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王建良
(河北農業大學 河北保定 071000)
在原地或行進中,以單手連續按拍從地面反彈起來的籃球,被稱為運球。籃球運動中的運球,能夠使運動員實現合理移動,同時組織各種技戰術,是實現團隊配合和得分的重要手段。對于籃球教學來說,運球是一項基本功,也是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本研究將根據高校女生身體形態特點,選擇不同型號籃球對其進行運球技能的學習,以提高其對籃球運動的興趣。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在高校女生中采用多型號籃球開展籃球運球技術教學。
本文采用的核心研究方法為實驗教學法,在此基礎上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取得數據。
對學生的籃球學習的態度、興趣和效果進行調查與分析。專家組對這一問卷調查的效度進行確認。
實驗對象為河北農業大學的女生。學生來自2011級和2012級,其中實驗班級女生總數為261人,對照班級的女生為249人。
教學實驗如此進行:在2012-2013學年一年時間中,在體育課程的36次課程(72學時)中開展教學實驗。
在實驗開始之前,根據學生總體運動能力、運動水平進行分組,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保證兩組人員構成、人員水平從總體上相似,保障教學實驗的公正與公平。在分組之后開展實驗教學活動,然后根據同樣標準進行教學評價。對照組與實驗組之間的差異:實驗組采用特定型號籃球進行學習和訓練,對照組則仍然使用標準型號的籃球進行學習。
在教學活動后,選擇4名教學經驗豐富、資質足夠的教師進行學生的技術評價,采取固定距離進行行進間運球,分析評判教學效果。
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主要采用標準型號的籃球,無論男女和年級,都使用這種直徑24.6cm的7#籃球進行教學。對于女生來說,這種適合專業運動員和男生使用的籃球則重量過重、直徑過大,女生自身的力量與手感都跟不上,因而無論是學習還是在比賽中都會有難度。運球對于女生來說,是接觸球、提升手感的重要學習內容之一,籃球的大小不合適、重量不合適都會給女生帶來強烈的不適感。在教學實驗開始之前,對于我校女生的身高、手長進行了統計,從而為不同的女生選取不同型號的籃球,統計結果如表1。

表1 身高、手長與籃球周長、重量對比表
運球技術教學對于高校女生是最基本的環節,在實驗教學中,對照組與實驗組都進行了同樣的教學計劃的設計。在運球技能的設計中,主要進行的教學內容有原地運球、急停急起運球、體前變向運球,兩個組別的唯一不同就在于實驗組使用的是專用型號的籃球,而對照組采用的還是標準型號的籃球。對于這三種教學內容的評價,分別在表2、3、4中得到呈現。

表2 學生原地運球的學習評價

表3 學生急停急起運球的學習評價

表4 學生行進間體前變向運球的學習評價
在對于原地運球的學習評價中可以發現,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數據差異性都不是很大,這說明,標準籃球和特定型號的籃球對女生在原地運球的學習效果并沒有太大的影響力。可以認為,原地運球動作對學生的技巧、力量的要求都并不是很高,因而難度較低,掌握起來比較簡便,所以兩組人員之間差異性較小。
在急停急起的運球學習中,對照組與實驗組之間的差異性是比較明顯的。實驗組的優秀率為32.5%,對照組的優秀率則為26.1%,總的差異程度并不是很多,然而本身樣本的數量也并不是很高,因而不能說明太多問題。在“良”和“可”的學生評價中,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差異度還是比較明顯的,說明合適的籃球確實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效果起到正面的影響,能夠在學習急停急起的過程中起到積極的作用。
行進間體前變向運球是本次教學試驗中難度最大的運球學習內容,從調查中發現實驗組和對照組在這一學習中的顯著水平的差異。實驗組的學生絕大多數集中在“優”、“良”這兩組之中,比率遠遠大于對照組,而對照組的學生主要分布在“可”與“劣”之中,說明在行進間體前變向運球的學習中,實驗組的水平要遠遠高于對照組,這就說明籃球的型號對于學生行進間體前變向運球的學習有著很大的影響,選擇恰當的籃球,對于學生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材施教是體育教學重要的教學手段,唯有因材施教,才能保證學生對于體育運動能夠保持興趣,養成終生教育的習慣,才能使得大學生體育水平進一步提高。高校中的傳統籃球教學在教具上基本上無差異性,一直使用標準型號籃球進行運球技術學習。而籃球行進間運球的過程是通過手對籃球的接觸而發力并且控制籃球的,因而籃球的大小和重量對于學生來說就顯得極為重要,能夠直接影響學生的技術動作和動作結果。高校女生由于身高和手長等因素的制約,選用標準籃球會影響學生對各項運球技能的掌握。通過對比實驗教學,在運球技術教學中應充分考慮籃球重量和周長以及運動者性別與運動能力的差異,要根據學生自身的情況,選擇合適型號的籃球,才能夠使得學生更好地學習籃球運動。
[1]徐福生.體育場地、器械的異化和創新與高校體育教學[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13).
[2]王菡彤.改進標準化體育器材——激發學生對籃球、排球項目的興趣[J].體育教學,2002(3).
[3]鄧樹勛,王健,喬德才.運動生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4]許宗祥,杜熙茹,徐佶.我國休閑體育性別差異之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