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琴,姜新鋒,孫宗波,侯前進,陳麗君 (皖北衛生職業學院,安徽宿州234000)
校企聯建即校企聯合或校企合作,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利用課堂教學和生產實踐相結合,以培養學生全面素質、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重點,共同進行應用性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社會服務,達到利益共享的一種辦學模式。關鍵要素是“企業、學校、培養、合作”。由校企聯建、校企聯合、校企合作派生出的相關表述還有工學結合、產教結合、產學結合、產學研結合等[1-3]。華中師范大學教科院方彤在其“美國校企聯合”一文中對校企聯合的另一解釋是“何為校企聯合?簡而言之,是泛指美國近年來,為使高中教育與學生就業更加緊密而作出的種種努力”。這一概念將校企聯合與就業質量清晰、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因此,衛生職業院校校企聯建特色化實訓基地就是對培養合格的衛生技術人才的努力。
衛生職業院校實訓基地建設是衛生人才培養的必備條件之一,有其悠久的歷史傳承,對衛生人才培養曾發揮重要作用。但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衛生職業院校實訓基地建設卻呈現“跟不上”衛生事業發展的情況。從衛生職業院校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共性層面進行總體評價,一般呈現以下狀況。
衛生職業院校與其他職業院校一樣建有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學院與校外基地的關系,除教學實習和畢業實習外缺乏其他聯系,校內基地主要是教學功能而缺乏社會服務功能,校外基地主要是社會服務功能并兼顧實習帶教。校企聯合往往只是配合教學實習,對專業人才培養的規格缺乏研究和溝通,即對校企合作定位不清、目標性不強、模式單一。因此,學生去校外實訓基地集中實訓往往是“走馬觀花”,畢業實習往往是“廉價勞動力”。
校內教學過程理論知識灌輸得多,學生成績評價以理論考試為主,理論聯系實際的考核較少,而實習或頂崗實習強調的是運用,學生往往要經過較長的適應期才能將理論知識結合實際運用。校內實訓容易達標,側重對操作技能的測試,但校外實習或頂崗實習除操作技能外還需要職業核心能力的融入,造成學生難以適應。校內實訓面對模擬人有不及格、及格、良好、優秀之分,而校外頂崗面對病人只有不合格與合格之別時,達標率下降。
衛生職業院校由于受經費投入不足的影響,教學設備等硬件配置相對不足、更新緩慢,“欠賬”較多,與各級醫療衛生單位投入多,醫療設備更新快,形成巨大的反差。
衛生職業院校一般規模相對小,人才培養數量有限,但近些年迫于生存的壓力,招生規模擴大,一是校內實訓基地硬件配置難以完成大規模學生實訓,二是教師授課任務重,臨床工作時間難以保證,漸漸地臨床科教師實際工作能力與臨床醫護人員實際工作能力差距拉大。加上多數高職院校為中專學校升格而來且時間較短,科研能力較弱,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對其期望值不高,造成合作穩定性不強。
職業教育不是培養“頂天”的人才,而是要培養數以億計“立地”的勞動者。鑒于衛生職業院校實訓基地建設的現狀,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職業教育必須接“地氣”;必須走“校企聯建”之路,與各級醫療衛生單位或相關企業建立緊密型合作;必須正確把握校企聯建的原則,實訓基地建設才能出特色,人才培養才能出成果。
觀念融合是校企聯建的前提,而利益共享是校企聯建的目的。作為公辦醫療衛生單位,既要履行國家所賦予的社會服務的職能即社會效益,同時,作為帶有經營屬性的醫療衛生單位也必然將經濟效益當做運行活動追求的重要目標,只有這樣,醫療衛生單位自身才能發才能滿足自身不斷發展的需求,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如何實現經濟效益的提高,經營者們的做法不一。出于長遠發展,人才儲備越來越受到關注,這是提高經濟效益的明智之舉。而職業院校最關注的是人才培養質量,人才培養適應需求,學院才能發展。學院和醫療衛生單位只有在人才培養和人才需求上形成共識,才是校企聯建的契合點。如何實現契合?關鍵點不僅在企業而且在學校。職業院校應當擯棄“關門自守”、“閉門造車”的思想,樹立開放辦學思路,建立為企業服務觀念,以校企合作為突破口,帶動教學改革、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學生實踐技能和職業素質的教育。
多元投入是校企聯建,實現資源共享的手段。衛生職業院校實訓基地建設的現狀,造成校內基地與校外基地長期分離,無論是實訓設備的配置、實訓師資的能力,還是基地文化建設和管理評價都相距甚遠。由于資源缺乏帶來了職業院校對醫療衛生單位或企業的需求增加,而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方法是通過校企共建,有效整合校內外實訓基地功能,實現資源互補。如學院與實力雄厚的醫療衛生單位主要通過科研共建和提供人才儲備,共享其醫療設備、實訓師資、企業文化、科技信息、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資源。學院與亟待發展的企業主要通過為企業提供人員技術培訓等進行項目共建獲得利益回報及解決人才就業。因此,多元投入、資源共享,是衛生職業院校有效發揮辦學功能的有效途徑[4]。
校企合作的定位切不能以學校得到經濟資助為宗旨,而應以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為根本。雖然人才培養的專業培養目標、教學計劃應當遵循教育規律和內涵,應當服從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的指導,但專業建設和改革的原動力來自生產一線對勞動者的實際能力及技術操作水平的需求,落腳點是操作所培養的人才能真正轉化為生產力。因此,人才規格、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實驗實訓必須體現社會需求;從一個學校人成長為企業人(社會人)必須通過實習或頂崗實習這一教育轉化的過程。
職業教育必須與社會服務相結合,這是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經濟發展最緊密、最直接的教育形式。而這種教育形式必須發揮其區域性或地方性特點。有位經濟學家提出這樣一個理論:“區域經濟,……構成了整體經濟發展的前提。不僅有利于自身資源的全面調動和合理配置,推進本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而且對于盡快消除全局內的“梯度差”有著現實的積極意義。”因此,職業教育只有保持與區域經濟同步發展,才能成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才能健康發展。本著這一原則,通過職業院校與醫療衛生單位有機結合,將兩者的主要功能進行嫁接,即在職業院校校內實訓基地主要功能教育教學的基礎上增加社會服務功能,在校外實訓基地主要功能社會服務的基礎上加強教育教學功能,形成社會服務引領人才培養[5],人才培養支撐企業發展的辦學格局。其結果是學院可以借力“雙師”隊伍的形成,找準社會服務的方向,發揮學校掌握基礎理論全面的優勢,同時作為企業應用技術研究室進行技術創新。但技術創新一是要立足“小填補”,填補本科院校的研發盲點;二是要發揮“廣服務”,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為廣大人民群眾健康服務,這是根治衛生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適應性不強的“良方”。
校企聯建深淺層次不一。淺層次的校企聯建是松散型的,深層次的校企聯建是緊密型的,體現為貼近、先進、合一、穩定的“四維”框架[6],校企雙方都能夠通過聯建而獲利。校企聯建衛生職業院校實訓基地的特色主要反映在其緊密度上,主要通過貼近性、先進性、合一性及穩定性“四維”建設而達到,主要體現“四共建”,即共同投資建基地,共同研究建方案,共同培養建隊伍,共同改革建教材。達到“四維”、做到“四共建”,人才培養與就業才能更加緊密結合,校企聯建的特色才能真正實現。
衛生職業院校校企聯建實訓基地的主要目的是理論聯系實際。學校成立專家型的專業建設委員會把握人才培養標準;將課堂設在企業方便理論聯系實際,縮小了距離感,增加了環境育人的真實感;臨床醫護人員或企業專家是實訓指導師或職業指導師,從學生入學起分階段不間斷地指導學生,或學校建立信息互通平臺,讓企業、教師、學生隨時進行溝通,使人才培養更加符合社會需求,學生畢業時就已經成為一個合格的執業人。因此,衛生職業院校校企聯建實訓基地的貼近性,主要體現“四貼近”,即人才標準貼近、空間距離貼近、教育環境貼近、教學方法貼近。
衛生技術人才是要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服務,承擔著健康的保護神。新醫學模式帶來醫療衛生服務的革命,服務新理念帶來診療設備、醫護技術、工作流程的不斷更新,衛生職業院校的實訓基地功能也隨之拓展,上規模、上層次。從學生實訓的單一功能拓展到具有職業培訓、技能鑒定、技術服務等產學研綜合功能。因此,校企聯建衛生職業院校實訓基地的先進性,主要體現“四新”,即新理念、新設備、新技術、新流程。
從國家大政方針層面看,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有關職業教育的政策法規,有“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事部、勞動保障部、農業部和國務院扶貧辦《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等。這充分體現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國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職業教育。從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層面看,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各行各業的人才,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被每一屆政府寫入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說明職業教育是各行各業所需人才的重要支撐。從校企聯建層面看,通過校企設備、師資、文化、信息等資源的聯合,達到合作育人、合作發展之目的。因此,校企聯建衛生職業院校實訓基地的合一性,主要體現“三合一”,即校企聯建與國家大政方針合一,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合一,產、教、工、學、研合一。
穩定是校企合作發展的前提條件,一家企業、一所醫院、一個學校、一個實訓基地的發展是需要長期積淀、不是一蹴而就的。衛生職業院校與醫療衛生單位或企業只有建立長期的合作培養、合作研發和技術培訓機制,校企聯建實訓基地才會穩定。如校企雙方共同建設和使用的專用培訓室或實驗室,既可以為醫療衛生單位或企業進行員工專項教學與訓練,開展技術研發,對其特殊規格人才培養有很大的幫助,又可以為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提供企業文化與企業形象、儀器設備及技能型師資隊伍,對院校緊貼臨床工作實際或生產實際提供了條件。這是校企雙方利益分配機制穩定促進校企聯建,但是政策的穩定是其保障,隊伍的穩定是其支撐。因此,校企聯建衛生職業院校實訓基地的穩定性,主要體現“三穩定”,即政策穩定、隊伍穩定、利益分配穩定。
[1] 周玉豐 .校企合作共建專業的探索與實踐 [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26(9):13-15.
[2] 孫愛榮 .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辦學的意義及途徑初探 [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1):76-77.
[3] 游濤 .校企合作的內涵、特征及其實施原則 [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2,14(5):33-35.
[4] 葉建亭 .高職院校實習實訓基地運行機制探索與實踐 [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5(6):29-31.
[5] 崔發周 .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技術研發機制 [J].教育與職業.2013(35):12-15.
[6] 董祝元,溫紹金 .就業視野下校企共建實訓基地的認識與實踐 [J].中等職業教育,2008(12):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