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本春
(馬鞍山市委黨校科研處,安徽馬鞍山 243000)
試論基層公共文化人才隊伍的有益補充
——以A省M市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為個案
胡本春
(馬鞍山市委黨校科研處,安徽馬鞍山 243000)
基層公共文化生活的繁榮與發展與基層文化戰線上的人才隊伍建設密不可分。文化志愿者隊伍是基層公共文化人才隊伍的重要補充。本文以A省M市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為個案,分析該市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面臨的困境、采取的措施,為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尋找一條可行之路。進而為基層公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發展壯大提供有益探索。
基層;文化;人才;志愿者
基層公共文化生活的繁榮與發展與基層文化戰線上的人才隊伍建設密不可分,只有必要的基層公共文化人才儲備,基層的公共文化生活才會不斷彰顯活力。目前國內活躍在基層的公共文化人才主要以各級宣傳文化戰線的專職工作人員為主體,以及部分社會文化力量構成的文化志愿者隊伍。眾所周知,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專職公共文化人才所提供的服務十分有限,難以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公共文化需求。而社會文化力量,特別是大量的基層文化志愿者的力量是龐大的,如果把這部分的力量有機整合、培訓以及合理使用,形成專兼合一的基層公共文化人才隊伍來服務于基層文化事業,那么對于基層公共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必將發揮重大作用。中國共產黨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該《決定》明確指出:“基層文化人才隊伍是文化改革發展的基礎力量。大力發展公共文化人才隊伍,壯大文化志愿者隊伍,鼓勵專業文化工作者和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基層文化建設和群眾文化活動,形成專兼結合的基層文化工作隊伍”。在黨的報告里首次提出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把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提上重要議程,明確指出發展壯大文化志愿者隊伍,是繁榮基層公共文化隊伍的重要舉措之一。眾所周知,體制內部的各級文化部門的人力、財力、物力相當有限,特別是人力資源,單單依靠政府對文化事業的人力的投入難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而社會上卻擁有大量的具有文化特長的人群,只有把這部分人群吸入到公共文化隊伍里,對其進行培訓、分工以及有效引導,同時對整個文化志愿者隊伍建章立制,使其制度化、常態化、規模化,從而,為文化志愿者隊伍的發展壯大創造良好的內外環境,文化志愿者隊伍才能得以有序合理的發展,整體公共文化戰線的隊伍也能不斷壯大,才能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源源不斷的生機與活力。本文所談的所謂文化志愿者是指那些不以物質報酬為目的,利用自己的時間、技能和資源,無償為群眾提供公益性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人。
隨著近年來文化建設的快速推進,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不斷增強,原有的文化志愿服務隊伍和服務模式與文化發展的新形勢以及人民群眾的新期待不相適應的矛盾日益凸顯。
(1)總量不足,結構不佳。M市文化志愿者隊伍共計約3000人(全市總人口230萬,比例為1: 766),總量嚴重不足,且結構不佳。從年齡結構看,文化志愿者隊伍中,年齡普遍老化,50-70歲占總量50%以上;從知識結構看,文化志愿者職稱、學歷偏低,知識結構性矛盾突出。全市文化志愿者中,擁有高級職稱39人,僅占0.01%,中級職稱104人,僅占0.03%。鄉鎮等基層情況更為嚴重,中專學歷以下占83%、初級職稱以下占82%。尤其是具備專業文化技能的高層次文化志愿者占比偏小,隊伍整體素養有待提高。由于志愿者年齡和知識結構老化的原因,所能提供的志愿服務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群眾的需求。從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成績比較突出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來看,文化志愿者隊伍多以具有文化專業特長的人員為主體,而這個年齡段的人員多集中在中青年,無論是精力還是接受新知識的意識都比較強烈。因此,如何發動和吸引更多的在職工作人員和青少年參與文化志愿服務,是今后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2)發展失衡,分配不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豐碩成果,但是也帶來一系列問題,以文化領域為例,其中較為突出的是城鄉文化資源分配失衡。各種文化資源要素多向城市集中,農村公共文化資源建設較為匱乏。文化人才、文化設施、文化方面的政策等對農村覆蓋較少,致使農村文化發展速度相對較慢,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農村的文化志愿者隊伍更是步履艱難,城鄉文化志愿者隊伍發展不均衡問題較突出。以M市為例,文化志愿者隊伍城鄉發展失衡比較明顯。從人數看,城市文化志愿者隊伍所占比較大,基層文化志愿者占比較小;從學歷看,城市大專以上學歷占比較大,基層高中以下學歷占比較大;從資金看,城市文化資金充足,鄉村文化經費匱乏;從配置看,城市隊伍配置較為完善,鄉村志愿者隊伍配置不齊。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的不均衡,進一步影響到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
(3)機構松散,保障乏力。對于文化志愿者這一自發而又無償奉獻的群體,為使其有序、合理、健康的發展,必須有專門的規章制度、機構、協會對其加以有效引導,否則這個群體的發展將會呈現松散、無序的狀態。文化志愿者隊伍更是如此。首先,制度保障乏力。M市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缺少發展規劃和管理辦法,該市尚未成立志愿者自己的組織——文化志愿者協會,由于沒有專門的規章制度的規范,其活動開展多是以自發組織為主,結構較為松散。市、縣區、文化場館及民間團體各自為戰,缺乏統一招募、培訓與管理團隊,人員也極不穩定,處于無序化管理狀態,嚴重制約了文化志愿者隊伍的持續健康發展。整個隊伍建設沒有制度的保障和指引,嚴重缺乏系統性。其次,物質保障較乏力。主要是活動經費不足,資金籌集方式也較為單一。資金來源主要靠政府財政支持和項目資金支持,其它如捐贈、贊助等渠道資金比較有限,政府財政對其投入遠遠不能滿足文化志愿者日常活動的需求。相對于國外而言,我們的志愿服務組織還不是一個獨立的民間組織,對政府依賴性過強,項目運作能力欠缺,資金籌措方式較為單一。最后是人力保障乏力。現有文化部門專職文化工作人員有限,同時他們在文化志愿服務活動中多忙于活動的組織協調,在文化志愿者隊伍的指導、管理和督查方面相對薄弱。街道社區的文化干部基本上都還兼任街道社區的其他相關工作,實際用于開展文化志愿服務工作的時間和精力受到較大影響,同時其自身也缺乏專業性,整個文化志愿者隊伍中專業人員普遍匱乏。
(4)培訓不夠,宣傳不足。首先是培訓不系統。M市文化志愿者隊伍培訓大多由各載體單位根據自身工作需要做些簡單的業務輔導,缺乏正規系統的文化志愿服務培訓,導致文化志愿服務能力和水平嚴重滯后于文化事業的日新月異和文化活動的蓬勃發展。其次是宣傳不深入。M市對文化志愿者服務工作做過一些社會宣傳報導,主要是圍繞重點活動項目進行的從屬性宣傳,對文化志愿者的先進事跡和文化志愿服務活動的意義進行專題報導較少,宣傳缺乏廣度和深度,形式上也比較單一,導致文化志愿服務活動社會知曉度不高、社會影響力不大,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文化志愿隊伍的發展。
3.1 擴大總量、優化存量,實現隊伍的規模化、有序化
鑒于現有志愿者總量偏小的現實,相關部門應盡快制定《關于加強縣區、鄉鎮街道基層文化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關于招募和規范文化志愿者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確加強文化志愿服務人才隊伍的建設目標。統一規范全市各縣區、各單位文化志愿者的招募、培訓與管理工作,有效整合各級各類文化志愿服務資源,提高文化志愿者注冊登記率,實現文化志愿服務隊伍的規模化。對于已經招募過來的文化志愿者,應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完善,以適應群眾的需要和文化志愿者隊伍自身發展的需求。第一,優化年齡結構。擴大中青年文化志愿者所占比重,把一批有活力,有能力,有知識,有特長的年輕人吸納到隊伍中,提高群眾參與熱情。第二,完善知識結構。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在各個知識層面的人才都應有一定的比例。對于一些緊缺人才,可以適當采取優惠措施,使其積極主動加入到隊伍中來。第三,優化存量,分類管理。對普通文化志愿服務等級管理。服務等級稱號按照服務時間及服務業績由低到高分為:一星級文化志愿者(占24%)、二星級文化志愿者(占33%)、三星級文化志愿者占(占31%)、四星級文化志愿者(占10%)、五星級文化志愿者(占2%),原則上逐級晉升。對于具有一定文化特長的專業文化志愿者又稱為社會文化輔導員實行類似專業技術管理。將社會文化輔導員分為初級社會文化輔導員(占總人數的27%)、中級社會文化輔導員(占總人數的54%)、高級社會文化輔導員(占總人數的19%)。第四,強化社會文化輔導員檔案管理。為文化輔導員建立包括基本狀況、服務情況、累計服務時間、服務業績等內容的個人檔案。
3.2 均衡發展、公平分配,實現隊伍的均衡化、合理化
針對目前文化志愿者總量偏小的現狀,應該適度擴大文化志愿者隊伍總量,重點向區、縣、鄉鎮、村、社區傾斜,把基層的文化力量納入到隊伍中來,重點向偏遠農村地區傾斜。把基層的文化人才作為重點培養對象,同時發揮其在基層的引領帶動作用,使更多的基層群眾熱愛文化、享受文化的樂趣。爭取在基層每個村、社區都能建立志愿者隊伍。重點擴大農村文化志愿者隊伍總量,優先把有文藝特長和對文化事業熱愛的人士吸納到文化志愿者隊伍中。按照文化志愿者類別以及群眾需求,有針對性地建設各支隊伍。力爭在各個層次上打造一支群眾喜愛、結構合理、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志愿者隊伍。逐步建立城鄉均衡的公共文化資源配套機制。重點向農村傾斜,把政府,社會所投入的文化力量適度延伸到農村的各個角落。
3.3 健全機構、完善制度,實現管理的網格化、規范化
按照“全域M”的理念,建立健全全市文化志愿者組織機構。第一,成立市文化志愿者協會。在文化志愿者協會下成立了文化志愿者服務總隊。各縣區、各載體單位相應成立了文化志愿者服務中隊。鄉鎮一級文化志愿者隊伍依托基層綜合文化站、村(社區)農家書屋及公共電子閱覽室,為載體。在鄉鎮層面則成立文化志愿者服務小隊。逐步建立覆蓋市縣鄉村的四級文化志愿者服務網絡體系。文化志愿者隊伍實行網格化分布和總分式管理(大型文化志愿服務活動由市文化志愿者協會統籌部署,小型文化志愿服務活動按載體、按專業分級負責)。逐步建立健全文化志愿者檔案信息化管理,為各級文化志愿者隊伍、各類文化志愿服務活動工作的統籌和銜接提供便利,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形成縱向指導、橫向聯系的文化志愿服務工作機制。第二,M市在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過程應逐步制定并完善《M市文化志愿者的招募、培訓與管理規劃》、《M市文化志愿者管理暫行辦法》、《M市文化志愿者協會章程》、《M市文化輔導員工作管理暫行辦法》和《M市文化輔導員技術等級標準》,印制了統一的《M市文化志愿者工作手冊》等制度。通過制度實現文化志愿者隊伍規范化、系統化管理。第三,扶持引導,建立積極的資金制度,實現了文化志愿者隊伍保障多元化。①建立基本保障體系。根據《M市文化志愿者管理暫行辦法》,在文化發展基金中安排一定的經費,為文化志愿者建立基本保障體系,為他們參與文化志愿活動提供必要的餐飲、保險、經費等基本補貼。②探索以獎代補機制。通過評選“最有創意文化志愿服務項目”、“最佳志愿者服務團隊”、“優秀文化志愿者”、“優秀文化輔導員”等形式,對優秀文化志愿服務項目、團隊和個人給予獎勵,支持文化志愿者團隊可持續運行。如2012年對“M城市合唱團”給予15萬元經費獎勵。③落實文化優享措施。各級文化場館、單位對文化志愿者實行優待政策,確保文化志愿者能夠優享文化設施和產品。如市圖書館對文化志愿者拓展閱覽權限,優先開放典藏書庫,市博物館對文化志愿者團體或個人舉辦展覽提供免費服務,市文化館為文化志愿者提供免費文化培訓,各級公共電子閱覽室對文化志愿者優先開放,市大劇院對文化志愿者定期免費發放演出票,各大中院校文體場館對文化志愿者免費優先開放等。④動員積極的社會力量資助文化事業。積極動員社會各界為文化志愿服務事業提供人力、財力和物力支持。加強與企業、媒體的合作,推動項目的社會化、市場化運作,通過活動冠名、產品支持、廣告平臺等途徑,爭取企業贊助,確保文化志愿服務活動長效開展。加強與慈善總會、各類公益基金和工商企業的聯系,鼓勵社會機構、企事業單位、熱心人士積極捐助文化志愿服務團隊和文化志愿服務項目。為文化志愿團體的發展提供一定的保障。
3.4 注重培訓、善于宣傳,實現管理的科學化、實效化
志愿服務是一項推動社會發展,催生現代文明的事業,志愿服務理念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符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標和要求。從貫徹落實市委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堅定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加強文化工作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培育和豐富志愿服務理念,注入時代內涵,將志愿服務理念融入到城市精神理念之中。
首先,提供免費培訓服務。將文化志愿者納入文化人才培訓體系,與文化系統工作人員一起參加培訓學習,重點培養文化志愿者管理人才隊伍、骨干人才隊伍、專業文化志愿者隊伍等。培訓載體主要有文化部門組織的江東人文講壇、各類文化藝術講座、繼續教育培訓班、文化館(站)長培訓班、文化骨干培訓班、團市委組織的志愿服務規范培訓、老年大學組織的免費文化文藝培訓、鄉鎮文化站組織的專業講座、民間公益文化教育機構如奧鵬教育免費培訓班等。其次,以多樣化手段和途徑進行宣傳、普及志愿者精神,可以編制宣傳資料,如《M市文化志愿者工作宣傳手冊》、《文化強市宣講手冊》等,通過志愿者在社區進行派發,讓居民全面了解文化志愿者服務以及開展的文化品牌活動,共同參與文化強市建設。再次,利用每年的“志愿者日”,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志愿服務宣傳活動,樹立和推介一批先進典型,為文化志愿者參與服務、參與活動“加油打氣”。最后,文化志愿者的現場演出就是文化志愿者服務和宣傳的最好名片,因此,要積極組織轄區內的大型展覽、賽事、博覽會和藝術節,把文化志愿者精神、理念與活動展覽的主題有機融合起來,做到服務、參與、宣傳、體驗的統一。最后,積極選擇樹立志愿者先進典型,以可見、可感、可學的事跡激勵志愿者,倡導志愿服務新風,廣泛調動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促使志愿者隊伍從以職業青年為主體向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不同年齡的群體延伸。制定志愿者行為檔案,為志愿者工作、就業創造良好條件。繼續通過電視,廣播、報紙、手機短信等新興宣傳手段,讓更多民眾能夠切實感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志愿精神。讓大家在內心深處認可這種精神,進而轉化到實際工作與生活中,給志愿者隊伍建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對文化志愿者加強管理,規范志愿行為。不斷的借鑒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有特色地方的先進經驗,多學習、吸收,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時時學習,處處學習,把學習貫穿到隊伍理念之中。
文化志愿者隊伍的發展壯大是公共文化人才的有力補充。培育文化志愿者隊伍也是公共文化人才隊伍發展壯大的創新舉措之一,二者的有機統一為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儲備。
[1]夏國峰,吳理財.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述評[J].理論與改革,2011(1):58.
[2]中國共產黨十七屆六中全會全體會員.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1-10-26(1).
[3]閆平.培育和壯大文化志愿者隊伍需要政府有效保障[N].中國文化報,2012-01-10(3).
[4]韓永進著.新的文化發展觀[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35.
[5]張桂琳.論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基本原則[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9(5):25
[6]馬鞍山統計年鑒[M].馬鞍山:安徽統計出版社,2011.
[7]李曉林.推動基層文化志愿服務活動廣泛開展[N].中國文化報,2012-10-10(1).
[8]丹增.文化產業發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1.
[9]李友仁.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路徑[J].民族藝術研究,2013(3):46.
責任編輯:沈宏梅
On the Useful Com plement of Grass-roots Public Cultural Talents Team—Taking Cultural Volunteers Team Construction in MCity of A Province as a Case Study
HU Ben-chun
(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Party School of Maanshan Municipal Committee,Maanshan 243000,China)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ofgrass-roots public cultural life are inseparable from talents team construction in grass-roots cultural fronts.Cultural volunteers team is an important complementof grass-roots public cultural talents team.This paper,taking cultural volunteers team construction in MCity of A Province as a case,analyzes the dilemma this city faces and the measures taken to look for a feasible wa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volunteers team,in addition,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grass-roots public cultural talents team.
grass-roots;culture;talent;volunteer
C935
A
1009-3907(2014)03-0404-04
2013-10-10
胡本春(1982-),男,安徽金寨人,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公共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