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商業高等專科學校 唐明貴 袁婷婷 龔雅莉
2006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職業教育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課程建設,在當前高職教育規模化發展的背景下,通過課程改革來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實現高職教育持續發展,已成業界共識。
從現有文獻來看,其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計算機、機械設計、運輸、物流、數控編程等技術性較強的某門課程的項目化教學改革與實踐方面,從專業的角度研究課程開發的文獻較少,并且,高職教育課程開發領域,大多數課程開發的案例或理論研究并沒有一個科學的邏輯體系,而是根據學校或者教師自身的教學經驗總結材料。鑒于此,本文將以會展策劃與管理專業為例,以課程教學理論為指導,根據會展行業領域和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參照國家會展職業資格標準來設計實訓課程的各個環節。這對于新興的會展策劃與管理專業推進課程建設、深化課程改革、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課程開發以滿足會展行業對專業人才需求為前提,兼顧學生個人職業發展需要,搭建校企共建課程的橋梁,以會展項目開發與運營為基礎,以工作任務為中心設置課程內容。學生在完成具體工作任務中掌握技能,形成綜合職業能力。課程開發思路如圖1所示,學校教師與會展企業經理共同開發會展項目,雙方按照會展項目開發與運營過程的崗位能力要求共同制訂課程標準,根據課程標準設計學習情境,構建課程內容體系。充分利用校內、校外實訓基地以及網絡教學資源,打破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傳統學科教學模式,采用教學情境化、學習自主化、實踐職場化的行動導向模式和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做”一體化。在教學過程中,堅持實踐性和開放性原則,建立以能力為本位的過程性考核系統,實現從單一的專業課程教學轉變為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
(1)職業性。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全面素質和職業能力,能夠從事生產、管理、服務等第一線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性人才。它與本科教育的最大不同之處就在突出的“職業性”。實訓課程內容必須依據職業崗位需求而定,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本位,有利于學生考取會展策劃師或會展職業經理人職業資格證書以及將來從事生產經營管理工作。課程內容要體現實用的特征,課程實施要體現工作過程中的崗位工作任務。
圖1 會展實訓課程的開發思路
(2)實踐性。會展實訓課程內容必須以多種方式關照專業實踐。過去的實訓課程,最突出的問題是脫離行業實際,只注重課堂講解和紙上練習,教學方式單一。通過設置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通過觀摩、案例分析、市場調研、會展項目開發和運營等方式,實現教、學、做一體化。打破原來的學科內容體系,用實踐邏輯取代學科邏輯。實訓課程知識、能力、素質結構與課程對應的會展企業崗位需求相一致,課程實例源于實踐又要高于實踐,課程考核與企業對應的工作能力考核相結合。
(3)開放性。實訓課程內容不能是封閉的知識體系,而是要隨當地會展業的發展變化及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不斷地調整,并力求結合當地會展市場需求設計學習情境。課程內容要及時反映現代新技術、新知識、新技能的應用,課程結構要適應生源文化基礎差異大的特點,既能滿足學生課程基本教學目標和需求,也有一定的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的空間。開放式教學還體現在實訓項目、實訓時間、實訓考核方式等方面給學生較大的選擇余地。
會展實訓課程開發是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職業能力分析,即面向會展企業工作崗位群,依據會展策劃師國家職業標準及會展職業經理人行業協會標準,確定會展從業人員職業能力結構框架。基于會展典型工作任務的工作內容、技能要求以及會展企業項目開發與運營過程的邏輯秩序,結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心理認知順序和職業成長規律,將其典型工作任務分成三個難度等級,形成三大學習領域,即會展服務、會展營銷和會展策劃與管理,有針對性設計了26個具體的學習情境。3個學習領域設置180學時,按照由簡單到復雜的教學邏輯,分別安排在第二學期、第三學期和第四學期開展實訓教學,并以校企合辦的“校園屬相文化博覽會”和貴陽大型國際博覽會為載體,采取“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行動導向、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踐行“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六步思維、技能訓練流程,實現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從而建立起以行動為導向的會展實訓課程內容結構體系(見圖2)。
會展服務學習領域主要是通過完成9個學習情境訓練,使學生初步具備從事會展服務的基本業務能力。參展商和專業觀眾作為展會運行的兩大支柱是會展企業的主要服務對象,能否有效地吸引參展商和專業觀眾,服務質量成為關鍵的影響因素。該學習領域以會展服務工作過程為主線,以會展溝通、會展禮儀訓練和會展團隊建設3個學習情境為基礎,虛擬成立會展服務公司,抓住貴陽大型國際展會現場服務需求,虛實結合,有序展開會展服務文案制作、會展團隊成員的協調管理、會展客戶的邀請、會展業務的談判、會展客戶的迎接和送別、參展商和專業觀眾的現場服務學習情境訓練,每個情境學生都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相應的“工作任務”,并提交階段性報告或現場展示成果,接受檢查和評估。
會展營銷學習領域設置8個學習情境,在會展服務能力形成的基礎上,通過虛實情境實訓提升學生的會展營銷素質。從最簡單營銷學習情境入手,面對虛擬客戶想方設法成功推銷自己,評估合格后,就可進入市場去幫助實體公司現場銷售或分散推銷各種產品,實物銷售成功便可進入會展宣傳資料的設計和制作環節,主要工作任務有會展LOGO、會展海報、招展招商函、新聞稿、會展邀請函等宣傳資料制作與頁面設計。然后進入傳統的會展營銷場景,包括公關促銷、廣告促銷和新聞發布環節,要求學生掌握其實施流程和技巧。最后學習會展企業常用營銷手段,即電話營銷和網絡,前者在學習情境中要求學生掌握會展產品知識、溝通技巧和耐心傾聽、打電話前的準備(聲音語言、調整心態、提升信心、通話禮儀等),通過電話交流,達到成功營銷產品的目的;后者要求學生掌握會展產品知識,通過電子郵件、網絡信息發布、創建搜索引擎、網絡互動、微博、微信等平臺將展會信息告知參展商和專業觀眾。最終,會展市場營銷是以目標市場為出發點,采取多樣的市場營銷手段激發和引導需求,吸引更多的參展商和專業觀眾,達到推廣會展產品,塑造企業品牌形象的目的。
會展策劃與管理學習領域主要是促進學生對會展項目開發與運營的整體掌握,通過開發和運作校園屬相文化博覽會,創設真實的職業情境,整合“會展服務”和“會展營銷”兩個學習領域,學生在職業實踐中提升職業能力。首先根據宏觀會展政策和市場文化環境策劃屬相文化博覽會;然后對該項目進行微觀市場調研,并撰寫舉辦校園展會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和立項策劃書;最后全面展開工作,采取全班參與,競聘上崗,民主選舉產生項目經理的方式,由項目經理組建項目團隊,并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團隊成員完成展會宣傳、專業觀眾邀請、展會招商、展會招展、展臺設計、布展、展會現場服務與管理、撤展等學習情境的方案策劃與組織實施。在項目運作的過程中,每個學生在不同的時間承擔不同的工作任務,也可能在同一時間承擔多項工作任務,每一個崗位上的同學都必須按要求履行自己的工作崗位職責。
貴州商業高等專科學校與貴陽會展中心、貴州會議中心、貴州科博會展公司等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以大型國際會展和校園展會為學生實操平臺開展課程全真學習情境教學。3個學習領域26個學習情境是由會展企業提出的實際問題,由任課教師系統運用歸納、演繹及計劃編制的方法來設計教學情境,然后學生根據學習情境通過模仿或有意識地利用各種資源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并能夠結合市場需求實施方案。實訓課程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組織教學,綜合運用講授、提問、示范、演示、模擬、情境、角色扮演、頭腦風暴、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堅持理論與實踐教學交替進行,五官(耳、眼、口、腦、手)協動的原則,教學過程貫徹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行動為導向、任務為驅動力、能力為根本的教學思想,校企聯動,教學情境虛實結合,構建以實訓理論為指導、以行動產品為載體、以完成實訓工作任務為目的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習個體與教學介質互動的教學模式。
圖2 會展實訓課程內容結構體系
實訓課程教學按照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價等6個步驟組織實施。對每個學習情境按照“六步法”設計教師行動、學生行動和教學資源,其中“校園屬相文化博覽會現場管理”學習情境六步法流程如表1所示。
表1 “屬相文化博覽會現場管理”理實一體化教學實踐
本實訓課程通過三屆會展專業學生組織實施,教學效果較好,不僅受到學生歡迎,也得到了會展企業好評,并且引起多家媒體關注。畢業生追蹤調查結果顯示,一致認為,經過26個學習情境的歷練,為他們快速適應社會和工作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實訓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法的應用與實踐,實現了會展專業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潛能,增強了學生的五官協動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促進了校企深度合作,創建了全新的專業實訓平臺,從而為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奠定了基礎。實訓課程教學效果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專業能力。具有熟練地制作會展邀請、會展談判、會展接送、會展現場服務等實施方案并組建會展團隊組織實施的基礎專業能力;能夠運用前修課程所學專業知識,進行會展市場調研方案設計和撰寫市場調研報告;初步具備策劃會展營銷方案并通過公共關系、新聞發布會、廣告、電話、網絡等手段有效宣傳會展產品、塑造會展企業品牌形象的能力;初步具備中小型展會前期項目開發、展會宣傳、展會招商、展會招展、展會現場管理、展會追蹤調查等項目方案策劃與組織實施的能力;具備開發與運營中小型會議、體育賽事、演出活動等項目的專業能力。
二是方法能力。具有較好的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接受新觀念、新創意的能力;具有較好的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具有較好的觀察現象、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合理制訂項目時間計劃、項目溝通計劃、項目成本計劃、項目質量計劃的能力。
三是社會能力。具有良好的行為規范和高尚的職業道德;具有較強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踏實肯干、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具有良好的職業溝通素養和協調共事、合理處置展會現場突發事件的能力。
[1] 鄭鑫,張詩晗.職業教育課程開發研究的現狀分析與建議[J].教育與職業,2012(30).
[2] 朱香衛,鄒羚,張建,等.《ASP.NET程序設計》精品課程開發與建設[J].職業技術教育,2010(14).
[3] 張曉燕.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物流綜合實訓”課程的開發研究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0(8).
[4] 仲叢友,張旭軍,吳緯地.高職院校生產運作管理實訓課程開發研究[J].職教論壇,2013(9).
[5] 周杰,何會文.會展專業觀眾的服務認知結構研究:兼論參展動因對服務認知的影響[J].旅游學刊,2011(10).
[6] 李雄杰.職業教育理實一體化課程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