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新彬,馬朝瓊 (長江大學荊州臨床醫學院 荊州市中心醫院,湖北 荊州434020)
子宮動脈栓塞術(UAE)是近年來國內外應用微創技術治療子宮肌瘤的方法。它具有創傷小、恢復快、保留子宮和生育能力等優點[1],取得了較好療效。隨著介入診療水平的快速提高,介入專科護理水平也在向專業化,正規化的方向發展。在UAE治療的過程中,嚴謹細致的護理評估觀察對改變患者的認知能力、提高患者對手術并發癥的應對心理,減少并發癥,增強患者的信心,使之配合治療,促進其肌體康復能起到積極的作用[2]。其護理措施比傳統的婦產科手術較為簡單,但也有其獨特的要求,因此護士懂得觀察與及早發現并發癥,并能采取正確有效的應對措施,并給予精心的護理,能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共作子宮肌瘤動脈栓塞術27例,現將術后出現的并發癥及護理報道如下。
本組病例27例患者,年齡31~48歲,平均年齡36.8歲,均已婚,有健康子女。術前經B超、CT、MRI確診,其中肌壁間肌瘤21例,黏膜下肌瘤6例。瘤體大小2.8~10cm,均有不同程度的經期延長、月經過多、貧血等癥狀,其中4例合并腰痛、尿頻。
采用Seldinger技術行股動脈穿刺,將5FCobra導管插入雙側子宮動脈造影,了解子宮肌瘤的位置、大小及供血情況。明確肌瘤的供血動脈后,超選擇性深入子宮動脈分支經導管注入聚乙烯醇(PVA)顆粒(直徑350~500μm)進行栓塞治療。栓塞程度應以完全閉塞子宮動脈血流為佳,在一側子宮動脈栓塞后再行另一側子宮動脈造影及栓塞。
27例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栓塞術后綜合征,表現為惡心嘔吐、發熱,體溫不超過38.5℃,下腹疼痛,2例腰骶部及臀部皮膚硬結。所有病例均出現婦產科相關癥狀,表現為陰道流血,陰道分泌增多。1例出現月經過少,1例出現閉經。未出現膀胱壞死、腰骶部及臀部皮膚肌肉壞死、卵巢早衰、肺栓塞等重大并發癥。
本組25例患者術后出現發熱,其中23例體溫在37.5~38.5℃之間,由于栓塞局部組織的壞死,機體對栓塞物的刺激,出現不同程度的發熱[3],未做特殊處理。囑患者多飲水,并耐心做好解釋工作,每日定時測量體溫,2~3d后體溫降至正常。本組2例術后第2天出現高熱,體溫高達39.5℃,給予物理降溫,抽取血液做細菌培養,及時查找原因。出汗多者及時更換衣物,并注意補充液體量,按醫囑使用抗生素3d,體溫降至正常。
疼痛是栓塞術后較突出的副反應。與栓塞部位缺血、肌瘤變性腫脹壞死及包膜牽拉,同時累及部分正常組織有關[4]。本組所有病例術后均出現疼痛,表現為下腹及腰骶部墜脹伴疼痛,呈陣發性、持續時間長短不一。護理人員要正確分析患者對疼痛的耐受性,并給予心里安慰,并注意觀察疼痛的程度、性質和時間,輕微下腹疼痛者,手術24h后給予熱敷或微波治療,并指導患者采用側臥位;對于疼痛較劇烈者,按醫囑用度冷丁50mg肌肉注射。所有病例2~5d后逐漸緩解。
惡心、嘔吐是動脈栓塞治療后常見的并發癥,與栓塞后引起迷走神經興奮有關。本組術后出現惡心、嘔吐12例,其中9例癥狀較輕,未做特殊處理,3例癥狀較重,護士應守候在病人身邊,指導其嘔吐后用溫開水漱口,并密切觀察穿刺點有無敷料移位、穿刺點出血等癥狀。囑病人進清淡半流質飲食。為防止嘔吐,在治療前后,可遵醫囑使用胃復安、格拉司瓊等止吐藥物,有助于減輕癥狀[5]。
本組病例2例于術后6~12h出現出現此癥狀,主要是由于髂內動脈的后支被栓,使臀部的皮膚肌肉血供被阻斷,再加上手術后較長時間平臥未翻身變換體位,使臀部連續受壓等因素,導致皮膚紅腫硬結。經過熱療和按摩,用軟墊置于腰骶部,用50%硫酸鎂濕熱敷,并加強翻身,建立翻身卡。1周后癥狀逐漸好轉。
本組所有病例患者術后1~5d內出現少至中等量的陰道流血,色暗紅,持續約7d。12例患者陰道有黃白色分泌物和組織物排出,是肌瘤壞死變性所致,在術后兩個月左右消失。護士應注意觀察陰道出血量及排液情況,保持外陰清潔,用碘伏溶液擦洗外陰,2次/d,勤換衛生墊,預防感染。1例患者肌瘤壞死脫落經陰道排出堵塞宮頸口處,導致腹痛及子宮出血,經陰道摘除后,癥狀緩解。
[1] 金春賢,徐兆龍,周金偉,等 .子宮肌瘤動脈栓塞術并發癥及其處理 [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6,15(4):242-243.
[2] 黃五星,郭惠珍,陳海蓮,等 .子宮動脈栓塞綜合征分析及護理 [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6,25(7):524-526.
[3] 邱菊芳,廖新彬 .外生型肝癌經動脈化療栓塞術結合消融術的圍術期護理 [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2):149-150.
[4] 陳春林 .婦產科放射介入治療學 [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31.
[5] 廖新彬,李明菊 .肝動脈化療栓塞和經皮乙酸消融治療巨塊型肝癌的圍手術期護理 [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2,21(10):873-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