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州學院商學院 韋麗華 黃嶸
當前,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深受影響,形成了一股巨大的信息化浪潮。據調查,近二十年的信息化建設中,很多學校在教學手段、教學設備、教務管理等方面均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相對于企業而言,教育行業對成本效益問題似乎并不關注或關注程度較低,以致高校教育信息化“高投入、低產出”的現象日益凸顯,不利于信息化整體效益的發揮及可持續發展。故而,如何有效控制教育信息化的成本、提高投資效益,是當前高校管理者辦大教育必須正視的問題。
高校教育信息化指在先進教育思想指導下,高校積極開發并充分運用信息資源與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培育適應信息社會需求的人才,以推動教育現代化的進程[1]。一般認為,它包括四大內容:一是信息技術革命,使教育事業更多地應用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實現教育教學改革;二是教育信息化是順應現代社會信息化的發展趨勢而產生的;三是教育信息化即一種資金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的長期系統工程,以教育整體效益最大化為終極目標;四是教育信息化要求人們更新教育理念,全面認識并推進信息化建設,以促進教育現代化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廣西各大高校緊跟全國教育技術發展的步伐,整合教學資源,開展學術交流,加強師資培訓,不斷改進和完善教育技術手段,加速向信息化邁進。據調查,廣西高校均已建立校園網絡,且覆蓋了學校的各個區域,如實驗室、圖書館、辦公區、教學區及師生宿舍區等,實現了“千兆到樓棟,百兆到桌面”的目標;同時,有些高校在管理實務上也實現了信息化,如圖書管理、教務管理、后勤管理、財務管理等模塊不僅實現了職能管理的辦公自動化,而且實現了不同職能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與協調,形成了一體化管理模式。此外,隨著廣西“全區高校教育教學軟件大賽”、“三品三重工程”等項目的啟動,目前很多高校構建了網絡教學平臺、數字圖書館、教學資源庫、精品課程、V0D系統、教學評價平臺等項目,如廣西醫科大學的醫學教學資源平臺,廣西大學的精品課程網站等。綜上所述,廣西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較以往成效顯著,發展勢頭較快,在教學設備、教學管理、教學手段等方面均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同時,從項目投資的數據看,各高校對教育信息化的建設發展都投入了巨大的資金,且逐年不斷遞增;但是與此對照的是,教育信息化大量的人、財、物投入卻沒有獲得期望的效益,甚至出現了“爭經費”工程、“一切向一流大學看齊”和“重申報、重建設、輕維護、輕使用”的尷尬局面。
教育信息化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資金、技術、設備、人員等一系列軟硬件的支持與投入,即形成了教育信息化的成本。根據建設進程,可將其劃分為初始投資成本和運行維護成本。
初始投資成本,即期初建設發生的各項支出,一般包括平臺建設成本、數據轉換成本及師資培訓成本。
3.1.1 平臺建設成本
平臺建設涉及許多投入項目,種類繁多、數據量大且分散。為了便于數據采集、統計與分析,本文對各項投入進行一定的分類、合并和刪減,如下表所示:

表1 平臺建設的成本因素及其特征
基礎設施建設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物質基礎。據投入狀況可知,廣西各大高校在該進程投入程度最大,且周期較長;同時,由于管理體制及投資渠道的不同,多數高校或多或少出現了下列問題。
3.1.2 投資不均衡,資源浪費
據調查,多數高校將大量資金用于硬件基礎設施建設,而在軟件、應用方面投資較少,甚至一些高校盲目追趕潮流,不從實際出發,超前投資。此外,在建設過程中,處在各自為政、互不干涉、獨立建設的狀態,缺乏必要信息的溝通,投資方案不規范,造成了重復性建設,資源嚴重浪費。
3.1.3 缺乏統籌規劃,效果不佳
首先,在教學設施方面,采購方和使用方沒有很好地溝通,故而導致資源使用效率低下,同時財務監管不力或管理手段落后,浪費現象較為嚴重;其次,在教學管理方面,部分高校在購買或開發信息化軟件時,缺乏統一規劃,缺乏預算管理,造成軟件分散不兼容,影響信息化管理效果。
3.1.4 數據轉換成本
教育信息化旨在實現教學資源、信息資源和智力資源的共享與傳播,提倡自主性學習,所以信息化平臺能夠正常運轉并達到預期效益。首先要求原有各個系統的數據轉入到新系統中,同時進行測試,查缺補漏,保證數據的準確性。此過程不僅需要技術人員做出大量的工作,而且需要不同職能部門相互配合與溝通,共同完成。據數據顯示,該成本在初始投資成本中所占比例相當,且呈現出遞進性、無形性、周期長的特點。
3.1.5 師資培訓成本
教師是教育信息化的主體,因此,必須加強對教師進行系統教育與培訓,不僅要講授軟件的操作和系統的維護知識,還要灌輸新的教育理念;反之,教育信息化將成為“花瓶”工程,有形而缺乏內在驅動力。故而該教育與培訓經費便構成了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運行維護成本主要指信息系統的維護與更新成本。系統維護是保證系統正常運行所采取的一系列例行工作,包括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2]。系統一旦投入使用,期間不可避免應發生或實際價值犧牲,即形成了維護成本。其次,當今科學技術發展迅速,不斷改變著工作程序或操作要領,必然導致硬件、軟件不斷更迭而產生了更新成本。此外,必然要求教師不斷更新知識以適應新環境而進行持續的教育與培訓,所以還應包括教師后續教育和培訓的成本。
總之,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成本特征表現為初始投資成本巨大,尤其是平臺建設成本。而隨著系統的試行與逐步完善,呈現出逐漸減少的趨勢,但不穩定;待系統進入正軌后,成本體系才開始趨于穩定。如下圖所示:

圖1 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本時間特性
據現狀分析可知,廣西高校緊跟全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步伐,發展勢頭較快,如學生上機時數、多媒體教室利用率、網絡教學資源、教務辦公一體化等各方面均逐年發生了巨大變化,且不斷得以完善和升級。同時,據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信息化建設,有些學校每年甚至花費幾百至幾千萬的資金,但實際成效與預期目標之間卻存在很大差距,以致目前教育信息化“高投入、低產出”的問題日益凸顯,已成為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焦點矛盾。當然,高校作為非物質生產部門,教育投入是一項長期工程,收益周期較長且存在滯后延時性,故而教育信息化成本與效益之間沒有直接的對等關系。但是,人們也可以看到這并非能完全解釋教育信息化“高投入、低產出”的現象。筆者對廣西及周邊省市進行調查與深入分析,發現影響高校信息化投資效益的主要因素可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有些高校領導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沒有充分的認識,重視程度不夠,缺乏統籌建設規劃及配套的政策措施,信息化建設流于形式。其次,多數教師只注重追求教學手段的便捷與高效,而熱衷于多媒體設備的使用,進而只注重多媒體技術的訓練,而對現代教育理念、綜合運用創新能力的培養則較為忽視。
教育信息化建設經費主要來源于國家、省市的財政經費。但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NP的比例過低,且高等教育財政經費的比重僅占20%左右[3],可見融資渠道非常薄弱,存在資源短缺的瓶頸。此外,由于財務監管不力或管理手段落后,資源利用率低,浪費現象十分嚴重。此外,投資不均衡、缺乏統籌規劃,具體表現為“重硬輕軟”,同時高校教師承擔著過重的科研和教學任務,很多教師安于現狀,以基本能利用教學設備為目標,不愿意花精力去參加更高層次的培訓,故而無暇真正參與到信息化的建設中,造成了目前“重申報、重建設、輕維護、輕使用”的尷尬局面。
在全國興起教育信息化的熱潮中,很多學校并沒有真正領會要義——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4],而是僅僅把它當作一項“任務工程”或“爭經費工程”。此外,有些學校盲目跟風,盲目投資,甚至出現了“一切向一流大學看齊”的現象,以致信息化出現功能性障礙,資源使用效益無法發揮。
據調查發現,各大高校之間,高校的不同院系之間,缺乏必要的信息溝通與共享,在建設過程中處于各自為政、互不干涉、獨立建設的狀態之中,故而造成重復性建設,資源浪費嚴重。
教育部已經制定了相關管理及制度,各大高校雖也日趨重視信息化政策的建設,但在日常執行過程中并沒真正得以發揮。
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教育與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實現信息化是整個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教育信息化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我國現有的教育條件下,走向信息化教育的過程尤其需要理性的導向和規范。本文基于成本效益角度,調查分析廣西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情況,進而剖析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投資結構及其“高投入、低產出”現象的影響因素,以期能夠理性規劃、引導、控制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具體環節,使其健康可持續發展。
[1] 李克東.新編現代教育技術基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段寶霞.基礎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探討[J].教育與經濟,2009(2).
[3] 郭莉,祝智庭.教育信息化的成本效益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06(4).
[4] 李敬.教育信息化成本核算的會計假設探討[J].科技經濟市場,2011(2).
[5] http://baide.baidu.com/view/10305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