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靜,胡海燕
(西藏大學 旅游與外語學院,拉薩 850000)
安全是順利開展各項旅游活動的前提和保障,影響游客的體驗質量。安全程度代表著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和吸引力,是旅游目的地各種要素的重中之重,直接影響目的地的旅游決策和旅游發展。2008年拉薩“3.14”事件之后,西藏旅游業遭受重創,其旅游安全形象問題更加凸顯。西藏地處高原,空氣稀薄,加之獨特的地緣政治、獨具特色的藏民族風情以及神秘的藏傳佛教文化,使得進藏旅游的安全問題一直備受旅游者關注。因此,研究進藏游客的安全感知狀況,對政府重塑西藏旅游目的地的安全形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國內外學者對旅游安全問題的研究各有側重。國外學者側重非傳統安全問題對旅游安全造成的影響,如恐怖主義、軍事行動、政治動蕩、環境、氣候等對旅游安全的影響。
國內學者對旅游安全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對旅游要素安全狀況感知評價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如陳金華[1]以湄洲島為例,基于旅游六要素對海島旅游安全感知進行了實證分析;吳必虎[2]對全國22所高校的大學生進行旅游安全感知調研,列舉了習俗差異、設施安全、氣候狀況、住宿衛生等20個指標;林煒鈴[3]對福建省平潭島進行了飲食、住宿、設施等5個傳統旅游要素的感知研究;王興瓊[4]認為危機事件本身的影響、游客個人因素、游客所在客源國因素、目的地因素會影響游客的安全感知;鄒永廣[5]歸納出游客安全感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和游客兩方面因素,同時通過對福建泉州的案例研究,認為旅游地治安狀況、旅游環境狀況、服務內容、地域文化、旅游目的地對外來文化的認同、居民的友好態度、當地文化的包容性以及安全信息的傳播等感知信息都會影響游客的安全感。第二,旅游環節安全的研究。如旅游風景區安全[6]、旅游活動安全[7]、旅游食品安全等[8]。第三,不同游客類型、不同地區和不同旅游產品的安全問題研究。如大學生[9]、老年人[10]、女性旅游安全[11][12],海域[13]產品的安全問題,少數民族[14]、邊疆地區[15]的旅游安全,以及我國六大旅游熱點城市旅游安全感指數的研究[16]。
綜上所述,對旅游安全感知的研究大多以游客安全為主線,從實踐層面與學科理論層面進行不斷交叉;研究內容處在動態發展中,研究方法比較單一;對邊疆民族地區的研究成果較少。基于此,本文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進藏游客的安全感知進行研究,以期揭示游客在特殊地區、特殊環境下旅游安全感知的特點,為西藏旅游安全管理提供參考。
對于游客安全感知指標體系,本文以旅游環節安全即飲食安全、住宿安全、交通安全、游覽安全、購物安全、娛樂安全六類為基礎,綜合考慮游客安全感知的影響因素,同時結合西藏特殊的社會政治環境,將進藏游客的安全感知分為:飲食安全、住宿安全、交通安全、游覽安全、購物安全、娛樂安全、社會治安的項目、環境安全項目及管理安全等9個維度。對每個維度應包含的觀測指標,本文采用德爾菲法向12位校內專家咨詢意見,初步設計了58個因子,經專家評審保留50個因子,并進行了預調研50份,對通不過問卷項目分析、效度與信度檢驗的題項進行刪除或修正,最終形成下表的感知指標體系。

表1 進藏游客旅游安全感知指標體系
本問卷中的安全感知程度指標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法,從1-5分別表示感知到的安全狀況:極差-很好。課題組于2013年8月-10月,共發放問卷350份,有效問卷258份,有效率73%。問卷發放時對被調研者條件進行嚴格限制,只選擇在拉薩逗留3日以上的顧客,地點選擇在游客較集中的景點門前、博物館、餐飲場所、住宿場所、車站等。
本次問卷游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男性52.7%,女性 47.3%,比例合理;年齡段以 25-34歲的游客居多,占45.7%;教育程度多為本科以上,占56.6%;游客地區中,以華東客人居多,占26%。問卷的信度與效度較好,運用SPSS18.0對問卷數據進行分析,總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數為0.938。除了環境安全克朗巴哈系數為0.665外,其他各維度克朗巴哈系數基本高于0.7。KMO測度值為0.912,Bartlett球面檢驗值為 0.00,小于 0.05,因此適宜使用因子分析法確定權重。
由于游客安全問題評價難以精確測量,因此本文主要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考慮到文章的篇幅問題,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在此不再介紹。
根據問卷調查數據計算的第二級單因素評判矩陣如表2所示,利用因子分析法確定的各因子權重系數也一并列出。綜合評價結果如表3所示,其中各等級分數集 C=(20,40,60,80,100)。

表2 進藏游客旅游安全感知指標權重及評價隸屬度

續表

表3 進藏游客安全感知模糊綜合評價結果

續表
根據表3所示,游客感知安全排序為:環境>景區>交通>住宿>娛樂>管理>餐飲>購物>社會治安,即游客對環境感知最安全,而對社會感知最不安全。對西藏旅游安全的總體評價為較好,得分為70.4 分。
進藏游客安全感知在此次調查中總得分為70.4,處于中值階段,說明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根據權性得分和安全滿意度得分繪制出進藏游客的安全認知圖,如圖1所示。

圖1 進藏游客安全認知圖
結合進藏游客安全感知度排序,為了提升游客安全感知度,可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急需改進社會安全狀況。社會安全狀況的重要性程度高,而安全感知度低,是急需改進的。大部分進藏游客最關心的安全問題仍是突發事件控制問題,表明游客對已發生的暴力沖突事件仍有顧忌,此項均值為3.03分,低于平均分3.56。對突發事件的擔心表明,突發性暴力沖突事件對旅游目的地安全形象的影響具有較長持續性。
第二,持續改進住宿與景區安全。住宿安全和景區安全的安全感知度高,但因重要性也高,因此要持續改進。在住宿和景區安全方面反映最多的問題是住宿衛生(均值3.49)和景區擁擠(均值3.51)問題。
第三,繼續改進交通安全、娛樂安全、環境安全和管理安全。這4個項目屬于重要性較低而安全感知度較高的項目,應繼續改進。交通指示得分是其中最低的,均值為3.60分;娛樂安全中商家信用均值為3.47分,急需改善;管理方面投訴渠道均值為3.33分,說明投訴渠道不夠暢通,影響游客安全感知。
第四,后續改進餐飲、購物安全。餐飲與購物屬于重要性較低、安全感知度也較低的項目,應后續改進。在餐飲方面,多數游客對就餐環境衛生(均值3.32)及餐飲用具衛生(均值3.34)狀況不滿;在購物領域,假冒偽劣商品以及低質高價的買賣狀況引起許多游客不滿,均值分別為2.94分和2.93分。投訴渠道均值為3.33分。
4.2.1 加強對外宣傳與溝通,進一步恢復目的地形象
宣傳與溝通是修復形象的關鍵(博努瓦[20],1997)。西藏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地緣政治環境決定了西藏扭轉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唯一策略就是加強宣傳與溝通。在對外宣傳時,要特別將藏民族善、誠、純的民族特質展現出來,塑造安寧、和諧的西藏旅游目的地形象。同時,要加強與其他省份的安全信息溝通,從源頭獲取安全保障,讓旅游安保控制做到泰然自若,安定游客情緒,理順游客通路。
4.2.2 提升行業安全管理水平
一是擴大旅游行業安全檢查范圍和力度,重視對安全設備設施的檢查,以及對衛生、產品質量、市場秩序的督查;同時加強對大中小企業和個體經營者的監管。二是進行科學的景區容量管理,對景區參觀路線設置和景區客流進行合理規劃,保障游客的旅游體驗和旅游安全。三是建立通暢的投訴渠道,充分利用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打造方便、快捷、靈敏的投訴渠道。四是建立旅游公共服務體系,讓游客能夠快速、準確地獲取旅游信息。五是建立完善的旅游安全保障機制,積極培育旅游保險市場,為游客和旅游企業解除后顧之憂。
4.2.3 加強旅游安全管理協作
旅游安全管理涉及部門廣泛,可考慮成立旅游綜合協調委員會,將各項旅游安監事宜統籌安排,解決目前旅游安全中出現的多頭管理、效率低下的問題。①應由政府牽頭,在工商、消防、衛生、食品安全、公安、交通等相關部門中指定負責旅游綜合協調的組織或人員,減少辦公程序,形成靈活的矩陣式協調機構。②制定統一行動步驟,對監察的方式、時間和步驟作出統一部署,形成規范化、周期化的行動制度。③對于目前調研中反映的突出問題要重點優先解決。
4.2.4 強化旅游企業安全管理意識
有必要開展西藏旅游企業的安全營銷活動,旅游安全營銷的內容包括形象安全、信息安全和產品安全三項。具體說就是在正確的安全理念、先進的安全技術及管理制度的保障下,進行安全旅游產品的設計生產,對旅游者進行安全信息的發布和安全行為的指引,從而塑造良好的安全形象(楊松華、謝朝武[17],2012)。西藏旅游企業有必要通過合作研究、對外交流及內部培訓,從理念上拓展安全管理的邊界,通過制度體系建設將安全管理細化到經營管理的每一項工作中去,讓每位員工都樹立服務即安全、安全即服務的正確意識,從源頭把握安全管理脈絡。
[1]陳金華,何巧華.基于旅游者感知的海島旅游安全實證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38-42.
[2]吳必虎.中國大學生對旅游安全的感知評價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3):62-68.
[3]林煒鈴.旅游者對平潭島旅游安全感知實證研究[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2(4):71-73.
[4]王興瓊.游客安全感知對其目的地選擇的影響研究述評[J].旅游論壇,2009(8):245-289.
[5]鄒永廣,鄭向敏.游客安全感的影響要素、形成機理及提升策略研究[J].人文地理,2012(3):103-108.
[6]林燕平,謝朝武.旅游景區道路的安全設計與管理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旅游版,2010(3):79-84.
[7]張曉萍,張倩倩.旅游“儀式”觀下的旅游活動安全問題研究:以云南西雙版納傣族潑水節為例[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78-83.
[8]胡衛華.中國旅游食品安全管理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食品衛生雜志,2010(22):49-52.
[9]屠波,蔣洪沙.大學生旅游安全管理問題探究[J].決策與信息,2008(9):135.
[10]吳紀濱,鄭向敏.老年旅游的安全防范與保障[J].中國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認證,2004(2):66-67.
[11]鄭向敏,范向麗.女性旅游安全研究進展與啟示[J].人文地理,2008(3):102-106.
[12]黃衍慶.論森林旅游的安全管理[J].林業勘察設計,2007(1):79-82.
[13]何巧華,鄭向敏.島嶼旅游安全管理系統構建[J].海洋旅游,2006(8):109-112.
[14]鄭向敏,范向麗.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安全問題研究[J].旅游論壇,2008(8):66-72.
[15]楊芳,方旭紅.我國邊境旅游安全問題探析[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9):87-91.
[16]劉宏盈,馬耀峰.基于旅游感知安全指數的旅游安全研究:以我國六大旅游熱點城市為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8(1):118-121.
[17]楊松華,謝朝武.旅行社安全營銷:背景、障礙及其體系構建[J].旅游論壇,2012(11):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