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林
摘 要: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播信息、溝通感情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人們在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同時,還常借助于聲音、手勢、面部表情、身體動作等一系列非言語特征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副語言符號是人類交流過程中的一種非語言交流手段,對話語意義起著補充、強調或替代的作用。在英語專業“綜合英語”課教學中,教師能恰當地應用副語言符號不但能提高學生注意力,活躍課堂教學氣氛,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提高英語教學效果。
關鍵詞:副語言符號 綜合英語 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1(a)-0154-01
《綜合英語》是英語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該門課程綜合性較強,涉及聽、說、讀、寫、譯各方面的內容。該課程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精讀能力。但要達此目的首先必須注重打好語言基礎,要在聽、說、讀、寫、譯幾個方面都使學生得到培養和鍛煉。作為一名語言教師,我們應該在充分合理運用現有的語言教學法的基礎之上,繼續探索可以有效提高該門課程教學效率的方法,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長處,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因此,筆者將副語言符號引入到《綜合英語》課教學實踐中來,以期尋求一條可以有效提高英語專業學生對于英語語言綜合掌握能力的途徑。
1 副語言符號的定義
人類交際除了主要依靠有聲的語言—— 語言符號準確有效地傳達信息外,還要經常借助于無聲的語言—— 非語言符號來表達思想,交流情感。因此,副語言符號同語言符號一樣,在信息傳播和交際活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副語言又稱為類語言或伴隨語言,也可稱為副語言特征或伴隨語言特征。廣義的副語言符號指的是運用于人際交往的一切非言語信息符號。此外,還包括身體動作行為、面部表情、衣著服飾、交際背景、語言環境等。作為語言交際的輔助手段,副語言與語言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相互作用。它對于確定人物話語意義,加深對人物心理和原作深層含義的理解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時,它還填補了語境空缺,推動了交際的有效進行,以實現人物所期待的語境效果。
2 副語言符號的交際功能
2.1 補充言語信息
副語言符號可以補充常規語言所不能表達的意思。例如:
(1)Uh,Im in trouble.(糟了,我有麻煩了)。
例句中的“uh”如果離開上下文去看并不具有任何實際意義,但在此次處,卻能表達出說話人內心的不安。
2.2 強調言語信息
副語言符號可以通過語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語氣的強弱等達到在交際中強調重要信息的作用。同一個句子使用不同的語調,其表達的意義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如在附加疑問句中,用升調表示說話人希望知道聽話人的態度或看法,而用降調則表示說話人對自己所列事實的贊同。例如:
(2)Tom is a nice person,isnt he?
用升調表達的語義是:The speaker is not sure whether Tom is a good person or not.
用降調表達的語義是:The speaker is sure that Tom is a good person.
2.3 重復言語信息
眾所周知,非正式場合中的對話往往是隨意性比較強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談話雙方可以運用副語言符號,即相應的表情和其他非言語符號,來重復言語所表達的意思或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如在說“真棒”時連連點頭,說“沒勁”時連連搖頭。
2.4 替代言語信息
在人際交往中,當某件事不便用言語表述或特定環境阻礙了言語交流,就可以使用副語言符號來替代語言交流。比如,在吵嚷的場所,人們常常把食指放在嘴唇上發出“shh”聲表示“安靜下來”。
3 副語言符號在“綜合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作為一種輔助性教學手段,副語言符號可以有效地配合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同時也可以使教師更有效地達到教學目的。在英語專業的《綜合英語》課程教學中,我們不僅需要讓學生全面掌握英語語言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對這一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恰當地應用副語言符號輔助教學,以達到出其不意的教學效果。
3.1 補充教學內容
副語言符號的恰當運用可以適時地補充教學內容。在“綜合英語”教學中,將副語言符號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可以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例如,在進行英語專業本科《綜合教程》第一冊第一單元“Never Say Goodbye”的導入時,要提到“死亡”這一概念時,就配合上嚴肅的神情,凝重的眼神和低沉的聲音,明顯提高了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和理解度。
3.2 強化教學重點
心理學研究表明,對知識的儲存來說,聽到的能識記20%,看到的能識記30%,邊看邊聽的能以記60%,語言學習尤其是如此。從這個意義說,副語言符號的運用可以補充、強化課堂教學內容。在“綜合英語”課堂教學中,當教師要強調某一關鍵性的語言點時,可以伴隨一個強有力的手勢強調教學中的重點,增加言語的形象性。
3.3 提高跨文化理解
在不同文化中,副語言符號的意義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先掌握英漢文化背景下這兩種語言的表達習慣,并適當地運用相應的副語言符號來表達或輔助自己的教學,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交際效果。同時也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跨文化交際的差異性與相同性,實現對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
4 結語
總之,在探索實踐綜合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嘗試將副語言符號融入到課文教學中,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語境中訓練英語的綜合能力。這種方法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云貴彬.非言語交際與文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2] 桂詩春.應用語言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3] 關孜慧.非語言符號的信息功能[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7):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