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最 美的溫泉
在決定去土耳其旅行并開始研究攻略之前,除了伊斯坦布爾,我只知道一個棉花堡。棉花堡擁有世界上“最美麗的溫泉”,是《世界遺產名錄》里少有的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說它是土耳其最有名的景點,大概也不為過。為了避開蜂擁而至的游客,我們特意提前一天到達帕姆卡萊,第二天一大早便進入棉花堡。事實證明,這個選擇無比英明——當我們中午從山頂返回時,只見游人如織,“瑤池”內太多肉體橫陳,熱鬧得仿佛海灘勝地,那個時候再拍照,恐怕絕沒有“仙境”的感覺了。
剛進入棉花堡時,看到一個個干涸的“瑤池”,我們很有些失望。傳說中,棉花堡是天上神仙沐浴的溫泉,因其美輪美奐,人類也慕名而來,后來凡人越來越多,神仙越來越少,而神水也就漸漸消失了。傳說道出了一個真理,正是人類的紛至沓來,大自然的這顆明珠才漸漸蒙塵了。具體說來,一是白色石灰石因污染而變質發黃,二是山下一些溫泉酒店缺乏公德心,私自引走了山上泉水,造成棉花堡水量大減。地質污染和溫泉缺水,已成棉花堡當下最大的憂患。
幸好隨著山勢向上,半山腰以上的瑤池水逐漸開始豐盈起來,最深處可以浸到腰部。而因著水的滋潤,純白色的棉花堡也愈加有了靈氣,終于接近了我們心目中的“仙境”印象。棉花堡越向上越美,景區最頂處的瑤池相比山腰處更密集,鈣華更潔白,池水更蔚藍,重重疊疊變化多端,更有嬌艷山花點綴其間,真正可以算是人間仙境。
簡單說來,棉花堡的形成原理和我國黃龍景區極為相似,都是水中的碳酸鈣經過千萬年的沉淀積累而成的“鈣華”。而與黃龍最大的不同是,這里的純白取代了五彩,遠遠望去仿佛一座巨大的白色城堡,當地人叫它“Pamukkale”,正是土耳其語“Pamuk”(棉花)和“Kale”(城堡)的組合。
關于棉花堡的傳說,還有一個更浪漫的,說是希臘諸神時代,牧羊人安迪密恩和月亮女神在山中幽會,竟然忘記了擠羊奶,致使羊奶恣意橫流,覆蓋了整座丘陵,變成現在的棉花堡。
由于鈣華嶙峋密集,在棉花堡內行走可謂舉步維艱——為保護大自然,游人進入景區需脫鞋赤腳。小妹特意穿了一雙厚襪子,但還是走得一路哇哇亂叫,還是把這當作免費的腳底按摩吧。
棉花堡之所以被列為自然文化雙重遺產,除了大自然饋贈的潔白瑤池,還有人類的偉大建筑,那就是位于山頂的希拉波利斯古城遺址。古羅馬時代,棉花堡的溫泉水療就已經聞名遐邇,人們修建了大浴場供自己享樂,又覺得這么美的地方一定有神仙居住,于是修起了神廟……后來逐漸發展成了重要的城市希拉波利斯。
2000多年以后,古城已是斷壁殘垣,只有露天圓形大劇場還保存得相對完好,成為最值得光顧的遺址。游蕩在山巔的古城里,我不由地想起了一本書——《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當然與書的內容毫無關系,只是這個名字,感覺非常適合此時的棉花堡和希拉波利斯,這里是天上人間,這里是人與神的結合之地,這里是“時間盡頭與純潔仙境”。
古老山城塞爾丘克
“歡迎來到塞爾丘克!希望你們能喜歡這里!”客棧老板亞馬遜熱情地說?!皝嗰R遜”(Amazon)既是老板的名字,也是客棧的名字,這是一個擁有美麗庭院的家庭式客棧,很安靜,就像塞爾丘克這座城市一樣。
跟喧鬧的博德魯姆比起來,安靜的塞爾丘克完全是另一個類型,盡管它們都屬于愛琴海沿岸城市。塞爾丘克近郊著名的以弗所古城,曾經被稱為“歷史與大海相遇之地”,不過時光荏苒,滄海桑田,大海逐漸退守,到今天,塞爾丘克更像是一座山城了。
塞爾丘克是一個極有人情味的小城,我猜城里的人們大概彼此都熟識,比如汽車站的接待員一聽我們說預定的客棧叫“亞馬遜”,立馬就幫我們打電話給老板,不久亞馬遜先生就開車來接我們了。塞爾丘克雖小,卻也是赫赫有名的古城。早在公元前800年古希臘全盛時期這里就已經建城,傳說圣母瑪利亞和使徒圣約翰曾經定居于此,圣約翰死后還埋葬在這里……這里的一切似乎都與久遠的歷史血脈相連,“每平方公里的歷史古跡,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多?!?/p>
走出客棧,信步踱過一兩條小路,就看到了伊莎貝清真寺。這座清真寺建于公元14世紀,在塞爾丘克算是很新的建筑了,所以到今天還在使用中。清真寺旁邊,圣約翰教堂靜臥在更高處的山坡上。該教堂建于6世紀,據傳是查士丁尼皇帝為寫出《福音書》的使徒圣約翰所建,今天已經完全是廢墟了。站在遺址上,抬頭可望見差不多同一時期修筑的宏偉的古城堡,遺憾的是,因為城墻垮塌,古城堡這幾年不再對外開放了。
歷史斷章以弗所
有些地方是你聽著名字就想去的,比如《圣經》里的以弗所。它仿佛一個古老的傳說,但又是真實的存在,就像中國神話故事里的蓬萊。來到塞爾丘克,不能不去以弗所,觸摸一下那段遙遠得好像神話一般的歷史。
以弗所古城遺跡位于塞爾丘克城外三四公里處,亞馬遜先生答應早上8點免費送我們過去。不過到了點卻不見人影,詢問他的侄子,原來他先送另一隊性急的客人過去了??次覀冿@得有點焦急,那個侄子給我們叫了一輛出租車,費用由客棧支付。小城的人們還是很重誠信的。
我們到達景區時,才發現來得根本不算早——以弗所是這一路過來我們碰到游客最多的地方,書上對此調侃道:“從某方面來說,這些人讓你能夠更好地想象出這個古代大都市以往的繁華盛況。”不過以弗所畢竟是一座城,如果不沿著主干道,而是走一些支路,也會有寂靜無人的角落。整個古城目前只發掘了不到百分之十,主要集中在海港大街和神圣之路附近,這兩條主街以大理石鋪就,下方還有精密的排水系統。
早在公元前600年,以弗所已經是一座繁華都市。1000多年來,雅典人、呂底亞人、波斯人、羅馬人,來了又走了,走馬燈一般你方唱罷我登場。以弗所輝煌過,是古羅馬帝國五個最大的城市之一,隨著海港淤泥堆積,大海漸漸退到今天的帕姆查克地區,變成內陸城市的以弗所漸漸衰落,后來又經歷多次地震,終于消失在了時間的洪流里。
從南門進去,第一個醒目的遺址是東體育館,體育館旁還有訓練館、浴室、禮堂等建筑。一路行去,古典愛奧尼亞風格的建筑殘跡向我們展現了精美的細節,特別是那些優雅的廊柱、細致的雕刻,還有華美的拱門,最精美的拱門當屬哈德良神廟大門。哈德良是古羅馬帝國的著名皇帝,他迷戀希臘藝術,熱愛建筑設計,又喜好旅游。為了迎接他的駕臨,行宮、神廟之類的建筑當時遍布帝國各個行省,今天的土耳其就不止一座哈德良神廟,例如安塔利亞老城就有著名的哈德良門。
環形大劇場的規模跟棉花堡頂上的希拉波利斯劇場差不多,可容納25000名觀眾,據說每年6、7月間這里還會舉辦國際伊茲密爾音樂節。想象一下,在群山間一座有著近2000年歷史的古老露天劇場里,上演一幕幕現代音樂劇,哇,好浪漫?。】上В覀兪清e過這個音樂季了。
以弗所留給我們深刻印象的,不止是這些建筑藝術的瑰寶,還有隨處可見的流浪貓。這些可愛的貓咪一個個毛色干凈、體態豐腴,無一絲落魄相。不知道是被千年古跡熏陶出了一身的藝術氣質,還是天天面對世界各地的游客鍛煉出了無比淡定的性格,它們一點也不怕人,個個都是大腕風度,任爾長槍短炮,我自懶散閑適,偶而賣個萌,那就是爾等的榮幸!
逛得累了,我們在以弗所最著名的景點——塞爾瑟斯圖書館里坐下歇腳。圖書館建于公元114年,據說當時就有藏書10000多冊,圖書館門口那面精美墻壁上刻了四尊雕像,分別代表仁慈、思想、學識和智慧。小妹掏出書本,給我們念起了以弗所的歷史。一邊聽她念,一邊仰望這些高大的雕塑,我忽然感覺挺神奇的:如今的土耳其算是一個穆斯林國家,但國內的古羅馬遺跡比羅馬還多,古希臘遺跡比雅典還多,眼前的以弗所更是世界上已知保存得第二完好的古羅馬城市(第一就是火山灰掩埋下的龐貝古城),東西方文明都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開過花呢。
這樣遙想著,不由感慨起那個曾經把地中海變成內海的偉大帝國多么了不起,為人類留下了多少輝煌,到今天還有殘光余韻澤被后人,然后感嘆,看起來再是根深蒂固的東西,也經不住漫長的時移世易,所謂“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