我國距離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我們過早地放棄制造業,包括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將犯歷史性的錯誤”[1]。
從服務業來看,城市化主要是城鎮居民人口的增長,是社會勞動分工的深化、生活方式的轉變,表現為服務消費需求的增加,尤其是生活服務業需求,其中有相當部分是屬于勞動密集型。2013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到2020年要解決約1億進城常住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約1億人口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顯然,沒有足夠的產業支撐,沒有足夠的就業崗位,很難實現這“3個1億”的任務。
傳統的工業化往往是用技術和資本代替勞動,而我國人口多、勞動力成本低,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是正確選擇。而實現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同勞動密集型產業相結合,是當前以及未來較長時間內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特點之一。
從勞動力結構來看,據《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2013年報告》顯示,我國勞動力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9.76年,受教育程度以中等教育為主。2013年全國就業人員76977萬人,其中初中及以下學歷的比重為70.3%,大約有5.41億人,而大學以上學歷僅為12.94%。說明在16-60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中低技能勞動力所占比例仍然很高。政府提出要把就業放在第一位,我國每年新增就業人口大概1300-1500萬人,按已有經驗來看,每年要實現1200萬人的新增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左右,GDP的增長率就至少要在7%以上。
2013年,我國的GDP增長7.7%,其中第一產業增長4.0%,第二產業增長7.8%,第三產業增長8.3%。第二產業的增速總體與GDP增速基本持平,其中,紡織品、服裝等7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4618.4億美元,占出口總值的20.9%,同比增長了10.3%,比全國GDP增速多出2.6個百分點。顯然,我國在傳統加工貿易產品領域仍然占有很高的國際市場份額。嚴格來講,在出口貿易中勞動密集型的生產環節,還包括家電、一般機械等許多機電產品的勞動密集型區段,若加總計算起來,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約占外貿出口總額的7成。
對于高新技術產業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固然必須大力發展,但并不意味著要替代傳統產品。“只有落后的技術,沒有落后的產品”,當前正確的做法是,推動傳統產業、產品不斷提高檔次和附加值,因為必需品是剛性需求,永遠都有市場潛力可挖。雖然我國外貿出口產品結構中,高科技產品比重已大大提升,但是我國企業參與生產的環節大部分仍然是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裝配環節。這說明勞動密集型產業仍然是我國穩就業、保增長的重要陣地。
從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小微企業。小微企業可以有效地實現以創業帶動就業,因為它們絕大部分是屬于勞動密集型的行業或環節,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人口。據統計,小微企業數量占我國企業總數的97%以上,廣泛分布在城市鄉村,基本涵蓋了國民經濟的所有行業。其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60%,提供了85%的就業崗位,吸納了全國90%的新增勞動力,創造了50%以上的出口收入和財政稅收。
顯然,在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業產能普遍過剩的情況下,要實現保增長、穩就業的目標,就必須繼續鞏固發展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加快服務業的發展。
從我國的勞動力結構來看,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仍然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馬克思說過,“如果一個國家的工資和土地價格低廉,資本的利息卻很高,因為那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總的說來不發展,而另一個國家的工資和土地價格名義上很高,資本的利息卻很低,那么,資本家在一個國家就會使用較多的勞動和土地,在另一個國家就會相對地使用較多的資本”[2]。我國地域大、人口多,各地發展程度不一,低技能勞動力仍然占據主體,必須全面深入推進對外開放,繼續充分利用好“兩個市場”。不管是在當前還是未來較長的時期內,勞動密集型產業都有其存在的現實基礎,是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
歐美等發達國家在完成工業化向后工業社會轉型時,把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出去,即“去工業化”,結果在經歷全球金融危機后,虛擬經濟的虛假繁榮與房地產的泡沫破裂,導致了大量的失業人口,社會問題叢生,危機四伏。因而危機爆發后,歐美等國相繼紛紛提出了“再工業化”的戰略。這說明實體經濟才是社會的財富之源,是經濟穩定、繁榮的根基。“無糧不穩,無工不富”仍然是一個普遍、強有力的法則,因此只有在鞏固工農業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不等于放棄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今后較長時期內,我國就業壓力仍然非常巨大,仍然需要大量簡單活勞動密集的就業崗位。
當前,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環境有惡化的趨勢,一方面與國際需求減少有關,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經濟結構失衡度偏大,有“脫實就虛”的傾向。現實的情況是,傳統產業與產品的生產仍然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而大量的金融資源卻被錯配,導致企業融資難、融資成本過高。地方政府片面發展重化工業、片面“造城”,過分依賴舉債投資與建設,擠占了實體經濟發展的要素資源,不僅惡化了實體經濟發展的環境,而且高負債率、房地產泡沫化加劇,進一步加大了經濟結構的失衡。因此,必須鞏固好實體經濟發展的根基,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
很多人一提到勞動密集型產業,就簡單地貼上“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標簽。當然,勞動密集型產業中有不少行業或領域或多或少存在著環境污染的問題,比如紡織、造紙、印染等,如果加快對這些污染較為突出的行業的改造治理,勞動密集型產業總體上看,污染程度相對較小。而真正的污染大戶是重化工業,諸如火電、水泥、鋼鐵、化工、有色金屬、廢塑料加工、金屬表面酸洗、電鍍等行業,都是空氣污染、水污染以及廢棄物排放的大戶。這與我國處于重化工業發展階段有必然聯系,也與我國整體的技術水平不高、資源利用率偏低、經濟結構失衡等方面有關。
目前,我國能源效率總體仍然偏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發展方式總體上仍未改變。我國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國的3.3倍,也高于巴西、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我國重化工業,除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等上游產業供給不足外,大多數行業的生產能力大于市場需求。2009年中央開始實施“四萬億投資”計劃,重點振興十大產業,其中大部分是重化工業以及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從“四萬億”流向來看,除了一部分流到房地產外,大部分都流向了重化工業,尤其是“兩高一資”產業,而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光伏產業,大部分企業集中在低技術、高污染環節。近幾年由于重化工業的過度投資,在工業增加值的構成中,2012年重化工業占比一度上升到71%,不僅導致了嚴重的產能過剩,而且企業幾乎個個都是“污染大戶”。
在嚴重的供過于求的條件下,各地區企業進行惡性價格競爭,為了壓低成本,節能減排上很多企業“偷工減料”,以至于全國有幾百個城市深受“霧霾”的肆虐。近幾年頻發的重大污染事件,基本上都是重化工業企業引發的。諸如火電、鋼鐵、石化、水泥、有色金屬、化工等重化工業產業均是PM2.5等污染物排放的大戶。像電解鋁、平板玻璃、水泥等產能嚴重過剩的重化工業也是污染大戶。汽車也是重工業之一,尾氣排放使其成為空氣污染大戶之一。顯然,我國“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的資源環境壓力,主要是重化工業造成的,這是由我國處于重化工業發展階段所決定的,也與地方政府片面推進資本密集型產業發展有關。因而,調結構、轉方式,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加快推進重化工業的轉型升級,淘汰落后產能,向技術水平高的大企業集中,整合優化、科學布局。
重化工業主要是生產資料產業,主要為輕工業、高端耐用品的生產服務,當然也有一部分是直接為生活消費服務的。要以創新驅動重化工業走向“高技術,低排放”的綠色發展道路,強化源頭治理、全面推行清潔生產是節能減排的重點。同時,要加強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改善我國的能源結構,從而為勞動密集型產業提供更加精良的技術裝備和更加環保的資源、能源。
近幾年很多人把勞動密集型產業等同于“低端、低附加值”產業,這種看法過于簡單、片面。有人認為,“高端不高端,關鍵看兩端”,從目前的國際分工格局來看,具有相當解釋力。但是,我們要改變這種不平等、不利的分工格局,并非簡單拋棄中間的制造環節,把勞動密集型的生產環節剔除就等于實現了轉型升級。而是要以技術、質量、品牌來重塑產業鏈、價值鏈,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如果制造環節沒做好,所謂轉型升級就會缺乏根基,就會走向歧路。因而,轉型升級并不是簡單地剝離中間的制造環節。當然,具有品牌競爭力的少數大企業,可以把制造環節外包出去,轉移給國內其他企業做,甚至轉到要素成本更低的國家做。但是從目前我國的發展階段來看,大量簡單勞動密集的生產環節向國外轉移,不僅條件不允許,而且也沒必要。因為我國還有很多需要就業的低技能勞動力,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總體上勞動密集型產業還有相當的競爭優勢。
相當多的人迷信“微笑曲線”,卻不知還有一個“武藏曲線”[3],忘了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好像產品價值主要地不是生產勞動創造的。如果有一個自由進入、公平競爭的國際市場環境,那么我們很多產品的附加值(v+m)就能夠“按原樣實現”,至少獲得與外商同樣的平均利潤率,產品價值中生產加工環節的勞動價值就會從“被壓低、低估”的狀態回歸正常,就可以賣到好價格,實現更高的利潤。因而,必須堅持價值“為我創造、為我實現”的正確思路,重視技術與品牌,大膽“走出去”,打造自己的國際營銷渠道,以質量與品牌占據國際中高端產品市場。品牌是以技術、質量為支撐的,在繼續做好中間環節的基礎上,做好兩端。繼續利用我國勞動力低成本的優勢,在做好生產制造這一環節的同時,充分利用我國中高端人力資源的總量優勢,加大研發設計、營銷與品牌打造的投入,在價廉的基礎上提升物美的層次,帶動生產制造環節價值的回歸與實現。
過去,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發展片面依賴低要素成本,既不太重視資源的節約與環境保護,也不夠重視自主創新與研發的投入。很多企業為了節約成本,竭力壓低工資,不重視勞動條件與環境的改善。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長,競相以低要素成本為吸引力大肆招商引資,導致工人勞動時間延長,工作強度大,工資低。這樣的境況給80后、90后的農民工留下了“低工資、不體面”的印象。
未來,隨著服務業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不斷提高,用工需求也將增加,低端服務業的用工將呈現更為緊缺的狀態。目前各大中城市的批發、零售、住宿、家政、保安、護理、洗車、保潔、餐飲、環衛、倉儲、搬運、送貨、物流、快遞等低端服務業整體呈用工緊缺狀態。這些就業崗位一般需要大量低技能的勞動力。很多城鎮居民包括一些政府官員往往戴著有色眼鏡看待這些低技能勞動力,既需要他們,又歧視、排斥他們,這樣不僅會影響他們的服務態度、質量,而且會激發各種社會矛盾。一個城市不僅需要高端制造業、高端服務業,而且也需要低端服務業,否則是很難正常運轉的。隨著城市生活成本的上升,低端服務業的工資待遇也必然要提高,而且必須享受同等的社會福利保障與公共服務,否則很難提高城市的治理水平與發展層次。
隨著我國收入倍增計劃的持續推進,最低工資標準逐年大幅提升,而隨著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的推進,過去勞動密集型崗位是“低工資、不體面”的面貌將會逐漸得以扭轉。具體表現:一是提高工資待遇與福利水平。我國政府這幾年多次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二是大力抓安全生產。黨中央每年都一再強調安全生產,通過立法不斷改善勞動環境。諸如引起員工“十幾連跳”的富士康、導致員工化學中毒的“蘋果供應商”這樣的“血汗工廠”,廣大農民工是不歡迎的,該搬走就讓它搬走。關于工廠制度下的勞動環境,馬克思也曾指出,在一定條件下,“工廠勞動可以像家務勞動一樣潔凈、美妙,甚至更潔凈、更美妙”[4]。近幾年,隨著“用工荒、招工難”現象越來越普遍,很多企業為了招得到人、留得住人,不僅提高工資待遇,而且勞動條件與環境也有明顯的改善。三是竭力消除“就業歧視、同工不同酬”的現象。尤其是國有企事業單位,通過“勞務派遣”、“編制外用工”,以廉價的工資把苦差、臟活外包給農民工,這些崗位幾乎都是勞動密集型的生產環節。據統計,全國大約有2000多萬人處于這種不平等的用工關系。對此,中央已開始著手進行改革,以消除這種不平等就業的狀態。
縱觀這些年黨中央關于穩就業、勞工保護等民生政策的推行,可以期待,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從業人員必將逐漸改變“低收入、不體面”的狀態。
總之,從當前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來看,重化工業的比重必然要有所降低,輕紡工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增加值比重應該有所回升,同時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應加快服務業的發展。穩就業與保增長相互促進,才能持續推進居民收入增長,才能提高廣大居民的消費能力,才能增強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并以消費結構升級促進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因而,從國情、發展階段來看,在“調結構、轉方式”的戰略實施當中,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我國經濟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仍大有可為之處。政府、企業與社會必須科學認識勞動密集型產業,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科學發展。
[1]龍永圖.放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將是歷史性錯誤[J].進出口經理人,2011(8):18-19.
[2]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88.
[3]朱志礪.微笑曲線,還是武藏曲線?[J].董事會,2005(7):96 -97.
[4]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37.
責任編輯:沈玲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Labor-intensive Industriues
HUANG De-sheng
(School of Economics,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
Since the financial crisis,the appeal for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as beenmore and more concerned,laborintensive industry has shown the trends of being depreciated and demonized.However,China is a large developing country in which low-skilled labors still occupy the dominant force,and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still have bright prospects.So,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scientifically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from the joint developmentof three industries,keep sustaining and stable promotion on the basis of preserving growth and employment in the strategic implementation of“adjusting structures and transferringmodes”and pay attention to integrated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of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link and capital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 aswell as links.
labor-intensive industry;steady employment;entity economy;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F062.9
A
1009-3907(2014)05-0592-04
2014-02-13
黃德勝(1981-),男,福建南安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