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傳統節日文化生態的現代變遷及特點

2014-03-25 19:18:13甘代軍李銀兵
長春大學學報 2014年9期
關鍵詞:生態文化

甘代軍,李銀兵

(1.遵義醫學院人文醫學研究中心,貴州遵義 560003;2.玉溪師范學院政治學院,云南玉溪 653100)

傳統節日文化生態的現代變遷及特點

甘代軍1,李銀兵2

(1.遵義醫學院人文醫學研究中心,貴州遵義 560003;2.玉溪師范學院政治學院,云南玉溪 653100)

在從農業文明向現代文明轉型的過程中,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生態進入急速變遷的歷史進程。傳統節日環境的現代性轉變引發了節日文化內在結構和價值功能的時代性重建,導致了傳統節日文化生態的失衡;社會精英在文化自覺、文化多元思想指導下反抗現代性對傳統性的過度侵蝕,重塑節日文化的歷史傳統,構建節日文化生態的合理社會功能和價值秩序。

傳統節日;文化生態;變遷;特點

我國五十六個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了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但在從農業文明向現代文明的轉型過程中,無數珍貴的傳統節日文化卻在逐漸瓦解和消失。傳統節日文化的衰退根源于節日文化生態的現代變遷。

文化生態是由文化內部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其與外部社會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構成的一個動態有機整體。美國人類學家斯圖爾德強調文化生態系統中自然環境對文化模式及其變遷的重要作用,中國藝術研究院的方李莉則認為在文化生態系統中,文化與其外部的文化環境相互影響和互動,文化環境的變化必然引起該系統內其他文化的歷史變遷。因此,傳統節日文化生態是指由傳統節日內部構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其與外部社會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共同構成的有機系統。

傳統節日文化的內部構成要素主要包括節日空間、節日活動、節日符號、節日主體、節日觀念五個方面,它們之間是密切聯系和相互作用的,并對節日文化生態的特點和變遷產生重要影響。

傳統節日文化的外部環境大致分為社會文化環境和自然環境兩大方面。其中社會文化環境主要包括生產生活方式、人口分布、科技水平、多元文化、文化觀念、政治因素等。外部環境是傳統節日文化生成、發展的條件或制約因素,它在傳統節日文化生態中處于主導地位,從根本上決定著傳統節日文化的性質和變化方向。但是,節日文化在整個節日生態系統中并非處于完全被動的狀態,它在適應外在環境時也對其產生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著社會自然環境。

1 現代性境遇

總體而言,我國傳統節日文化是我國農業文明的產物和表征,主要反映了我國農業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當我國在改革開放后不斷邁向現代文明之際,傳統節日文化的原有生態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它所遭遇的現代性因素極大地改變了其生態系統的內部關系和穩定性,由此進入迅速變遷的歷史進程中。

如果說傳統節日文化生態在農業文明時代主要是以農牧生產為根基的話,那么在現代社會它則以工商業經濟為現實基礎,因而傳統節日文化生態遭遇現代性后的變化首先表現為生產方式的現代變遷。生產方式是節日文化生態的根本性構成環節,在終極意義上決定著節日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在西藏,牧馬和牧牛羊是其基本的生產生活方式,馬匹和牛羊在其生活世界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有關馬匹和牛羊的習俗就構成了藏族節日文化的重要內容。賽馬節、酸奶節上,賽馬、騎馬射箭,喝酸奶、看藏戲和歌舞即是節日的美麗風景。而在一些已經轉型為現代工業商業生產方式的藏區,這些傳統的節日文化元素和活動在不斷淡化甚至劇減,這是藏族傳統節日文化生態發生現代變遷的顯著表現。

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通過沖擊人們傳統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而導致傳統節日文化生態的現代性變遷。在農牧文明時代,由于交通工具落后,嚴酷、險峻的自然地理環境制約了人們的活動場所,造成了相對封閉、狹小的生活空間,人們所創造的節日文化都是適應、反映特定自然環境的產物,因此傳統節日文化往往具有較強的地域性、環境性和封閉性特征。但是現代科技進步帶來的快捷交通工具增強了人們超越地理阻隔的能力,人們通過現代化交通工具實現了不同地域之間人員、信息、資源、文化的快速流動與交流,彼此之間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趨同化程度不斷加深。傳統節日文化的開放性也隨之日益增強,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節日文化不斷吸納和轉化外來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功能,從而使傳統節日的內涵、形式出現不同程度的改變,其變遷的進程也大大加快,傳統性要素在現代性的沖擊下消減乃至瓦解。

依賴現代科技進步而變得豐富多彩、日新月異的精神文化產品也侵吞著傳統節日文化的領地。在農牧社會,節日文化活動中使用的器具、用品,由于當時低下和緩慢發展的生產力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限制,其數量的有限性、品種的單一性和更新的緩慢性特征非常明顯。但是,隨著我國向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工商業經濟日益發達,節日文化市場上的產品數量和種類非常豐富,其更新換代和品質升級的速度也非常迅速。這些數量繁多、種類豐富、品質優越的節日新產品對傳統節日的構成體系產生了重要沖擊,在傳統節日活動期間,舊有節日用品受到冷落,現代性的節日用品、商品倍受青睞。以清明節為例,盡管節日時間沒變,祭祀祖先的主旨未變,但祭祀的用品卻發生了較大變化。仿照人民幣的百元、千元、萬元冥幣,仿照現代洋房的紙別墅、轎車等品占據了清明節消費市場的重要份額。特別是隨著現代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日益興盛起來的網祭方式也在沖擊著傳統的祭祀習俗。在虛擬的網絡祭祀場所,人們使用虛擬的網絡祭品,因而舊有祭祀文化的傳統性日漸削弱。

先進科技成果的廣泛應用、生活世界的商業性異化、文化觀念的現代轉向、生活工作壓力加大等現代性因素使傳統時代的精神文化生活特性與現代人的文化需求心理脫節,從而導致傳統節日文化的主體和受眾日益減少,缺乏充分主體和受眾的傳統節日文化因此出現衰落的局面。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由于深受奠基于農牧經濟基礎的儒家倫理和民間信仰的影響,其文化特質表現出明顯的宗法性和信仰色彩。儒家倫理中祖先崇拜、家族本位、奉老孝親、團聚和睦的觀念,民間對萬物泛神論的信仰等決定了傳統節日文化具有厚重、肅穆、沉靜的基本特質,如春節拜訪親友、清明祭祀祖先、端午紀念屈原、中秋闔家團圓賞月等活動就彰顯了上述節日文化特質。雖然在這些節日期間也不乏輕松、歡樂、熱烈的氛圍,但是,節日的倫理性、信仰性基調和主旨卻仍然是主導性的。而隨著我國社會文化生活的現代性轉向,這些略顯沉靜、厚重的節日特色已經難以適應現代人們快速的生活節奏、快餐式文化消費觀念、追求個性和自由的文化心理。人們在節日期間不再滿足于吃餃子、包粽子、賞月吃餅,也不再熱衷于掛艾草、聽戲曲,而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走出家門購物、吃大餐、看電影、唱歌跳舞、泡網吧、進健身房。總之,在現代社會,傳統節日文化變成一個日益開放的體系,傳統節日文化的基本內涵和形式雖然沒有全部消失,但不少新時代的文化生活內容已經成為傳統節日文化生態的重要部分,并以其強烈的娛樂性、消費性塑造了新的節日觀念與節日習俗。

傳統節日文化生態的現代變遷還表現在新生、外來節日文化的崛起,并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存在形態與性質產生重要影響。在當今社會,由于受到現代生活和現代觀念的深刻影響,很多群眾自然地調整其節日文化傾向和活動內容,在傳統節日活動中加入現代經濟、文化生活內容,尤其是在新生節日、外來節日的強勢吸引下,把其節日熱情大多投入到新節日的文化活動中,從而導致傳統節日的衰落。這些新的節日文化之所以能夠獲得廣泛的文化認同和社會參與,根本原因在于這些節日文化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抓住了現代人的文化心理特點,深深契合了它們精神文化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尤其是在我國日益盛行的洋節日,情人節、愚人節、感恩節、圣誕節等,在商家強效的商業經營、炒作下,以其浪漫、熱情、簡潔、輕松、自由、奔放的魅力抓住了人們的文化心理,從而獲得了廣大群眾的青睞。元旦節、勞動節、建軍節、國慶節等,是在新時代創建的紀念性節日,這些節日依靠國家政權和財政的力量不斷舉行和強化,并由此分散了政府對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視力度及財力投入強度,因而出現了主導性節日活動搞得轟轟烈烈,而傳統節日文化卻遭受冷遇的局面。

2 流變性結構

傳統節日文化生態系統中的節日環境對整個生態系統產生決定性作用。現代經濟技術的進步減少了自然地理條件對節日文化發展的束縛,人口的大規模遷徙、流動,鄉村社區的減少、縮小和城鄉一體化的加快,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現代性文化觀念的產生等因素都在有力地更新、豐富、改變著傳統節日文化的內容、形式及符號,在深層次上更表現為節日文化主體文化觀念的改變。因此,傳統節日文化外部環境的現代性變遷也導致傳統節日文化內在結構的深刻變化,這些內在要素的變化又形成一個環環相扣的互動鏈條,它們彼此相互影響、相互推動,進一步推動了整個節日文化生態的現代性轉向。

節日文化空間的改變是傳統節日發生結構性變化的表現之一。文化空間即文化場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條例》指出,“‘文化場所’的人類學概念被確定為一個集中了民間和傳統文化活動的地點,但也被確定為一般以某一周期(周期、季節、同程表等)或是以一時間為特點的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和這一地點的存在取決于按傳統方式進行的文化活動本身的存在”[1]。因此,文化空間是一個綜合了文化活動的歷史性、傳統性、沿襲性的概念,是指文化產生、發展的傳統地域和固定時間,包括空間性、時間性兩個要素。譬如仡佬族的吃新節,新谷所在的稻田就是吃新節的物理空間,而新谷成熟的時節則是吃新節活動展開的時間性要素。就一些時空性特征明顯的節日而言,離開了特定的文化空間,該節日文化就無法展現和存在,因此,文化空間對節日文化生態其他構成要素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我國社會全面走向現代轉型的過程中,文化空間的時間要素和地理要素在現代性的沖擊下發生變遷,人們在各種因素和需要的驅使下任意地建構、扭曲傳統節日的文化空間。半個多世紀以來,云南新平縣花腰傣的花腰節,其文化空間在變遷的歷史進程中出現了一些新的現象。新平縣花腰傣主要分布于嘎灑、腰街、漠沙三個鎮,花腰節是嘎灑和漠沙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這兩地的花街節主題是相同的,即成人們趕街貿易、娛樂,青年們談情說愛。花街節日由于長期的歷史積淀,已經形成了穩固的節日文化空間:固定是節日時間和地點。今天,這兩地的花街節文化空間雖然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其“復制品”卻在某種意義上改變了花街節傳統的時間性和空間性:在腰街鎮南堿村,這個原本沒有花腰節的村子,現在卻在政府組織組織下興起了花街節。南堿的花街節從無到有,是一次節日文明空間的重構,花街節的時間在此確定,空間也在此固定。嘎灑、漠沙花街節的傳統時空遷移深刻地改變了花街節的文化內涵與意義,嘎灑、漠沙傳統的花街節文化表征的是群眾在農耕時代日常交際、娛樂、婚戀的精神追求,他們這一精神生活代表了其“生活世界”尚未分化或分化不充分時的樸素文化特質。但是南堿花街節的確立卻標志著這一傳統文化旨趣的迷失,“經濟和國家媒體控制下的系統,借助貨幣和官僚政治的手段,滲透到了生活世界的象征性再生產。”[2]因而傳統花街節文化的固有內涵削弱,傳統日常生活性節日活動也被農耕文化展示、游客參與、歌舞表演、商貿活動等表演所取代。花街節文化內涵、文化活動的改變從本質上意味著文化觀念的深刻變化,表明以地方群眾自娛自樂為特質的花街節已經從文化的本土性“消費”變成了文化的“他者化”消費,南堿村花街節的展演更多是為外來游客和商家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經濟平臺,其根本目的是謀取商業價值而不再是以前的日常娛樂、婚戀內涵[3]。

從文化類型上看,傳統節日文化生態中節日內容的改變主要是“民族文化”與“大眾文化”“精英文化”“主導文化”之間的結構性變化。在傳統社會,我國的節日文化屬于民族文化的范疇,它是草根階層的文化創造和民俗生活的自然形態。但是自從遭遇現代性的“系統世界”之后,節日內容的商業性、市場性、表演性、消費性、專業性乃至政治性顯著增強并有遮蔽節日的傳統特質之勢。因而,日益興盛的消費性大眾文化、專業性精英文化、政治性主導文化逐漸成為傳統節日文化生態中的主角。如苗族的蘆笙節日,本是以娛樂、擇偶為主要內容,但在文化旅游經濟的沖擊下,傳統節日內容已經發生了較大改變,“傳統成份只占一個部分,新的成份占主要位置,如商品交易、招商引資、項目洽談、資源展示、旅游推介等等。”[4]這些節日內容的改變主要是地方政府主導的結果,因而在節日期間往往安排政治色彩濃厚的典禮、儀式和文藝表演,通過這些政治性儀式與文化活動把主導的文化觀念、文化形態融入到傳統節日生態中,從而更新或沖擊了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樸素性和純粹性。在今天,節日文化生態已經變成一個更為開發的文化吸納器,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常常借助于政治文化的舞臺獲得生長的空間。節慶典禮上的文藝演出,展示得更多是文化精英的文藝作品,這些作品蘊含的是“高山流水”式的唯美藝術感和深刻藝術思想,真正普適性、草根性的民族文化難以廣泛走上這樣的舞臺。彝族的火把節也同樣受到商業文化的大肆滲透,各種大眾文化在節日期間不斷呈現。在火把節上,真正熱衷于圍著篝火跳舞的是外來游客,他們懷著對火把節的向往、新奇、體驗心理,以文化娛樂、文化消費、文化旅游的目的來到此地。而本地人也抱著各自的目的參與火把節,他們賦予火把節與別人不盡相同的意義[5]。按照格爾茨的觀點,文化的本質不在于其代表了特定群體的獨特生活方式,而是一個意義體系,是“歷史上傳遞下來、體現于象征符號中的意識模式,一套承襲下來、表達于象征形式中的概念系統,通過這套系統人們得以交流、延續和發展他們有關生活的知識和對待生活的態度”[6]正是基于對節日意義賦予和生活態度的引導,傳統節日活動越來越多地被現代大眾文化所取代,因而導致了傳統節日文化意義的消解或重構。

3 系統性失衡

節日文化環境和節日內在結構的現代性變遷導致傳統節日生態系統出現失衡的特點,并由此影響到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人們生活世界的價值秩序。

節日文化生態的失衡首先表現在節日環境與節日內在結構的相互作用不均衡。傳統節日在適應現代社會環境的過程中,出現節日核心結構受社會環境嚴重影響和決定,而它對環境卻很難產生強大反作用的局面,因而節日的核心結構難以保持完整、傳統的文化內涵與形式。端午節被廣泛認為是起源于紀念屈原、伍子胥或介子推等歷史人物的紀念性節日,或被視為驅毒避邪的節日,歷來有沐浴、齋戒、掛艾草、飲雄黃酒、畫桃符、賽龍舟、吃粽子等習俗。在當今人們醫療衛生水平大大改善的條件下,具有驅蟲求健康目的的沐浴、齋戒、掛艾草、飲雄黃酒的節日習俗就已經被淘汰;畫桃符是具有民間信仰性質的活動,在科學精神發展、迷信觀念減弱的現代社會,畫符避兇求吉的行為也被拋棄了;至今,吃粽子的習俗還較為廣泛的存在。賽龍舟習俗在幾十年前一度衰落,近年來隨著保護傳統文化熱潮的高漲才得以復興起來。龍舟文化的復興在某種程度上是文化領域里對抗現代性侵蝕的結果,因而具有后現代的某種色彩。現代性在文化上曾經表現為文化的同質化、一體化趨勢,這損害了文化生態的多元性。因此,在端午節上振興傳統的龍舟競技活動,是人們基于文化自覺意識而采取的扭轉傳統文化生態失衡趨向的努力。在今天,我國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大力弘揚增強了節日文化內在結構對外在環境的反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協調了其與節日環境的平衡關系,對于改善節日生態系統產生了積極影響。

節日文化傳承性與斷裂性的失衡是節日文化生態失衡的又一突出表現。節日文化是一個相對開放的文化體系,它在社會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會隨之發生變遷。節日文化與傳統的某種斷裂往往在節日文化創新過程中體現出來。但是這種斷裂并非全盤否定和摒棄,而是在繼承歷史傳統基礎上的傳承性發展。但是,在我國社會進入急速現代化階段之后,節日文化的變遷卻走向了與傳統的嚴重斷裂,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弘揚瀕于停頓邊緣,導致節日文化活動急劇減少、節日文化內涵受到扭曲。歷史上廣為群眾喜聞樂見的節日活動不但缺乏繼承人,甚至連精于傳統的老藝人也荒廢了技藝,他們或者拋棄傳統轉向市場追求經濟利益,或者失去昔日的文化氛圍和節日舞臺而英雄無用武之地。造成傳統性斷裂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現代文化對節日傳統的侵蝕。現代文化很大程度上是西方現代工業文化的產物,它隨著經濟全球化對我國文化生態產生強大沖擊,“西方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也一起侵入到了不發達地區,誘發了人們過高的物質需求,這就嚴重地沖擊了長期滲透于人們日常生活之中的行為規范和傳統習俗,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把技術和經濟的發展同人們的文化環境割裂開來。”[7]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精神內涵發生了深刻變化,傳統性的大大失落、現代性的高歌猛進,一度使傳統節日文化偏離了合理的方向。現代工業文明帶來的商業文化、消費文化、展演文化、物質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文化形態和文化觀念使我國傳統節日文化中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親密感與親情感、人心靈的恬淡和寧靜、文化的歷史性和民族性出現疏離。由于現代性文化對文化多樣性的威脅、對人的物欲和人欲的過度張揚、對金錢的無盡依賴、對人精神世界的荒漠化影響等缺陷,這些日漸衰落的傳統性需要大力振興,也許它們正是反撥現代性、構建社會合理價值秩序的有力保障。

最后,傳統節日文化生態失衡更深刻地表現在人的主體性失落。在傳統社會,節日文化活動是人們歷史傳統、民族習俗、生活世界的總體反應,因此,節日文化活動的參與者、享受者、組織者作為節日的主體性要素,他們參與節日活動的過程就是追求、實現精神文化生活的過程。他們不斷延續、編織著人與環境、人與社會、人與傳統的意義之網和價值秩序;在節日文化面前,人們更多的是作為文化的創造者和享受者而主體性存在著,人們根據傳統習俗和人文價值建構節日文化。但是,日益現代化的生活方式開啟了這一主體性失落的進程,在西方工業社會泛濫的工具理性、消費主義、感官文化、大眾文化、生態危機等現代性弊病在我國社會生活中泛濫開來,并侵蝕傳統的節日文化生活,使傳統節日也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物化、日常生活異化、精神生活空虛、社會歸屬感與責任意識缺失的場域,以往那種生命精神、自由自覺的日常生活空間、充盈飽滿的精神棲息之地遭受破壞[8]。表面上看來,人們在自由自在地享受著現代科技進步和現代文明的豐富物質成果,體驗著先進技術和新穎產品給自己帶來的便捷、充裕、速度、刺激和個性化滿足。但是,人們卻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已經陷入商業文化的網絡中,已被淪為碎片化、單向度的消費機器和生產對象,“消費者的欲望、需要和情感化作資本控制和操縱的對象,消費變成一項滿足物欲的工程。生產打破了商品生產的傳統意義,延伸至對消費欲望的生產和對消費者的生產。”[9]“金錢為人們贏得的自由是消極意義上的自由,表面上獲得金錢的人能夠擁有做任何事情的自由,但是實際上他沒有任何方向,沒有任何確定的內容,這樣的自由助長了空虛感和漂浮感,導致個體隨波浮沉于每一個偶然的沖動。”[10]因此,在現代性境遇中,人們往往把具有傳統性、民族性、生活性、情感交互性、精神性的傳統節日活動拋棄在現代商業文化、消費文化的異化過程中,導致了精神生活的日益荒漠化和空虛化。在傳統性日漸疏遠的節日空間中,人們感受到的往往是文化的表演化、儀式化、符號化和空洞化;組織者、表演者為了政治經濟效益而忙碌,觀眾則成為走馬觀花的看客,節日文化的價值意義和思想內涵無法化為他們心靈的甘露和動力之源。這樣,隨著節日文化主體的自主性衰落,傳統節日文化生態出現馬太效應,節日文化內容充斥著現代性元素,節日活動高度表演化,節日的人文精神大大削弱,節日符號也不斷重構和扭曲,最終導致了節日文化生態固有多元性和精神性的高度喪失。

[1]方李莉.文化生態失衡問題的提出[J].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01(3):105.

[2]馮驥才.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普查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8.

[3]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第2卷[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457.

[4]李銀兵,甘代軍.文化的記憶、復興與反思[J].楚友師范學院學報,2009(2):39.

[5]楊淑媛.民族節日文化的當代變異[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67.

[6]潘蛟.火把節紀事:當地人觀點[J].民族藝術,2001(3):12.

[7]C Geertz.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M].London:Fontana Press,1993:89.

[8]董慧.現代性批判與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重塑[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0(9):78.

[9]陳宗章.現代性批判與生活世界的回歸[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739.

[10]Simmel G.The Philosophy of Money[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 Ltd,1978:402-403.

[11]吳芙蓉.民俗旅游語境中的民族節日表演藝術:以大理白族節日表演藝術為例[J].云南社會科學,2011(6):83.

責任編輯:沈宏梅

Modernistic Transition and Features of Cultural Ecology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GAN Daijun1,LIYinbing2

(1.Center for Medical Humanities Research,Zunyi Medical College,Zunyi563003,China; 2.School of Politics,Yuxi Normal University,Yuxi653100,China)

In 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 from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tomodern civilization,the culture ecology of our traditional festivals comes into the process of rapid change.Themodern transition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environment has led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internal structure and value function of festivals cultureaswell as the unbalance of cultural ecology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Social elites,under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awareness and cultural pluralism,fight against the excessive erosion of themodernity to tradition,remold the historical tradition of festivals culture and construct the proper social function and value order of festivals culture ecology.

traditional festivals;cultural ecology;transition;feature

G122

A

1009-3907(2014)09-1266-05

2014-03-10

云南省社科規劃辦課題(QN201241);遵義醫學院博士啟動基金課題(F591)

甘代軍(1974-),男,四川內江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民族文化研究;李銀兵(1976-),男,四川資中人,副教授,博士后,主要從事文化學研究。

猜你喜歡
生態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生態養生”娛晚年
保健醫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住進呆萌生態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之旅
生態之旅
生態之旅
誰遠誰近?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VA中文字幕| 暴力调教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久久综合久久鬼| 黄色福利在线| 国产黄色爱视频| 欧美福利在线|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不卡| 成人福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 色综合色国产热无码一| 色婷婷电影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 亚洲一本大道在线|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久久一级电影|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亚洲视频黄| 天堂在线亚洲| 亚洲香蕉久久|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不卡无码网| 无码aaa视频| 99热精品久久| 88av在线播放|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欧美69视频在线|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色噜噜在线观看|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1区2区| 91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最新国产在线| 成人亚洲视频| 国产18在线|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成人国产免费| 伊人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亚洲黄色激情网站|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 日韩不卡高清视频| 欧美国产在线精品17p|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在线精品自拍| 国产H片无码不卡在线视频| 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欧美一级片在线|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电影|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日本人真淫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剧情伊人|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无码一区18禁| a级毛片在线免费| 欧美一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在线观看| 日韩高清成人|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香蕉eeww99国产精选播放| 东京热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精品91|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国产亚洲精品91|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