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魚
摘 要:邏輯是人的一種抽象思維,是人通過概念、判斷、推理、論證來理解和區分客觀世界的思維過程。在學生的眼里可以理解成:因為與所以的關系,可以借助這種學生感興趣的思維方式進行教學,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邏輯 教學法 課堂教學 教學模式 建筑電工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1(a)-0174-02
有一次在公交車上,有一個3~4歲左右的小女孩跟著媽媽,這小女孩一直在問她媽媽:“為什么公交車紅燈要停?”媽媽說:“因為有車要從另外的方向通過。”
“車為什么要從另外方向走呢?”
“因為前面警察叔叔要他們這么走的。”
“媽媽為什么不當個警察呢?”
“因為媽媽要工作啊。”
“為什么警察叔叔就不工作呢?”
“因為……”
……
這沒完沒了的“為什么”讓全車人的目光都落在小女孩身上。當時我在想,我能不能用這種方式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這種“為什么”成為課程的主線,從而引導我的教學過程呢?
作為目前我所教的兩個班學生的情況來看,學生都很年輕,對什么都有著一種好奇的心理,雖然他們很少表現這種好奇,更多的是逆反,但是年輕的心理總會有那股子追根溯源的想法。因此我想我的教學就是如何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建筑電工與電氣設備》[1]這門課本身對學生來說也是一種比較抽象的概念,一種如何從表到里的過程。而學生對過程覺得很麻煩會產生一種排斥心理,這個過程如果換一種教學思路或許會有所改觀,這種方法就是邏輯教學法。邏輯的過程分為:概念、推理、判斷、規律和論證,同樣,教學也是如此,需要有“提高學生非邏輯思維能力的方法和措施”[2]。
1 教學實踐方面
課程的第一節課很重要。就像電路的開關一樣,從第一節課開始,開辟一條通路,點亮學生心里的那盞燈,讓他對課程感興趣。我是這樣開始的,讓學生描述一下所用過的電器設備都有那些,然后替他們說一個“為什么?”,讓他們考慮這些電器為什么會工作,當然,這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疑問,那么下面就開始直接引入電的兩個主要概念:電流、電壓。因為電是看不見的,這個概念本身就包含著為什么,那么就需要創造這種概念,而如何去創造,我這里用一杯水來演示電流電壓的關系,水沿著吸管流出,這是推出水流的特征,類比電流,而水流為什么會流動(由高到低),從而推出水位差,引導出電壓的概念。進而我們可以通過更廣泛的例子來論證水位差和水流的關系,使學生們很容易理解電流和電壓之間的這種邏輯關系。
這就是第一節課要打開的結,讓學生隨著一個個的“為什么”,來對概念建立一種邏輯的思維模式,而這就是我要建立的一個邏輯教學的過程。
(1)列出概念—— 電、電流、電壓;
(2)制造判斷—— “為什么電流電壓能夠點亮那盞燈?”;
(3)進行推理—— 用水演示電的過程;
(4)總結規律—— 水流都是沿著設定路徑由高到低;
(5)推廣論證—— 電流是因為電位差造成的。
就這樣,學生學習也是一個邏輯的過程,要讓學生明白一個因果的關系,并進行辯證,最終使學生的興趣不在于電流電壓點亮的那盞燈,而在于頭腦里揮之不去的“為什么”。
進而當我開始用實際電路抽象到電路圖的時候,這種“為什么”會伴隨著課程教學的每一步,引導學生去思考,建立自己的思維邏輯模型,也是一種能力的提升。
2 從理論上分析
根據笛卡爾的方法論,“在不清楚明白某件事情為真之前,就絕對不接受它”[3],讓人從一個懷疑的角度去看待任何問題,而在學生心理上也是用懷疑的思維看待問題的。同時“要按照次序引導我的思想,有簡到繁”[3]。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就是從1+1=2這樣直觀的實例開始的,正是從最簡單的原理出發,一步一步地深入,不斷地學習更加深奧的知識。我也這樣引導學生通過對一個一個問題的懷疑即“為什么”開始,逐步把電→電路→電磁→電的應用等深入下去,讓學生按照我所設定的邏輯過程進行認識、學習。
描述這樣的過程,就是利用笛卡爾的認識法則,簡單的說就是把知識點分成盡可能小的多個臺階,由最簡單、最容易理解的知識出發,一點一滴地按程度提升到最復雜的知識。“在那些彼此之間并不存在自然順序的事物中,也要假設有一種順序,哪怕是虛構的順序”[3]。這就是我所說的邏輯性教學。以上的討論我們也可以提出“明確”的觀點,我認為相對于系統教學法,邏輯教學法更能夠說明科學理論的來龍去脈,更能夠說明科學體系的精髓,更適合學生對知識體系的構建。因此我在教學設計與安排中,應傾向于邏輯性第一,系統性第二的原則,即當邏輯性與系統性矛盾時,應取邏輯性而舍系統性,以求教學目標的圓滿完成。當然這種方法并不是說這種邏輯的方法比系統法更好,而是教學中,在學生心理構建這種知識體系的初期,讓邏輯的思維方式植入心中,讓學生學習的基礎更加牢固。
3 從教學形式上來看,邏輯性教學有兩種方法
3.1 演繹法
所謂演繹法或稱演繹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是指人們以一定的反映客觀規律的理論認識為依據,從服從該認識的已知部分推知事物的未知部分思維方法。
讓學生從心理上去證明一個問題是真的,就需要通過一定方法進行引導,去演繹這個證明的過程,從而使學生掌握這種學習的方法。
例如,學生會有疑問,為什么電流×電壓就是電功率,這個問題也就是P=UI,回答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考慮的,我把電子伏特單位到庫侖單位再到安培單位,并且從能量功率基本定義公式開始,引導學生推導一個結果就是功率的單位瓦(W)或者千瓦(KW),同電流的單位安培(A)與電壓的單位伏特(V)的乘積結果是一致的,這就是內在的為什么?通過這個演繹的過程,學生們能夠更深入的了解這些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如何換算,如何得來,進而把前面的歐姆定律和后面基爾霍夫定律等很容易的聯在了一起。
3.2 歸納法
所謂歸納法或稱歸納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就是從個別性知識推出一般性結論的推理。歸納推理:根據一類事物的部分對象具有某種性質,推出這類事物的所有對象都具有這種性質的推理,叫做歸納推理(簡稱歸納)。歸納是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它屬于合情推理。
“為什么”總是代表著思考問題的思維在發散,如何把這些發散的問題收回課堂教學中,使教學過程繼續,也是一個我曾遇到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需要提前做好預設問題的歸納。
例如,在電磁演示實驗過程中,有學生問到,電磁體有各種各樣的形狀,而右手定則只能判斷通電直導線磁場的方向,而對于其他形狀的磁體怎么判斷?于是我讓他們把通電導線(內部螺旋以增大演示效果)任意形狀穿越碎鐵屑的紙板,結果他看到了一樣的結果,很奇怪,我就讓他想想為什么,討論總結一下,而他們最后給我的結論是,在局部范圍內磁場方向還是依照右手定則,因而要判斷一個電磁體周圍的磁場方向可以分塊進行。甚至螺旋管磁場的方向,也被他們用右手定則進行了分布判斷,推導出了右手螺旋定則。通過這樣的歸納,學生們很快就掌握了右手定則,并且對右手螺旋定則有了深刻的理解,最終達到了我的教學目的。
4 教學延展,實際中用邏輯規則積累更多的經驗
《建筑電工與電氣設備》[1]對于電磁、電路等關系要求相對簡單,而且教學對于學生來說屬于一種靜態的,在實際的建筑施工過程中,情況要復雜的多,但這種邏輯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建立一種學習思維模式,從而對建筑實際應用中的電工施工做到定性分析、定量估算、實際調整,延續這種邏輯思維處理問題的能力,“研究形成這些體量、材質、構件及其關系的原由”[4]。例如:課堂要講施工中必須嚴格按照右火、左零進行接入開關,但學生不以為然,實際試驗中,線路穿過管道,接通后燈亮了,學生就認為是成功了,但是當管道中的線變成4根、6根的時候,學生就懵了,在沒有電筆測量的情況,他自己也沒有了信心確定怎么接通。通過實驗讓學生理解,邏輯也是一種規則,嚴格按照規則處理,整個建筑系統才會是最穩定的。
5 結語
從總的教學結果來看,達到了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目的。首先,通過課程教學中概念、判斷、推理、論證等邏輯推理,環環相扣,一個個為什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讓學生開動腦筋,融入組織者的思路中,能更深刻的理解課程的意義,學習一種新的方法,鍛煉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對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是一種提高;最后,學生反饋講授方法合理,思路清晰,易于理解接受且能散發思維,教學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1] 于永君.建筑電工與電氣設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王龍.論課程教學中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8):161.
[3] (法)笛卡爾.談談方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4] 吳小勇.建筑形式的邏輯[J].浙江建筑,2005,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