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鵬
(中共河南省直機關黨校 科教信息中心,鄭州 450002)
論社會主義網絡文化自覺的提升途徑
陶鵬
(中共河南省直機關黨校 科教信息中心,鄭州 450002)
網絡文化自覺程度的高低,不僅決定著文化品質的優劣,而且關系到國家與民族的文明進程。如何有效激發并提升社會主義網絡文化自覺,已經顯得異常迫切和重要。為此,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網絡化為指導,以道德自覺自律為基礎,以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為支撐,以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和網絡化為根本,以政府的文化自覺自省為主導,達到提升社會主義網絡文化自覺的目的,并以此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新力度,有效地加快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進程。
社會主義;網絡文化;文化自覺;提升途徑
隨著新媒體的迅速普及,網絡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發展,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發揮著日漸明顯的影響力。當前越來越多的現象表明,網絡文化自覺程度的高低,不僅決定著文化品質的優劣,而且關系到國家與民族的文明進程。網絡文化自覺,是指在網絡文化創造和傳播過程中,網絡文化主體能夠深刻認識網絡文化的地位作用,科學把握網絡文化的內在屬性,正確判斷網絡文化的多重影響,主動承擔文化發展的歷史責任。而社會主義網絡文化自覺,則更加強調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為指導,激發網絡文化主體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引導網絡文化主體自覺地參與到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來。因此,科學地把握網絡文化的傳播規律,強化網絡文化的正向作用,培養高度的網絡文化自覺,對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網絡文化的繁榮興盛引發了諸多的文化反思,之所以迫切地需要提升社會主義網絡文化自覺,源自于網絡文化帶來的三種現實挑戰。
1.1 網絡文化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形成了嚴峻挑戰
當前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建設,不同國家、民族、政體之間的文化交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泛化和深入,所帶來的文化沖突與交鋒也更加頻繁和激烈,由此“衍生出兩種現實的文化戰略:一是文化主權戰略,二是文化霸權戰略,二者的相互斗爭構成了全球化時代國際文化關系的軸線”[1]。網絡文化也隨之發展變化,并借助網絡載體的多種傳播優勢,促使網絡空間成為文化傳播、政治斗爭和意識形態較量的新型戰場。在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之下,網絡文化的多元化特點異常突出,造成多種意識形態在網絡空間中共融共生、相互激蕩。與日俱增的網民數量,網民自身所存在的個體差異,使得一些非主流或反主流的網絡文化有了潛在的受眾群體,這些在不同意識形態主導下的網絡文化流派,正在影響著民眾的網絡文化自覺,在網絡空間行使著意識形態的功能,形成對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強勁沖擊。社會轉型期的一個特點是各種矛盾凸顯,人們的思想觀點不僅十分活躍,而且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響,使意識形態領域總體上呈現出多元與多變的變化。在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融合度越來越高的今天,對于追求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無產階級執政黨而言,鞏固網絡意識形態領導權,堅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文化核心,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是順應時代變化的必然選擇。
網絡空間的自身特性造就了當前網絡文化異常興盛的局面,寬松的網絡環境使得游戲主義、新自由主義、技術主義、普世價值論、網絡無政府主義等非主流或反主流的網絡文化漸漸匯聚成流。這些網絡文化流派往往放大并迎合個體的心理需求,誘導民眾忽略現實社會中的理想、價值、規范等方面的約束,所帶來的愉悅感促使網絡空間呈現出輕理性重娛樂的文化傾向。在其“去意識形態論”的誤導之下,虛擬世界中人們的歷史責任感與社會責任感被淡化,網絡文化自覺出現了迷失。雖然網絡技術在全世界是通用的,但由于技術使用者所處的文化環境與政治環境差異很大,所以帶給網絡文化的影響截然不同。單純地強調文化的政治化是不可取的,然而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要素,不同的價值觀會引導人類文化走向不同的發展方向,網絡文化亦是如此。美國政治學家本·瓦頓伯格認為,民主的垮臺“首先是價值問題上的垮臺”[2]。因此在當前的形勢下,不僅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而且要力促馬克思主義的網絡化。如何在虛擬空間中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激發并提升社會主義網絡文化自覺,已經顯得異常迫切和重要。
1.2 網絡文化對政治生態形成了嚴峻挑戰
網絡文化突破了傳統文化傳播模式的束縛,引發了施政理念、施政方式等一系列的創新和改變,打破了原有的政治生態平衡。民眾借助網絡文化的種種形式,使其成為大眾政治表達的首選載體,從而達到了由虛擬空間影響現實社會,促進民主進程與政府改革的目的。在這種倒逼政治體制改革的背景下,網絡文化帶來了網絡問政,并由此衍生出了微博問政、電視問政等多種模式,極大地提升了民眾的政治參與度,普通個體的政治素養明顯得到了提高。與其它國家相比,中國的網絡文化所承載的政治功能和表達民眾意愿的功能更多更強。網絡文化的去中心化傳播,使網絡文化的個性因素異常突出,民眾具有了自我實現的強烈需要,參政議政意識不斷增強,一些社會問題、民生問題變得敏感且膠著,社會環境與政治環境空前復雜。網絡文化所造就的輿論場有兩個特點:第一,官方輿論場與民間輿論場存在著意見分歧甚至是對立;第二,國內輿論場與國外輿論場不存在明顯的分界線。基于我國民眾網絡文化自覺性尚需提高的現實狀況來考慮,以上兩個特點非常容易導致網絡文化的輿論力量失控,使網絡民意表達走向負面極端,從而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加大社會管理的難度。
對于網絡文化輿論力量的正確運用與有效管控,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網絡文化自覺,特別是民眾基于客觀事實基礎上的理性分析、理性選擇、理性表達等網絡文化方面的覺悟,不僅是發展健康向上網絡文化的重要保障,而且也是網絡文化的輿論力量發揮正能量所不可或缺的基礎。然而隨著民間輿論場的力量急劇增強,由于缺乏足夠的網絡文化自覺,民間輿論場亂象叢生,網絡文化的輿論力量表現出了不容忽視的負面作用。許多網民只看到了自身借助網絡文化傳播參與政治的便捷性,并沒有意識到隨意地制造或傳播不良、不實的網絡信息,會增加政治的不安全性,政治參與意識與網絡文化自覺沒能同步得到提升。網絡文化生態的失衡帶來了對政治生態的沖擊與挑戰,影響了人們對政治的正確認識,擴大了社會矛盾,加深了對立情緒,甚至在一定范圍內造成了政治動蕩和社會動蕩,威脅到了國家政治安全。
1.3 網絡文化對社會道德形成了嚴峻挑戰
提升社會的整體道德水平,是網絡文化的發展目標之一,也是不斷完善國家形象和提高國民素質的必然要求。隨著網絡文化自覺程度的提升,將會有助于社會整體道德水準得到提高。然而在當前的網絡空間中,網絡文化更多的是讓人們感受它到對社會道德所產生的負面影響,虛擬世界里的道德損毀、誠信缺失現象,以及部分網民表現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扭曲現象,已經成為網絡文化健康發展所必須面對的矛盾和問題,更是成為倡導網絡文化自覺的最大障礙。網絡文化與社會道德兩者本身既能夠相互促進,又存在著矛盾沖突,網絡文化強調的是個性與自由,而道德規范則強調的是集體與秩序。與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規范不同,由于網絡文化傳播的隱秘性特征,更易引發虛擬空間中道德的缺失,導致虛擬空間中的道德失范行為比現實中更加瘋狂和難以規范。在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高度融合的今天,網絡文化對社會道德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網絡社會公共領域,而且還作用于現實社會的道德體系,社會道德正在面對網絡文化所帶來的諸多挑戰。
網絡文化對社會總體的行為準則、道德準則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使人們在踐行道德的過程中發生了許多變化。這些變化從表面上看是在和道德標準進行博弈,但究其本質,卻往往是在進行利益博弈。正如美國學者弗雷德里克·杰姆遜所說,“今天商業形式業已統治著所有一切領域,再也沒有美學或其他形式的凈土了。”[3]伴隨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商業經濟對文化的綁架也延伸到了網絡文化領域,參與博弈的各方包含了社會的各個階層,他們都看中了網絡文化傳播渠道所特有的低門檻、低成本、高效率、高收益優勢,逐漸接受并認同了一些背離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言行,在一定社會范圍內引發了道德失范甚至是道德滑坡。然而被利益所驅使的文化是沒有生命力的文化,更沒有任何自覺性可言,不可能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持續向前發展。由于網絡文化的開放性特點,對網絡文化管理的難度明顯大于傳統媒體,許多帶有負面作用的網絡文化產品借助多種形式和載體進行傳播,部分缺乏網絡文化自覺的民眾難免會被誤導。長此下去,網絡文化所造成的社會道德虛無亂象,最終將會危及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家園。
為了有效應對網絡文化帶來的現實挑戰,必須從多種途徑來提升社會主義網絡文化自覺,讓網絡文化能夠真正服務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2.1 以馬克思主義網絡化為指導,提升社會主義網絡文化自覺
縱觀人類文化自覺的歷史進程,偏離了正確價值觀的方向指引,文化自覺就不可能實現,更談不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社會主義網絡文化自覺,最重要的是要解決價值取向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所追求的網絡文化屬于先進文化,所要實現的網絡文化自覺是先進文化的自覺。在此基礎之上,才能夠真正地提升社會主義網絡文化自覺。“文化認同是民族和國家認同的基礎。”[4]面對網絡文化世界里意識形態多元化的現狀,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網絡文化各種主體,必須清醒地認識并做到兩個堅持:第一,只有馬克思主義才是社會主義國家意識形態的旗幟和靈魂,不管是在現實世界還是網絡世界,都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一元化指導地位;第二,只有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才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價值導向,必須堅持社會價值導向的一元化。社會主義網絡文化自覺的有效提升,不僅要以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為指導,作為在網絡世界里的延伸,還要力促馬克思主義的網絡化。只有當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大眾信仰,網絡文化的參與者才能在網絡文化的創造與傳播過程中自覺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清醒地辨識各種非主流意識形態的本質。這就需要考慮如何讓網民主動地接受、堅持并踐行馬克思主義,而弘揚主旋律與大眾網絡文化的凝聚整合則是一種有效途徑。與官方媒體的政治說教相比,大眾網絡文化沒有那么嚴肅刻板,所蘊含的思想力量也相對單薄。但也正因為如此,大眾網絡文化不會引起受眾的逆反心理,擁有著裂變式的傳播速度和廣泛的聽眾。所以,弘揚主旋律傳播主流文化,應借鑒大眾網絡文化的傳播優勢,創新載體和形式,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引導大眾網絡文化并使之逐步提升,用真理去破除網絡空間領域各種錯誤思潮的誤導,而這恰恰是當前網絡文化發展中的短板所在。另一方面,在馬克思主義引導下建設發展的網絡文化,離不開所處時代背景,也回避不了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需要充分考慮網絡對現實社會的反作用力,加強對網絡熱點事件的解疑釋惑及信息公開,在現實中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盡量化解社會矛盾,推動網絡文化的輿論力量向和諧方向發展,通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來凝聚人心,讓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充滿信心,從而達到提升社會主義網絡文化自覺的目的。
2.2 以道德自覺自律為基礎,提升社會主義網絡文化自覺
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離不開道德的引領。雖然在網絡空間中多種意識形態、多種文化并存,但任何一種社會體制都不會容忍道德淪落,也不會有任何一種文化形式會和社會道德背道而馳。提升社會主義網絡文化自覺,更需要道德自覺自律的基礎性力量。首先,只有具備了道德自覺,才能在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礎上,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作為網絡文化創作的靈魂,主動承擔起網絡文化發展的歷史責任,從而從根本上提升網絡文化自覺。其次,只有具備了道德自律,才能以社會主義公民基本道德規范來約束自己的網絡行為,為網絡文化提供和諧的發展環境,從而夯實提升網絡文化自覺的根基。在當前形勢下,道德自覺自律對社會主義網絡文化自覺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能夠幫助人們客觀地對待網絡文化中的浮躁心態和利益博弈行為,理性思考什么才是應該堅持的道德標準,如何在個人利益、社會利益、集體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中進行取舍。事實上道德與經濟社會發展并不矛盾,只有建立在道德自覺自律基礎上的經濟才能形成和諧的勞動關系,創造出更高的經濟效益。作為社會主義網絡文化的參與者,要想達到提升社會主義網絡文化自覺的目的,需要在三個方面實現道德自覺自律。第一,應正確區分大眾文化與“三俗”文化。大眾文化是一種通俗文化,但它有自己的道德文化底線,絕不等同于喪失道德底線的“三俗”文化。通俗是文化消費不可避免的一種現象,但要警惕一些網絡文化產品借通俗之名行低俗之實,混淆大眾文化與“三俗”文化的界線。第二,應正確選擇道德標準。網絡空間中的道德失范現象是精神空虛的表現,選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的道德標準,能夠發揮正面榜樣的效應,分辨美與丑、對與錯,有助于消除道德標準模糊化的傾向。第三,應正確處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一味的追求經濟效益,只會扭曲網絡文化的功能,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就不可能得到滿足,網絡文化產業也不可能做大做強。只有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才能促進網絡經濟的良性發展,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共贏共享。
2.3 以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為支撐,提升社會主義網絡文化自覺
文化與科技是一對相互反饋、相互促進的因素,特別是對于網絡文化來說,它以信息技術為載體,以文化為核心,本身就是由于信息技術革命所引發的文化范式變革。各種新型技術的不斷應用,促使與之相關的科技文化、社會文化乃至人們的生活觀念和文化消費觀念發生了深刻的異化效應。與傳統文化相比,科技對于網絡文化的影響和作用更為巨大。提升社會主義網絡文化自覺,就要充分發揮科技對文化的推動作用,積極建設以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為支撐的文化形態,掌握文化發展的主動權。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更重要的是要強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現代科學技術的融合。通過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不斷創新文化的載體和形式,提升文化競爭實力,從而擴大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覆蓋面和接受度。在社會主義網絡文化自覺得到提升的同時,又能夠實現對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以這種雙向互動來促進兩者共同發展。為了保證這一效果的實現,應充分利用科技技術提升網絡文化管理能力,保障網絡文化安全。針對那些利用信息技術實施文化滲透,傳播網絡文化負面產品的行為,從技術手段和管理措施兩方面入手,加強對各類文化資源的管控,防止主流文化的生存空間受到侵害,促進網絡文化健康發展。另一方面,文化創新與科技創新是否能夠同步進行,是影響文化與科技融合的一個重要因素。科技的本質在于創新,這對于文化的創新追求也起著激發作用,使文化不斷加深內涵,更新文化理念,轉變發展方式……要想提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網絡空間中的競爭實力,變文化守勢為文化強勢,就必須以科技創新支撐文化創新,縮短文化創新的時間周期,把科技創新的成果及時運用到文化創新當中,并及時地革新與之相配套的文化體制和機制。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把握科技服務于文化,文化引導、助推科技發展的實質,防止由于技術主義的蔓延而本末倒置。文化是國家的軟實力,科技是國家的硬實力,只有兩者的創新發展齊頭并進,國家的綜合實力才能得到整體提高,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目標才能實現。
2.4 以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和網絡化為根本,提升社會主義網絡文化自覺
傳統文化蘊涵了一個國家、民族的集體文化記憶和精神命脈,反映出了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傳承傳統文化并根據時代的需要加以創新,增強傳統文化的社會適用性,以此為根本構建民族的、科學的、現代的文化觀,進而引導虛擬世界的文化發展。這既是社會主義網絡文化自覺的重要表現,也是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傳統文化是現代文化得以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受到多重因素影響的網絡文化,呈現出了無根化和碎片化的特征,更加需要確立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根基的核心價值導向,從而確保社會主義網絡文化自覺能夠實現。但任何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都必須與現代社會進行歷史對接,與現代文化融合再造,以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來達到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的高度統一。這種現代化不僅僅是指運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而是要在傳統文化中融入具有現代特征的新型文化理念,通過新的文化創造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內涵與活力。之后再借助互聯網的文化傳播優勢,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的精粹,依托信息技術革新存儲方式和傳播方式,以傳統文化的網絡化來增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影響力。在傳統文化的轉型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由于時代的變遷,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在價值觀方面的異同,防止走入兩種誤區。首先是文化虛無主義刻意夸大文化的傳統性和現代性矛盾,導致出現對傳統文化全盤否定。其次是文化復古主義刻意夸大傳統文化的社會適用性,倡導對傳統文化全盤繼承。如果堅持認為信息時代應通過網絡平臺來實現文化的創作和傳播,否定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將會使社會主義文化因失去歷史文化底蘊而單薄無力,社會主義網絡文化也會成為無根之萍,最終被虛擬空間的多元文化湮沒。與之相反的是,如果試圖用傳統文化來主導當前的文化建設,甚至取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完全以傳統文化作為構建當代中國社會文化體系的根基,那么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將停滯不前,也不再是先進的文化。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在于刻意地穿古裝、行古禮等文化表演行為,這些只屬于對文化功能表象化的理解。“文化的自信不是復古,不是倒退到以往的舊社會、舊時代,也不是‘厚古薄今’‘頌古非今’,讓現代人脫離現實,逃避現實,生活和沉醉于‘虛擬世界’”[5]。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突破單純強調古典時代或信息時代因素所帶來的思維局限,真正通過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和網絡化轉型,創造性地轉化出有益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價值理念,并以此作為提升社會主義網絡文化自覺的途徑之一。
2.5 以政府的文化自覺自省為主導,提升社會主義網絡文化自覺
各級政府肩負著發展主流文化,用先進文化引領社會思潮的重任,在文化建設中起著主導作用。社會主義網絡文化自覺程度的高低,與各級政府機構和政府官員能否實現文化自覺,能否做到文化自省有著密切聯系。這就要求政府在行政管理實踐中緊跟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清醒地認識在文化自覺中的地位和作用,順應信息時代文化發展的潮流,準確把握虛擬空間的文化發展趨勢,成為推動主流網絡文化發展的主導力量。把這種力量傳導并轉化為社會主義網絡文化的提升動力,需要處理好與網絡文化相關的三種關系。首先是網絡文化與執政理念的關系。網絡文化倒逼傳統的執政理念和行政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政府行為主體應看到文化發展對政治體制改革的推動作用,把網絡文化帶來的民主、監督、互動、服務等內容作為更新執政理念的必要元素。使民眾看到政府在文化自覺方面所做的努力,提振民眾自覺堅持社會主義網絡文化的信心。在此基礎上不斷地進行文化自省,與時代的要求、民眾的期望值相比較,審視自身在文化觀念、執政理念上存在的差距。尤其是政府官員要善于了解網絡文化,敢于運用網絡文化,科學地管理網絡文化,增強提升社會主義網絡文化自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其次是網絡文化與民生的關系。網絡文化為政府搭建了一個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的平臺,也是一個傾聽民聲了解民意的溝通平臺,對于打造服務型政府、服務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政府通過這個平臺去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化解社會矛盾,從而抵消網絡文化的負面影響,真正讓文化利民落到實處。另外,積極在網絡社會公共領域中構建公共文化體系,提供民眾所必須的基本文化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則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最后是網絡文化與文化安全的關系。網絡文化使國家文化安全面臨著更多的風險考驗,對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形成了沖擊,也給社會主義網絡文化自覺的提升帶來了阻礙。為了應對網絡文化領域存在的文化安全風險,政府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自省來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網絡文化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機遇,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通過多種途徑提升社會主義網絡文化自覺,并以此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新力度,才能有效地加快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進程。
[1]金民卿.文化全球化與中國大眾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3.
[2]Ben Wattenberg.Values Matter Most[M].Washtington D.C.:Free Press,2007:393.
[3]弗雷德里克·杰姆遜.全球化的文化[M].馬丁,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73.
[4]于炳貴,郝良華.中國國家文化安全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17.
[5]涂途.論文化的自覺、自信、自立和自強[J].武陵學刊,2012 (3):92-99.
[6]云杉.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J].紅旗文稿,2010(15):4-8.
[7]房廣順,李東.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文化自覺[N].光明日報,2012-01-10(7).
[8]楊永志.發展健康向上網絡文化的三個著力點[N].人民日報,2012-02-06(7).
責任編輯:沈宏梅
On Means of Improving Socialistic Internet Culture Consciousness
TAO Peng
(Center for Scientific and Educational Information,Party School of CPC for Organizations Directly under the Control of Henan Province,Zhengzhou 450002,China)
The degree of internet culture consciousness not only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culture,butalso affects the civilization cause of thewhole nation.It is an urgent task to effectively arouse and promote the internet culture consciousnes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socialistic advanced culture an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ic culture,great efforts should be taken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socialistic internet,which is based upon Marxist internetand moral discipline,supported by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echnology,aimed at themodernization and interne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driven by the governmentmeasures.
socialism;internet culture;cultural consciousness;promotionmeans
D616;G203
A
1009-3907(2014)05-0655-05
2013-10-28
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12BZZ005)
陶鵬(1976-),男,山東莘縣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網絡文化與虛擬社會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