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芝 谷軍
(湖北省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湖北 荊州 434020)(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北 荊州 434023)
中國是一個擁有近全球1/5的人口和960萬km2國土的發展中大國,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差異,這個問題嚴重阻礙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如何制定正確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1],協調好區域內部之間的關系,已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本研究分析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表現原因,以及區域經濟呈現協調發展趨勢的主要影響因素和四大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水平的特征。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2個方面:一方面是東部和南部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與西部內陸地區經濟發展差距越來越大。主要表現在東南沿海地區優先享受到國家改革開放的相關優惠政策,逐步發展為中國經濟的“隆起”地帶。另一方面是同處東部沿海地區,南方與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也不協調[2]。主要表現在南方地區優先得到國家改革開放試點特區相關優惠政策的扶持,率先建立經濟特區并逐步發展形成“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大范圍突出經濟圈。
我國各地區的經濟都取得了迅速發展,但是區域間經濟發展存在嚴重的不平衡性,而且差距逐步拉大。導致我國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分為政策原因和地理位置原因。
1.2.1 政策原因
改革開放后,為了加速經濟發展,國家實施了沿海優先發展的戰略決策,加大了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對外開放程度,促進了東南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3]。我國的各項改革開放政策的出臺與實行也都是以東部沿海地區優先發展為基調,然后再向內陸過渡發展。
第一,吸引西方發達國家的投資是最先從東部沿海地區開始的。大規模外資企業來到東部沿海地區進行投資,既帶來了先進開放的理念、管理知識和專業技術,又帶來了大量的資本和資本積聚,從而大大縮小了東部地區與發達國家的差距[4]。并且國家不斷改善投資環境以吸引外資,正好符合發達國家產業結構大調整大轉移的要求。眾多國際產業向中國轉移,使我國成為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承接地。
第二,東部地區多年來都是國家財政預算及中央政府投資的重點。近幾年,東南部地區的中央財政補助在每年的國家財政預算中所占比例較西部地區大很多。利用這些資金,東部和南部地區先后建立起了一些國家級的經濟特區,而且開放了大批沿海城市和沿江沿邊城市,大大促進了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央投資的地區分布政策在很大程度直接促進了這些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5]。
1.2.2 地理位置原因
地理位置直接影響我國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速度并逐步拉大了區域間的差距。東部沿海以及南部沿海地區土地平坦且肥沃、氣候適宜,石油、水產品、礦產、勞動力等資源豐富,良好的教育水平使得勞動力的技術水平和文化素養都較內陸地區強。由于沿江沿海地區的交通方便,更容易與外界進行交流與合作,潛在的發展機會巨大,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龍頭帶動作用。而西部地區雖然地域遼闊,但是冰川、沙漠、高山、高原等惡劣環境的區域面積大、分布廣,尤其是西南和西北部地區,居民甚至連溫飽問題都沒有完全解決,就更談不上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了。
我國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已經十分嚴重,但是目前我國區域經濟總體正呈現協調發展的有利趨勢。特別是本世紀,我國確立了以科學發展觀引領全局,以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為主,建設社會和諧、環境友好和資源節約的和諧型小康社會的經濟發展目標。
我國為了減少區域經濟的不平衡及縮小區域間的經濟差距,鼓勵東部地區在“率先發展”基礎上,繼續發揮先進作用,不斷幫助中西部地區實現經濟的發展,實現先富帶動后富。在此基礎上黨中央先后實施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政策,幫助和扶持相關地區的經濟發展。
我國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了主體功能區構想,各地區根據自身的特色和優勢逐步打造具有地區特色的功能區,并且主張引導東中西部功能區實現互動交流。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具有不同經濟功能的區域,在差異中求合作,在互補中形成相互促進、相互聯系和相互依賴的有機統一體,并在分別發揮出各自差異化優勢的基礎上共同進步,實現整體經濟水平穩步發展的最終目的。
東部和南部發達的沿海地區是實現全國區域協調發展重要的經濟和技術基礎[6],在當前新的國際形勢下,其在率先發展經濟的過程中起到模范帶頭的作用,以自身的優勢來幫助和帶動中西部經濟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形成了東部帶動中西部良性發展的良好局面。
產業結構的調整、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也是經濟迅速發展最主要的內在驅動因素。東部沿海、南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節能減排,延長產業鏈,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將傳統產業不斷向中西部地區擴散轉移,使經濟帶動能力不斷增強。
目前,國家所采取的一系列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和政策措施都獲得了良好的成效,使全國區域經濟發展總體上達到了較高的協調水平[7]。
(1)從總體上來看,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目前達到了比較高的協調水平。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黨中央結合我國目前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的主體要求,進一步提出了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布署,即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的崛起”,同時鼓勵東部和南部經濟水平比較發達的沿海地區繼續領先發展,確保其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水平總體不斷持續走高,以起到領先帶頭作用,并幫助和帶動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形成了分工合理、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區域產業結構,推動了全國各省市地區共同的發展,使我國區域經濟持續發展達到了一個比較高的水平。
(2)在我國的四大區域中,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水平總體呈現出“一低三高”的格局。隨著國家“推進中部地區的崛起”和“振興東北等地區的老工業基地”戰略政策的順利實施,出現了在保持東部和南部沿海發達地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水平總體不斷走高的情況下[4],同時中部地區和東北等地區老工業基地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水平不斷持續增高的良好局面。只有西部地區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水平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
(3)西部地區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水平出現大幅度的下降是從2004年開始的。目前,隨著國家“推進西部地區大開發”一系列相關政策的逐步實施[5],西部地區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水平出現回升趨勢,但由于受到地理、氣候、經濟等一系列的不利因素影響仍處于較低的水平,而東北地區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則處于穩步上升的較好水平。
(4)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全國及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水平均出現明顯下滑現象。國家為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而實施的一系列相關的政策措施及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在國際金融危機期間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同時各省市區在促進本地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方面做的努力也取得了相應的成效,逐步扭轉了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出現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水平下滑的趨勢。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漸過去,以及黨中央制定實施的一系列政策和戰略措施,就像打了一針強心劑,近幾年來全國及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水平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回升。
在國家相關戰略和政策實施下,我國區域經濟呈協調發展趨勢,全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目前達到了較高的協調水平。在國家發展戰略已確定的情況下,在落實國家頒布的各項政策措施、大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型進程中,各區域從政府到企業都在尋找一條高效、可持續的自主創新型的道路,為實現我國經濟協調發展而努力。
[參考文獻]
[1]范恒山.我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理論與實踐[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1,(6):1-9.
[2]杜鷹.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努力開創區域協調發展新局面[J].宏觀經濟管理,2011,(1):4-8.
[3]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取得的成績與“十二五”的思路建議[J].宏觀經濟管理,2009,(11):17-19.
[4]杜鷹.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J].中國經貿導刊,2011,(7):5-9.
[5]魏后凱,高春亮.中國區域協調發展態勢與政策調整思路[J].河南社會科學,2012,(1):73-81.
[6]覃成林,姜文仙.區域協調發展:內涵,動因及機制體系[J].開發研究,2011,(1):14-18.
[7]劉再興.九十年代中國生產力布局與區域的協調發展[J].江漢論壇,1993,(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