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開玉
(安徽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思政部,安徽 蕪湖 241002)
習仲勛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黨和國家的杰出領導人之一,他在諸多領域都有建樹,在教育領域也是成就非凡,特別是對新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宣告誕生。建國伊始,百廢待興,教育事業也是急待整頓與發展。習仲勛在1952年9月任中宣部部長兼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副主任,其工作之一就是協助周恩來總理全面恢復和發展建國初期的文教工作。1949―1952年底,通過對老解放區的文化教育攤子從內容、制度、組織、方法直到廣大工作人員的思想進行一系列的改造,從而在短短的三年恢復時期,新中國的文教事業,得到了全面調整、恢復和很大的發展。
1953年1月13日-24日,習仲勛主持了政務院文教工作會議并提出"整頓鞏固、重點發展、提高質量、穩步前進"的工作總方針。同時,會議按照國家整個建設計劃的需要與可能條件,確定了1953年文化教育工作的計劃。1953年底,習仲勛在與馬列學院學員的談話中,指出下一年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就是“大力整頓和辦好高等學校,繼續完成全國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和中等技術學校的調整,穩步地進行各類學校的教學改革;適當發展初級中學,并在現有學校中充分發揮潛力,以增加招生人數,整頓和改進小學教育;要加強黨對文教工作的領導。”[1]321-323這些工作為新中國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打下了基礎。
1978年4月,經歷了長達16年之久殘酷迫害的習仲勛復出,開始主政廣東。“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使當時的廣東各項事業急需恢復。針對教育領域的問題,習仲勛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加以解決:
第一,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文革之后,廣東大搞“兩退一插”(職工退休、退職和到農村插隊),把許多教師弄回家了,至1978年7月仍有5300多人尚未復查處理,這是嚴重違背黨的政策的。為此,習仲勛出席廣東教育工作會議,發表講話“強調要聯系教育工作的實際深入揭批林彪、‘四人幫’,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2]。落實知識分子政策首先就是抓緊進行專案復查工作,把受不白之冤的人解放出來,落實他們工作,解決其家屬子女問題。習仲勛痛感“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人才浪費是最大的浪費,決心“要把‘文化大革命’以來本單位發生的案件一宗宗、一件件查清落實,凡是那些誣陷不實之詞,都要統統加以推倒,錯案、假案、冤案要堅決糾正,公開平反,徹底昭雪。”[1]391由此,他帶領廣東省委平反了歷次政治運動中的大量冤假錯案,使“全省約4萬名教師的冤假錯案得到平反昭雪”[3]7。
第二,加強黨對教育的領導。針對“文化大革命”造成對教育破壞嚴重、問題成堆的局面,習仲勛強調要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他說“我們省委和各級黨委都要重視教育,一年抓它幾次,幫助教育部門和學校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那些認為‘生產是硬任務,教學是軟任務’,或認為教育與自己無關的看法,是十分錯誤的,必須加以糾正。”[1]393進一步,他在1980年的廣東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就必須提高對教育工作的認識;就要調整好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領導班子;就要繼續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就要逐步增加教育經費,提高教育投資的比例。
第三,增強社會對教育的支持。習仲勛強調教育應是全黨全國人民的大事,各行各業要積極支持教育事業。為此,他說:“發展教育事業,需要各條戰線、各個部門的大力支持,離開各條戰線、各個部門的支持,教育工作就很難搞好。教育工作搞不好,實現四個現代化,要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就會受到影響。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全黨同志都要十分重視教育工作,主動幫助教育部門解決困難,共同努力辦好教育事業。”[1]393-394
第四,提高廣大教師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四人幫”以反“師道尊嚴”為名,打著消滅差別的旗號,大搞形而上學,排斥迫害教師,把教師的職稱都取消了。對此,習仲勛撥亂反正,如對教師職稱進行恢復,建立優秀教育者的激勵機制,將有特殊貢獻的中小學教師評為特級教師,等等。
第五,抓好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文化大革命”造成了教師隊伍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的現象十分嚴重,這和當時要提高教育質量的要求很不相適應。為此,習仲勛強調,“各級領導要切實創造條件,特別要加強黨的領導,通過整風學習,積極幫助教師提高政治和業務水平。”[1]392根據此精神,廣東省教育學院和各地區教師進修學校得到恢復,以培訓教師隊伍。
習仲勛強有力的領導,使遭受“文化大革命”重創的廣東教育事業迅速恢復并發展起來。1978年6月全省教育工作會議后,各級學校貫徹教育部重新頒布的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恢復和建立正常的教學秩序,并重新舉辦重點學校,收回被占的大部分校園校舍。從1979年開始,廣東貫徹執行中央提出的“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壓縮小學附設初中班的學校,調整“浮腫”了的教育事業,使在校中學生比1977年減少了130萬人[3]7。同時,教師的業務職稱得以正常提升,僅1978年就提升與確定了正副教授379名,講師2400多名[3]30,這大大提高了教師的社會、政治地位,調動了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此外,暨南大學等高校復辦,培養出大批專門人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貢獻。至1982年,廣東教育的撥亂反正工作基本完成。
習仲勛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逐步形成了許多有益的教育思想。
(1)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是“習仲勛教育思想的基本路線”[4]11。理論聯系實際是我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內涵之一。習仲勛在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終堅持這一原則并作為自己的工作方法,他曾在1978年6月廣東省委四屆一次常委會議的總結講話中說:“理論要與實踐結合起來,理論要指導實踐,實踐反過來又豐富這個理論,離開實踐,理論一文不值。馬列讀得多,但不同實踐結合,那有什么用處呢?”[5]同時,理論聯系實際也是習仲勛教育思想的基本路線,這突出表現在他的紀念五四運動67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青年知識分子要自覺地同工農相結合。青年知識分子有較多的文化科學知識,思想敏銳,創新精神較強,弱點是缺乏實踐鍛煉,容易脫離實際。一切有作為的青年知識分子,應當自覺地向工農學習,同工農相結合,同實際相結合。”[1]1071由此可見,習仲勛認識到青年存在著與實際相脫節的缺點,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必然影響青年的發展和社會主義事業。而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就是青年要同工農相結合,同實際相結合,將理論所學用于勞動實踐,學用結合。
(2)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當作搞好教育的前提條件,是習仲勛教育思想的核心。1980年11月,習仲勛調回北京工作。1981年8月11日,他接見了全國學校思政工作會議部分代表并發表講話,強調學校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說:“要教育學生有信念,相信中國共產黨一定能夠把中國的事情辦好。……黨的工作本身就是政治工作。政治工作不僅黨委要做,而且要發動人人去做,特別是教師都要做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青少年的思想是要引導的。……我們的學校,無論是黨政領導干部,政治工作干部,還是教師,一定要立場堅定,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抓思想政治工作。……黨委要深入到教學領域,發動教師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學生的心坎上去。”[1]692-693
關于進一步教師如何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他在1981年12月2 6日召開的全國中小學工會思想政治工作經驗交流會上,發言指出“教育工作者只有了解每一個學生,熟悉每一個人,然后才能有效地做他們的思想政治工作。你不清楚他,不知道他想些什么,你說你的,他想他的,那就起不到教育的作用。”[6]另一方面,有極少數教師道德品質不好,業務水平不高,這就需要加強對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業務教育。而中小學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當然是黨委、黨支部及其領導下的工會來做。“通過工會對教師進行思想政治工作,這個方法就很好。可以采取各種各樣的形式做很多工作,這就是群眾工作。目前中小學黨的力量比較薄弱,有很多教師不是黨員。即使黨的力量很強,思想政治工作也要靠群眾去做,包括靠我們的群眾組織工會去做。在這種情況下,教育工會注意做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僅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非這樣做不可。”[1]707
(3)不管好生、差生,每個人都能公平地接受教育,這一平等教育理念是習仲勛教育思想的基點。他在1981年12月2 6日召開的全國中小學工會思想政治工作經驗交流會上說:“對學生要循循善誘,引導好了,都是好苗苗嘛,要使學生敬而愛之,不是敬而遠之。對于表現不好的學生,也要愛,甚至要有點偏愛。不要不理,不要嫌棄。”[1]709這就是說,即使是差生,也要關愛他,更要均等地耐心教育他,不能歧視、嫌棄差生。他在次日會見全國故事片電影創作會議代表時的講話中再次強調這一理念:“拿教育方面來說,我在中小學工會思想政治工作經驗交流會上曾經講過,對表現不好的孩子要善于引導,越是調皮搗蛋的孩子,你越要熱愛他,引導他,因為小孩子還不定型。學校不要搞什么快班慢班。搞快班慢班,快班的老師興高采烈,學生也覺得他們好得不得了;慢班的老師灰溜溜,學生也覺得不光彩。這個不好。”[1]712這表明,習仲勛反對將學生分成快班慢班以實施不同程度的教育,也就是主張好生、差生都能公平地接受教育。今天的袁貴仁部長曾提出過“中國教育夢”的理念,其中之一就是“有教無類——不分宗教,不分民族,不分性別,不分地域,不分老幼,每個人都能平等接受教育”[7],這和30多年前習仲勛所倡導的公平教育理念是一脈相承的。
(4)贊同自學考試制度,注重自學成才之路,是習仲勛教育思想的閃光點。人才教育的主要途徑是學校教育,但古今中外,沒受過學校正規教育而自學成才的也比比皆是。對此,習仲勛早就認同并重視自學成才的教育方式。他在1984年7月14日召開的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頒發學士學位證書大會上指出,“自學考試制度可以培育高質量的專門人才,是有強大生命力的。……人才可以靠學校培養,也可以走自學成才的道路。……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就是鼓勵自學成才的一條重要途徑,是高效益培育人才的一種好辦法,也可以說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新的教育形式,是一種新的學歷考核檢驗制度。建立這項制度可以鼓勵更多的人積極自學,掌握建設四化的知識;可以鼓勵更多的機關、團體、學校開展助學活動,采用多種形式生動活潑地發展教育事業,促進精神文明建設。”[1]885
習仲勛對新中國教育事業所作的實踐探索及其逐步形成的教育思想,是后代人可貴的精神財富,對當前我們繼承、運用老一輩革命家的教育理念來促進國家的教育事業,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習仲勛文集[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3.
[2]習仲勛主政廣東編委會.習仲勛主政廣東[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317.
[3]廣東省地方史志編委會.廣東省志·教育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8.
[4]王亞娟.習仲勛教育思想初探[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11.
[5]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習仲勛紀念文集[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3:708.
[6]習仲勛傳編委會.習仲勛傳:下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536.
[7]袁貴仁.我的中國教育夢[N].中國教育報,2013-03-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