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志慧 黃天昌
(1.廣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2.廣西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 廣西桂林 541004)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提高殘疾學生的綜合素質。注重潛能開發和缺陷補償,培養殘疾學生積極面對人生、全面融入社會的意識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加強殘疾學生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培養[1]。國家相關教育文件精神強調特殊教育事業的重要地位,可見針對體育手段發展殘疾學生適應行為的研究具有時代的現實意義。殘疾學生主要包括智力殘疾、精神殘疾、聽力殘疾、言語殘疾、視力殘疾、肢體殘疾和多重殘疾等類型的行為發展障礙的學生,他們由于部分行為的障礙制約了正常的學習生活。本文是以特殊教育學校的智障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探究體育手段對發展智障學生群體適應行為的作用,為在特殊教育領域推廣體育手段提供理論依據及參考。
(1)文獻資料法:通過圖書館和網上圖書館查閱相關發展智障學生運動技能方面的相關材料,分類整理,提取有效的數據,為論文提供理論佐證。
(2)問卷調查法:對廣西區內外一線體育教師發放問卷共70份,其中廣西區內問卷45份,回收有效問卷42份;區外問卷25份,回收有效問卷23份,回收有效率92.86%。整理問卷,統計問卷數據,分析數據,撰寫學術論文。
適應行為(adaptive behaviour)是個人獨立處理日常生活與承擔社會責任達到他年齡和所處社會文化條件所期望的程度,也就是指個體適應自然和社會環境的有效性[2]。適應行為包括包括:感覺運動、生活自理、語言發展、個人取向、社會責任、時空定向、勞動技能和經濟活動八個方面的評定及測試內容,上述8項內容可合并為獨立、認知和“社會—自制”三個功能因子,作為評定智障學生在是否有效融入社會必須具備的基礎條件,通過體育手段可以有效發展智障學生的適應行為能力。
體育是通過身體運動而開展的教育,大量研究表明體育運動具有增進健康、增強體質、發展運動能力的作用。體育手段對發展智障學生運動能力的影響見表1。
從表1數據可知,體育手段能有效發展智障學生身體機能及生長發育。積極促進智障學生個體的大運動能力和精細動作能力的形成。對發展特殊兒童運動技能的效果明顯,也表明運動技能先天不足,能通過后天的訓練補給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術技能。有效提高智障學生身體素質肌肉力量、耐力和動作協調性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對增強智障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具有積極的作用,能幫助特殊學生掌握基本的自我保護技能和本領。

表1 體育手段對發展智障學生運動能力作用統計表(N=65)

表2 體育手段對智障學生認知能力的作用統計表(N=65)
表2數據可知,體育手段對發展智障學生自我表現力、記憶力和合作學習能力方面具有明顯作用;在增強學習的主動性、知識的歸納能力和對指令執行能力的效果也較顯著,有效彌補特殊學生廣泛缺乏的學習主動性。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勞動技能和社會技能的作用較明顯,能有效促進智障學生基本勞動能力和社會技能的養成,為引導智障學生融入社會、平等享受社會權利和義務的提供基礎和保障,也是特殊教育學校培養學生掌握最根本任務。對發展培養交際能力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如:提高有聲語言、肢體語言、眼神和表情的實現,并能培養智障學生非言語表達能力的養成。
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當前影響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學及訓練中主管領導態度影響因素占13.85%。嚴重影響了特殊體育的開展及實施。教師對教學及訓練態度影響體育運動開展的因素占36.92%,主要表現在體育教師缺乏專業性和責任心不強,影響到了體育教學的質量。學生個體因素占50.77%,智障學生群體不同類型,智障程度心理缺陷影響體育教學的實施。學校場地器材因素占70.77%,調查結果顯示,當前多數特殊教育學校缺乏專門的特殊兒童體育器材,大部分的體育場地和器材使用正常兒童的器材,并且達不到國家對學校體育器材配備的基本要求。課程設計與編排因素占47.69%,家庭條件因素占4.62%。學生家長對體育教學發展特殊兒童適應行為能力的作用了解不足、不夠重視。綜上所述,當前特殊教育學校影響體育教學與訓練較為主要的因素是體育場地器材、學生個體因素、課程設計與編排和體育教師的因素,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應引起重視,改善特殊教育學校體育運動的環境,促進體育教學與訓練的可持續發展。
(1)政府和有關部門應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有序發展,積極承擔國家特殊教育事業發展應有的責任。(2)結合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十九條規定:特殊教育學校(班)學生人均公用經費標準應計劃地逐步配齊。相關部門應當充分整合資源,加大對特殊教育學校硬件設施和體育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優化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學育人環境,積極推進我國特殊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3)主管體育教學的領導高度重視體育教學活動,積極發揮學校在社會上的特殊地位,爭取上級部門及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通過各慈善機構及慈善個人的資金支持,努力改善學校體育場地、器材不足局面。(4)加大體育活動的宣傳力度,通過廣播、海報及宣傳欄在校內對學生、家長及相關教育人士開展體育活動宣傳,牢固體育健康重要性的理念,樹立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意識,營造良好體育環境。(5)相關部門加大特殊體育科研經費的投入,引導更多特教專家和基層體育工作者加入特殊體育科研隊伍,積極開展特殊體育手段對發展智障學生適應行為的的研究,培養教師創新的能力和鉆研的精神,提高特殊體育科研隊伍的理論水平。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的相關文件精神已經指明了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方向,明確了特殊教育的重要地位和根本任務,通過體育的教學與訓練等手段發展智障學生的適應行為效果較為明顯,能有效培養智障學生的能力養成,引導融入社會。當前影響體育手段的推廣制約因素主要有體育場地器材、學生個體因素、課程設計與編排和體育教師等因素,各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當重視特殊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改變觀念、加大投入,積極開展相關科研工作,充分整合資源,改善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學及訓練環境,為推動特殊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及氛圍。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S].2010(7):11-27.
[2]姚樹橋.兒童適應行為評定量表操作手冊[D].湖南醫科大學,1994:1-18.
[3]高學民,徐本力,施敏.弱智學生全腦型體育教育模式的實踐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7):90-93.
[4]徐本力,高學民,梁洪波,等.全腦體育教育與人的第二大腦——雙手運動潛能的全面開發[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7(2):1-6.
[5]席梅紅.表演性人格障礙學生的心理調適[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12):49-51.
[6]叢冰玉,張雅琪.國內智障兒童教學的拓展研究[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116-119.
[7]程玉蘭,騰紅紅,張秀玲,等.智能低下兒童社會生活能力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2(5):307-309.
[8]李萌,王娜,田寶,等.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架構在智力殘疾標準制訂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4(6):328-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