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振廷|文
9月初,由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舉辦的“2014中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發布了今年中國500強企業榜單,讓筆者感到興奮的是中國500強企業的門檻在提升,也說明中國500強企業正在發展壯大。
但筆者也從企業報告的分析中注意到這樣的一段話:“進入榜單的工農中建交5家銀行,凈利潤占所有企業凈利潤總和的35.7%,而260家制造業企業凈利潤卻僅占19.3%。” 5家金融企業的利潤竟然是260家制造業企業近2倍,就在這巨大的落差里,讓筆者感到深深的不安!是金融企業所需要的技術很高嗎?是他們的管理很復雜很深奧嗎?是他們的員工很能干嗎?……不用舉例,答案大家都清楚!可面對這樣的結果,筆者想問:“他們的利潤咋那么高?我們制造業的利潤哪里去了?”
作為企業的一員,筆者深知辦企業的艱難,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期間的曲折困惑一言難盡。人財物產供銷,環環相扣,否則成本就會加大,產品就會無人問津。在合理的融資成本、生產成本、稅收和社會公益下,企業才會發展順利。但事實卻是這樣的:企業的融資貸款目前十分艱難。即使貸款成功,很多附加條件讓銀行幾乎沒有風險,輕松地拿走了存貸利差,而企業不但要面對還款壓力,還有市場風險壓力。各種衍生服務的收費也讓銀行大賺其錢。經濟學家茅于軾曾說:“銀行暴利是一個現實,而且銀行業的老總們也說,我們賺錢都賺得不好意思了。我不是憑本事賺錢,我靠壟斷賺錢,完全沒有利率自由化和市場化,靠著壟斷利息就能賺很多錢。”

娃哈哈老板宗慶后在金融危機正緊的2011年就明確指出:制造業空心化源于稅負重。他說:“現在搞實體經濟,搞制造業確實沒有人愿意干。”他認為現在的政府收入過多,老百姓分得太少。一家企業的老總也說,現在的公司每月是國稅走了地稅來,稅務都打發走了,衛生及各種不知名的收費又來了,還都是紅頭文件,還都理直氣壯。這些人都有來頭,企業不敢得罪,拒絕的話,莫名其妙的“小鞋”就穿上了。就這樣,企業的利潤就被或明或暗的權力一點點地分走了!
眾所周知,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的基礎力量,是抵抗各種險灘惡浪的中流砥柱。2008年12月,世界性的金融危機衍變為經濟危機,如洪水般在地球的角落里四處泛濫,冰島“倒了”,希臘“完了”,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法國更是東堵西擋,焦頭爛額,到處進行經濟維穩。美國的經濟學家認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此次排山倒海般到來的金融危機不啻美國經濟領域的“9?11”,而德國卻是靠自己堅實的制造業基礎,躲過了危機。
而今中國,在歐美金融危機教訓的面前,我們靠什么立國?靠什么發展?答案很簡單,那就是制造業。現在醒悟過來的美國已經動手,一方面開始進行制造業回歸,另一方面大力招商,其政策比我們國家一些地方還要優惠。可中國的企業在“雞肋”般的利潤面前,我們的制造業如何能重新雄起?
筆者認為,作為銀行和政府必須“讓利”,放水養魚而非竭澤而漁,政府要下決心,給制造業讓利。只有政府在制造業融資、稅收等方面讓利,企業成本就會大大降低,也就會有更多的資金擴大再生產或者給員工漲工資,社會才會富裕起來,大家才有消費動力,達到企業與政府“雙贏”的效果。對企業來說,要生產出優質的產品,滿足社會需要,同時拿出利潤的一部分進行科研創新,企業才有發展潛力。否則,如果在中國這個“世界工廠”中只是想做產業鏈中低端的、代工的產品而不思進取,讓真正的豐厚利潤被國外壟斷公司瓜分,筆者認為這樣的企業死去也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