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解讀婚約:現象、性質及立法

2014-03-25 08:06:15何國強何抒然
關鍵詞:法律

何國強,何抒然

(1.廣東警官學院法律系,廣州 510230;2.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法學院,武漢 430074)

一、問題的引出

婚約是我國婚姻家庭法律文化中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我國婚姻傳統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歷史延續性的典型代表。在我國古代,婚約是婚姻關系成立的基礎,俗語有“天上無云不成雨,地下無媒不成婚”之說。從法律角度看,媒妁之言、訂立婚約在婚姻關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禮記》有云:“娶則為妻,奔者為妾”,也就是說,在當時未經媒約,不訂立婚約而私娶者,就不能為妻,而只能為妾。我國現行《婚姻法》沒有規定婚約制度,這可能是因為“婚約最初淵源于買賣婚姻,買賣女子的要約成為婚姻成立的前提條件”[1],并且在當今社會上仍然存在一些借訂立婚約為名,索要或騙取錢財的現象,但是,正如不能因為宗教觀念與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思想不符就取締宗教現象一樣,我們也不能因為婚約現象歷史起源的非正當性以及現實瑕疵的存在,就否定婚約習俗在民間社會中廣泛存在的事實。

縱觀中國歷史,婚約作為一項婚姻習俗淵源流長,其隨著政權的更替、制度的轉變及社會的發展幾經變化,經歷了從民間習俗到法律制度,再由法律制度到民間習俗,最后再由民間習俗上升為法律制度的發展過程,具體表現為:在三千多年以前的西周時期,婚約被包含在“婚姻六禮”制度中,雖然當時的婚約制度沒有明確的成文法記載,但是,“六禮備謂之聘,六禮不備謂之奔”[2]作為普遍的社會習俗仍然具有很強的約束力。此后,婚約制度在不同朝代雖呈現出一些各異的時代特征,內容也不盡相同,但其作為一種制度卻得以延續了下來。尤其是唐代,更是以成文立法的方式對婚約及其效力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如《唐律疏議》卷13《戶婚》“許嫁女輒悔條”中就有這樣的規定:“諸許嫁女,已報婚書及有私約而輒悔者,杖六十。雖無許婚之書,但受聘財,亦是。若更許他人者,杖一百;已成者,徒一年半。后娶者知情,減一等。女追歸前夫,前夫不娶,還聘財,后夫如法。”[3]自此,婚約從普遍的社會習俗上升到成文的法律制度,并借由國家強制力(刑罰的方式)保護其履行。此后諸朝有關婚約的規定基本沿襲唐代,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進步和發展。但是,隨著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確立,尤其是資產階級所倡導的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思想的廣泛傳播,婚約制度的內容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在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對《中華民國民法》的解釋例規定:“男女婚姻,其主婚權在父母。”其雖仍與封建包辦婚姻有著密切聯系,但是也將婚約制度排除在國家成文法之外,而“法律所未規定者,依習慣”的規定也表明了其把婚約制度歸到習慣法行列中的基本思路[4]。而新中國成立以后,婚約制度與國家成文法在內容和形式上徹底決裂,其僅僅作為一種極具民族性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傳承存在于我國民眾的現實生活之中,特別是在廣大農村地區仍極為普遍,成為婚嫁制度的必備條件。婚約的訂立標志著人們對美好婚姻生活的一種期許,但現實往往與人們的期許相悖。在婚約訂立以后,訂立婚約的男女雙方可能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沒有達成締結婚姻的目的,從而導致婚約的不履行。此時,婚約的效力問題和彩禮的返還問題就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

2012年7月至8月間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民族性與國際性:民法典編纂中的法律資源選擇”課題組派出兩個調研組,分別在河南、陜西、云南和貴州四省以問卷和訪談的形式開展了調研,共發放調查問卷950份,其中有效問卷893份,涉及12個縣市,漢、苗、回、白、彝、傣、侗、瑤8個民族,問卷中有關婚約的問題為“解除婚約是否承擔賠償責任?”“解除婚約后彩禮是否需要返還及糾紛處理方式?”對于第一個問題,有31.7%的人認為婚約有效力,解除要承擔賠償責任;21.4%的人認為一方為結婚做了準備,要承擔;35.8%的人認為一般情況下不需要,除非惡意騙婚和騙彩禮;8.3%的人認為婚約沒有法律效力,不需要承擔責任。第二個問題中,有72.8%的人認為彩禮需要返還,解決途徑主要為自由協商、找媒人或者中間人協調、向人民法院起訴;27.2%的人認為不需要返還,但其中有10.4%的人認為若女方有過錯則需要負返還責任。調研數據表明,婚約現象在這些地區仍然大量存在,人們對婚約及婚約的約束力普遍持肯定態度。通過對調研內容、調研數據的分析,可以發現在民間婚嫁“婚約彩禮”制度上,需要我們關注的問題包括:第一,“婚約”習俗長存不衰的原因何在?在此我們還需要解決究竟什么是“婚約”的問題,并對其本質內涵進行解讀。第二,“婚約”習俗在現代法律中處于何種地位?這主要是為了解決“婚約”習俗的法律性質及法律效力問題。第三,違反婚約會產生怎樣的法律后果?這是為了解決在婚約無效、撤銷、解除以后,對因婚約而產生的彩禮、聘金等財產問題的處理。最后是我國的“婚約”習俗立法有無必要性及可行性。

二、婚約現象之社會考察

(一)婚約涵義的流變

如前所述,在封建社會以及資本主義社會早期,婚姻的成立一般都有兩個必經階段,即訂立婚約與結婚,現代學者也將這種賦予婚約以很強的法律效力、重視婚約之作用的婚姻成立過程稱之為廣義上的婚姻的成立。而與之相對應的狹義上的婚姻的成立,則是指近代以來,婚約的訂立不再是婚姻成立不可或缺的程序與要件,婚姻當事人只要符合了法定結婚條件、履行了相關法定手續即可成立的合法婚姻。然而,現代法律對婚約習俗的“規避”與“漠視”并沒有使其匿跡于民間,相反,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日益發達,人們相互之間的交往氣氛密切,多元文化與價值觀的交流與碰撞都極大的豐富了婚約的內容,婚約在改變其傳統形式后以嶄新的形象頑強的廣泛存在于民間。既然婚約已然“融入了民族的、地域的特定歷史、文化內涵”[3],我們所能做的就只能是通過法律、政策等對婚約習俗進行約束與引導,而至于婚約的未來走向,則應交給歷史與人民,這才是對人民群眾以及傳統習俗所應有的態度及尊重。

關于婚約的涵義,我國理論界基本上形成了統一的認識。從字面理解,婚約即關于婚姻的約定。巫昌禎教授認為,婚約是男女雙方以將來結婚為目的所作的事先約定[2]。史尚寬先生則認為,所謂婚約者,一男一女約定將來應締結婚姻之契約也[5]。此外,臺灣學者高鳳仙認為,所謂婚約,系指男女雙方訂定將來應相互結婚之契約而言。婚約之締結,俗稱訂婚,訂婚并非結婚前必須先踐行之法律程序。婚約以結婚為目的,只要不違背婚約之純潔,其內容可自由約定。婚約并非要式行為,不需訂立書面契約,亦不需交換禮物,且不須媒妁或證人,僅當事人有合意即可[6]。綜上,作為男女雙方意思表示的現代婚約,與古代作為買賣婚姻而使用的婚約截然不同。盛行于古代社會的早期型婚約,其本身就是結婚程序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而通行于現代社會的晚期型婚約則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婚約必須是男女雙方出于自愿而訂立的,禁止包辦和強制訂立婚約。這一特征強調了婚約雙方當事人意思自由的完全表達性,只有男女雙方完全自愿才能訂立婚約,任何人不得包辦或強制。

其二,婚約的當事人應該達到一定的年齡。關于這一點,理論界仍然頗受爭議,在這里,首先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婚約的當事人是否必須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正如各國法律并不禁止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結婚一樣,訂立婚約作為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風俗習慣,也不應把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排除在外,習慣和道德也沒有這種強制力。

然而問題的關鍵是,達到一定年齡并不等于就具有了完全行為能力,這是兩個交叉概念。且由于限制行為能力人、無行為能力人缺乏有效的意思表示,一般應當允許其父母代為訂立婚約。這時,是否有違婚約必須是男女雙方自愿訂立的原則?既然限制行為能力人、無行為能力人缺乏有效的意思表示,其父母代為訂立婚約是否有可能違背了其真實意愿?這些都是有待解決的問題。

其三,婚約只是關于未來婚姻關系的事先約定,不是結婚,也不是有效婚姻的必經程序。這與古代社會的早期型婚約完全相反,更加的體現了現代社會婚姻自由的精神。

其四,婚約的內容必須合法,也就是說,婚約的內容不得違反《婚姻法》中的禁止性規定,不得違反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

其五,婚約為不要式契約。訂立婚約無須遵循法定方式,口頭允諾,書面協議,交換定情物比如戒指等都可視為婚約成立的形式。按照習慣,婚約的成立須依一定的方式為公眾所知悉,例如,家族式相親、照訂婚照等[3]。

(二)婚約現象長存不衰的原因

婚約現象作為一種社會意識,不是從來就有的,它的產生和消亡既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又是一個社會歷史過程[7],婚約現象作為一種歷史傳統,存在于普通民眾的意識、心理、習慣、行為方式及生活過程之中,與一個社會的有機體密不可分,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成了社會成員信仰或認同的載體[8]。經過調研,我們發現,婚約存在于我國幾千年傳統延續下來的民間習俗當中,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和經濟根源,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社會角度看,男婚女嫁看似是純粹的當事人個人之間的事,但它實際上也是關系著社會群體生存與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大事。盡管婚約并不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但是現實生活中人們仍然廣泛采取訂立婚約形式來確保婚姻關系的締結是因為婚約可以產生道德上的約束力和排他力。即:“婚約成立后,在當事人之間,就具有了準夫妻關系,這種夫妻關系盡管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卻可以從道德上約束彼此的兩性交往,不得與第三人發生性與婚姻;同時對第三人產生道德上的排他性,從而增加未來婚姻的可期望性。”[9]

其次,從傳統習俗的角度看,每一個個體都渴望融入某一個群體,成為群體中的一員,這就必然要求該個體充分尊重并融入到某一群體的共同習俗當中。而“在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中,人生大事必須謹慎從事。而謹慎從事的體現,一是所謂的明媒正娶。二是要舉行隆重的訂婚儀式和結婚儀式”[10],這就是自我國古代西周時期便開始創立的六禮程序。雖然六禮程序在當今社會已然大大簡化,但是隆重訂婚、結婚儀式不僅在生活比較落后的農村地區所常見,在城市中,每逢節假日,馬路上浩浩蕩蕩的訂婚或結婚車隊說明城市的人們對結婚儀式的看重并不亞于農村。這樣,法律就與生活拉開了距離。婚約作為一種民間習俗,具有很強的歷史傳承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訂婚送彩禮已經成為農民的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了傳統文化的重要表征。而在城市中,人們也賦予了婚約以其新的內容,在兩人戀愛到了一定的程度,男方送給女方訂婚鉆戒或雙方互贈一定的禮物,以表示愛意,或表示始終不渝的愛情,這種場面我們在生活當中和影視作品里并沒有少見。

最后,婚約現象長盛不衰還有著深刻的經濟根源。從總體上來說,在婚姻關系中,我國仍然是以從夫居為主,這在農村表現得尤為明顯。一般而言,女子出嫁后,到男方家里居住,成為男方家庭勞動力的一份子,這對女方家來說,的確是一種巨大的損失,如此便有了“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的說法。女方向男方索要一定的彩禮聘金,以補償養育女兒所付出的辛苦和費用也便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另外,“由于我國男女性別比的失衡,在婚姻市場上女性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況,而男方則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況,男性過剩的婚姻擠壓越來越嚴重。”[11]這一情況在21世紀的中國社會愈演愈烈,有數據顯示:1964年,我國新生兒男女性別比為103.5∶100,非常接近于正常的新生兒男女性別比(正常比例為 103∶100~107∶100);而1982年全國生育調查結果為107.5∶100;到1990年,這個比例上升為111.3∶100;而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這個比例已經高達116.9∶100,其中,南方有兩個省份甚至高達 130∶100 和 135∶100[12]。此外,從人均壽命來看女性是長于男性的,這也就是說,我國男女比例失調問題事實狀況比上述客觀數據所顯示的更為嚴峻,據相關報道指出,我國男女比例已經高達119.86∶100。且按如今嬰幼兒性別比例預測,到2020年,中國處于婚齡的男性人數將比女性多出3 000萬到4 000萬,這意味著平均5個男性中將有一個找不到配偶[13]。這也就是說,在婚姻關系的締結過程中,女性成為一種稀缺性資源,男性想要獲取這一資源就要付出更多的經濟代價,而婚約中的彩禮內容,就是其中一項很重要的內容。

綜上,婚約現象長存不衰有著深刻的心理基礎、文化基礎和經濟基礎,只要這些因素仍然存在,婚約就必然有其生存、發展的空間。筆者認為,新中國頒布的《婚姻法》以理性為借口,撇開社會的客觀存在于不顧,完全廢除了婚約制度,有“矯枉過正”之嫌。

三、婚約之性質認定

(一)婚約性質的學說爭議

關于婚約的法律性質,目前學界主要存在兩大對立學說,非契約說與契約說。所謂非契約說,是指“訂婚為事實之過程,……其所生之責任,為侵權行為債務”,“訂婚為中性行為,非法律的行為。訂婚之責任,非法律上交易之問題,而系違法行動問題。”[5]所謂契約說者,認為婚約是婚姻的重要階段,是以締結婚姻為目的的契約行為。婚約是作為本約結婚契約的預約,是一種獨立的契約,當然,這種契約是一種身份法上的契約,與一般財產法上的契約有本質區別。

契約說內部又有分歧,主要分為債權契約說和親屬法上之契約說兩種。債權契約說認為婚姻是以夫妻身份關系之創設為目的之契約,而婚姻預約以債務關系之發生為目的,兩者完全異其性質及效力[5]。主張這一學說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臺灣學者王澤鑒,他指出:“債權不具請求力者,以婚約最稱典型。”[14]親屬法上之契約認為婚約為親屬法上之預約,依婚約之法律行為的性質,除因其親屬法上之性質有強行的排除原因外,民法一般之規定亦應適用[5]。據此可知,契約說與非契約說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認為婚約是一種契約行為,違反婚約的法律救濟是一種違約之訴;而后者則認為婚約是一種事實行為,違反婚約的法律救濟是一種侵權之訴。且非契約說認為就婚姻不締結的情形而做出的違約金約定無效,而持契約說的英美法認為婚前合同可以約定違約金[15]。

(二)婚約是具雙重屬性之契約

我國婚姻法沒有對婚約的法律性質進行明確的界定,厘清婚約的性質,要對以下幾種認識進行澄清。

首先,婚約不是自然債務。婚約的不可訴性并不是婚約男女的刻意約定排除,也不是基于法律的明確規定,而在于婚約的性質使然。婚約作為親屬法的內容之一,與人身自由的支配密不可分,對人身自由的支配,當事人自不得約定和處分,如有約定,也無法律效力,更無強制執行力。

其次,婚約不是情誼行為。①情誼行為一詞源于德國迪特爾·梅迪庫斯所著的《德國民法總論》一書,是指發生在法律層面之外,它們不能依法產生后果的行為,或稱為社會層面的行為。與表現為請客吃飯、搭便車這類旨在增加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友誼的情誼行為不同,婚約發生在法律領域之內,非游離于法律層面之外,是男女雙方對將來欲締結婚姻的事先約定,乃親屬法上之契約。

再次,婚約不是身份行為。有學者認為婚約實質上是一種身份契約,其雖然不發生身份上之效力,然其性質上是以結婚為目的的契約,可認為其是比結婚效力層次低一點的身份行為[16]。筆者認為不然,蓋婚約之效果并不發生身份關系之變動,且親屬法上所規定之契約并不等同于身份契約。此外,身份契約均須具備一定之方式,而婚約乃不要式行為。

最后,婚約不是婚前合同。婚前合同是英美法系國家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在結婚前并盼望結婚或者在離婚或配偶死亡以后希望再婚而簽訂的合同。由此可知,婚前合同與婚約存在質的差異,其在性質上明顯屬于契約的一種,且其所涉及的內容不僅包括人身關系,還包括財產關系[15]。

綜上,筆者比較傾向于認為婚約在性質上屬于親屬法上的契約,其兼具親屬法與債法的雙重屬性。首先,雙方基于婚約會產生物質上(嫁妝與彩禮的贈與)的債權債務關系,此為債權之契約。其次,婚約雖然僅是對未來婚姻的預約,但基于婚約會產生親屬法上的準身份關系,包括“準夫妻關系”和“準姻親關系”,使雙方負有不與第三人另訂婚約及結婚的義務,互負貞操義務。最后,誠如史尚寬先生指出的那樣,“因婚約而成立未婚配偶關系,在民事及刑事訴訟法上構成回避原因,并得拒絕證言。”[5]在某些國家和地區,婚約甚至會產生特定的訴訟法上的效果。

(三)婚約的效力

研究婚約的性質,最主要的還是為了厘清婚約究竟具有何種效力。婚約具有道德約束力,這一點當無疑問,問題的關鍵是,婚約是否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根據現代法律婚姻自由的精神內涵,婚約明顯不具有人身約束力,當事人并不因婚約的訂定而發生必然結婚的義務,但是,婚約除了在道德上要求訂約當事人完成婚約內容之外,能否產生其他法律上的拘束力呢?有學者指出,我國關于婚約的現行規則在文義與邏輯上并不排斥婚約有拘束力,婚約有拘束力是現行規則邏輯演繹的結果[17]。

婚約的道德約束力主要表現為社會輿論的評價以及傳統習俗的慣性制約,一旦婚約當事人違反不與第三人另訂婚約及結婚的義務或者貞操義務,必然會背負社會輿論的負面評價,且傳統習俗也無形中促使婚約當事人自覺履行上述義務。而婚約的法律拘束力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不發生身份關系,二是不得請求強迫履行。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975條規定:“婚約不得請求強迫履行”;《澳門民法典》第1 473條中規定:“男女雙方所訂立之承諾締結婚姻之合同,不賦予任一方要求締結婚姻之權利”;《意大利民法典》第79條規定:“法律不要求必須締結婚約,也不要求必須執行婚約中有關不履行婚約的規定”;《德國民法典》第1297條第1項規定:“不得因訂婚而提起要求成婚之訴”;《瑞士民法典》第91條第1項規定:“不得依據婚約提起履行婚姻的訴訟”。由此可見,“婚約沒有法律上的約束力,不得基于婚約請求結婚,婚約本身不具有強制履行的效力”這一立法原則已成為各國(地區)立法趨勢。因為婚約當事人在法律上尚未發生配偶關系或姻親關系,亦不負同居之義務。婚約基于尊重當事人之人格性,故法律規定婚約不得請求強迫履行。婚約附加違約金條款者,該條款無效。男女婚約人,一旦發現彼此不宜結婚時,自不得訴請法院強制執行,致失其意思自由。如因強制結婚,締結惡緣,將達成終身不幸之后果[17]。

四、我國婚約立法之必要性及制度構想

(一)婚約立法的必要性

就目前的立法現狀來看,新中國成立后先后頒行的兩部婚姻法,均未對婚約問題作出規定。盡管立法者有意淡化婚約這一傳統習俗,但是自1950年第一部《婚姻法》頒布實施以來60余年的時間過去了,立法上對婚約習俗的刻意淡化并未能使得這一傳統習俗銷聲匿跡,在民間的婚嫁習俗中婚約仍然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因此,我們認為,我國現行婚姻法對婚約這一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以及因婚約產生的大量糾紛,不進行調整,而采取一種回避的態度,缺陷是顯見的,具體表現為以下3個方面。

首先,婚約立法的缺失使婚姻家庭領域的立法出現了法律真空。誠如某些學者所指出的那樣:“立法者應該把自己看作一個自然科學家。他不是在制造法律,不是在發明法律,而僅僅是在表述法律,他把精神關系的內在規律表現在有意識的現行法律之中。據此,進行婚姻家庭立法,必須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尊重社會現實和中國國情,把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客觀規律正確反映在法律規范之中,這是立法導向的現實性定位。”[18]我們不能因為婚約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曾經出現過的一些諸如“包辦型”的“童養媳”、“小女婿”等負面現象而徹底否定這一傳統習俗,相反,正因為婚約有可能帶來這些問題,我們的立法就更應該給婚約一個明確的態度,如在婚約立法中明確規定不得給未成年人訂立婚約,或該規定有效的婚約必須是成年人自愿訂立,以防止上述現象的發生。

從社會現實的角度看,婚約依然是民間婚嫁的普遍習俗。婚約僅僅具有道德約束力而沒有任何法律上的效力,會在事實上造成對道德低下的人任意毀約的一種縱容。不道德的人通過婚約約束有道德的人,限制甚至剝奪對方與他人結婚的機會,自己卻不受婚約的約束,這種不道德的行為是國家制定法放棄婚約制度的結果,法律成了不道德的行為的始作俑者,這樣的法律本身就是一項不道德的法律。而且,因婚約問題產生如此多的糾紛,而法律沒有一項規定給予解決,那么作為法律解決糾紛的功能就會喪失。因此,我們認為無論從婚約的本身的屬性來看,還是從現實的需要來看,都應當將婚約制度納入到國家制定法的范圍內來。

其次,我國婚約立法的缺失,使得婚姻法未能充分發揮法律的社會導向功能作用。現行婚姻法對婚約現象不作規定無疑使得人們對這一行為的自我調整失去了統一的標準。換句話說,在婚約問題上,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不合法的,難以確定一個統一衡量的標準。每個人都只能根據自身的經驗和價值評判標準,對婚約問題作出選擇和判斷,這便難免出現許多與婚姻法基本原則相違背的現象。事實上,當前社會生活中所出現的過早訂婚、為未成年子女訂婚、借婚約索要聘財聘金等問題,跟婚姻法對婚約現象缺乏具體明確的法律規定不無關系。

盡管隨著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尤其是人們的自身素質以及法律素養的普遍提高,婚約的適用范圍有可能逐漸縮小。但是,就目前現狀來看,在現在以及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婚約現象不會立刻淡化乃至消失。因此,我們認為在婚約習俗事實上仍然普遍存在的今天,婚姻法確實有必要對婚約的法律效力、對訂立婚約作些限制,并且對因婚約產生的財產糾紛問題加以明確規定。由于婚約及因婚約而產生的財物糾紛的大量存在,立法者在制定婚姻家庭法的時候,應盡可能的周密,不能只規定社會生活中的主流情形,從而使其內容真正變成調控社會關系和個體行為的價值規范,成為人們能自覺意識和把握的行為準則,最大限度地實現其規范、引導、確認、預測等多重功能[4]。

最后,我國婚約立法的缺失造成了司法實踐無法可依的困境。關于這一點,日本學者高見澤磨在其所編著的《現代中國的糾紛與法》中作出了生動的描繪:“根據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庭于1957年2月進行的調查,縣法院審理的72%的離婚案件與彩禮有關。這其中既有贈與性質的又有買賣兒女性質的。因此在處理上也產生了混亂。雖然最高人民法院及司法部的意見認為,1950年《婚姻法》第2條同樣也禁止雙方自愿的財物贈與,所謂婚姻自由只是建立在純粹愛情基礎上,但是,在當時各地的司法實務中,都把財物的數量、品種、用途、方式等作為標準來把握,并沒有一律處以違法。”[19]

另外,隨著中國城市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涌向城市尋求工作機會,互負婚約的青年男女如果沒有一起出去打工,或者只有一方出去打工,由于雙方長期沒有交流,感情得不到培養,原來的本來很不牢固的感情基礎會越來越脆弱,尤其是伴著自主意識的增強和異性的交往機會的增多,就容易發生解除婚約的情況,這時由于婚約期間所發生的財產往來極容易產生訴訟。總而言之,在我國婚姻法廢除婚約制度之后,結婚訂立婚約的風俗以及訂婚送彩禮的的習慣,在我國并沒有消失。而婚約立法的確實,無疑致使在因婚約問題發生糾紛后,得不到法律的有效規制,于是就出現了國家不得不用司法解釋或文件的形式給予處理的尷尬局面。

(二)我國婚約制度的立法構想

我國的立法實踐對婚約問題一直是“避而不規”,在理論界,對是否需要在婚姻法中明確規定婚約制度也一直爭論不休。但是,這些都沒有阻礙婚約作為一種民間習俗在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在我國很多地方,訂立婚約仍然是結婚前的習慣程序,并且現代婚約較之傳統婚約,在形式和內容上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與國外及臺灣地區的立法相比,我國有關婚約的法律規定,一直不甚完善,無論是法律起草者還是理論研究者,都對我國的婚約現象缺乏研究和規范。筆者認為,在構建婚約制度時,應當緊密聯系社會生活的需要,同時要把握現代婚約制度的精神實質,對傳統婚約習俗采取“形式保留、內容改良”的態度,從而構建一個理論上符合現代法律自由主義精神、實踐中滿足司法實踐需要的婚約制度。具體而言,這一制度應當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婚約的定義及效力

根據前文論述,婚約本質上應當是男女雙方預定將來應相互結婚的契約。但是,在這里應當特別注意:婚約系以結婚為目的,僅當事人有合意即可;且雖然婚約為結婚的預約,但其并不是結婚的前置程序。據此,當事人只要不違背婚姻之純潔,便可以自由約定婚約內容了。

關于婚約的效力,根據世界各國的立法趨勢以及婚約自身的精神內涵,必須明確以下3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婚約不生任何身份上的效力,并不產生真正的姻親關系或者夫妻關系;其次,婚約不得請求強制履行,男女雙方當事人中的任何一方不得依據其所訂立的預定將來應相互結婚的契約要求另一方強制履行結婚義務;最后,婚約附加違約金條款者,該條款無效。這樣可以杜絕借婚約之名,行買賣婚姻之現象的發生。

2.婚約的要件

鑒于婚約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曾經誕下了“包辦型”的“童養媳”、“小女婿”等負面產物,法律有必要對婚約的要件加以限制。婚約僅需要男女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但是,當事人必須是自愿訂立的且要達到一定的年齡方可訂立,即應當具備“訂婚能力”。筆者認為,訂婚不同于結婚,沒有達到法定婚齡以前也可以訂婚。當事人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時,也就具備了相應的“訂婚能力”。

3.婚約無效、可撤銷及其法律后果

當婚約內容有違婚姻法禁止性規定或者具有其他效力上的瑕疵時,婚約無效。這時當事人間有禮物的交付得請求他方返還,當事人因婚約無效而受有財產上的損失不得請求損害賠償。由于婚約不得強制履行,婚約當事人其中一方要求解除婚約時應當允許,但這時當事人間有禮物的交付得請求他方返還。當事人因婚約撤銷而受有財產上的損失,他方有過錯者得請求損害賠償。

4.解除婚約的損害賠償問題

在訂立婚約以后,給付彩禮的一方悔婚則無權要求對方返還聘禮,而收受彩禮的一方悔婚則必須向對方雙倍返還聘禮。適用彩禮定金罰則難以或不足以彌補他方所受損害的,則賠償與信賴利益的差額部分。所受損害應予賠償,所失利益不予賠償。如有嚴重精神損害事實,還應支付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

一般而言,婚約無效不得請求損害賠償。婚約可撤銷可請求損害賠償。無正當理由解除婚約或不履行婚約,或自己的故意或重大過失構成重大理由而致使對方解除婚約可請求損害賠償。如果適用聘禮罰則難以或不足以彌補損害的,則應賠償與信賴利益的差額部分。對精神損害賠償要嚴加把握,不可濫用。只有在因為婚約的解除引起的名譽上的嚴重貶損、精神上的極度痛苦、人格上的極度貶低或者造成其它嚴重后果的,且名譽上的貶損、人格上的貶低與精神上的痛苦或其它嚴重后果必須與婚約的解除有相當之因果關系,且解除婚約的一方有重大過錯時才可以考慮加以適用。

[1]邱玉梅.婚約問題探析[J].法商研究,2000(5):63-69.

[2]巫昌禎.婚姻與繼承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人學出版社,1997.

[3]范喜敏.婚約的法律探析[D].蘭州:蘭州大學,2007.

[4]楊子江.論婚約[D].蘇州:蘇州大學,2004.

[5]史尚寬.親屬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6]高鳳仙.親屬法理論與實務[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 .

[7]張澎軍.張慧君.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9]周安平.關于我國婚約的法理學分析[J].天津市政法管理學院學報,2002(3):3-5.

[10]周安平.論婚約[D].蘇州:蘇州大學,2004.

[11]朱明媚.農村性別比例失衡令人關注[J].中國婦女,1992(8):5-6.

[12]林新宏.社會醫學新視野[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2.

[13]馬秀文.石少剛.淺談我國男女比例失調的法律思考[J].企業導報,2011(21):238 -239.

[14]王澤鑒.債法原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15]陳葦.外國婚姻家庭法比較研究[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6.

[16]戴東雄.親屬法實例解說[M].臺灣:順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17]王明成.周中舉.無正當理由解除婚約損害賠償的可能性——對現行規則的解讀[J].社會科學研究,2005(5):105-108.

[18]曹詩權.中國婚姻家庭法的宏觀定位[J].法商研究,1999(4):5-10.

[19][日]高見澤磨.現代中國的糾紛與法[M].何勤華,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彭志強)

猜你喜歡
法律
見義勇為的法律保護
新少年(2023年9期)2023-10-14 15:57:47
法律推理與法律一體化
法律方法(2022年1期)2022-07-21 09:17:10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為什么法律推理必須是獨特的
法律方法(2019年4期)2019-11-16 01:07:16
法律適用中的邏輯思維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7:06
法律擬制與法律變遷
法律方法(2019年1期)2019-05-21 01:03:26
非正義法律之解釋與無效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1:38
《歡樂頌》中的法律“梗”
學生天地(2016年23期)2016-05-17 05:47:10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中國衛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56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精品视频播放|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欧美一级| 久爱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2021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国产jizz|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无码久久久|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日韩久久精品无码aV|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午夜国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一级毛片无毒不卡直接观看|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欧美在线三级| 176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一区二区午夜|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亚洲第七页|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国产微拍一区| 999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浪潮Av| 午夜爽爽视频|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伊人激情综合网| 2019年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国产白浆在线| 国产亚卅精品无码|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老司机精品久久|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制服丝袜一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在线a网站| 伊人狠狠丁香婷婷综合色|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欧美无专区|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在线看片国产| 国产JIZzJIzz视频全部免费|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视频|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的|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 一本久道久综合久久鬼色| 欧美在线国产|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日本a级免费|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天天综合亚洲| 亚洲综合香蕉| 日韩欧美91|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一级黄色片网|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在线国产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