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青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長春 130012)
和諧社會構建中意識形態建設的路徑選擇
馮曉青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長春 130012)
和諧社會的構建對我國意識形態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構建和諧社會與意識形態建設存在內在聯系,和諧社會構建中意識形態建設面臨著挑戰,探索意識形態建設的途徑尤為重要。
和諧社會;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
意識形態是執政黨進行社會整合和社會控制的一種重要手段和方式,也是通過這種方式來實現其自身階級意志和履行公共職能。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一直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也是中國共產黨取得政治合法性,并不斷取得重大成就的關鍵所在。鑒于此,和諧社會的構建也離不開意識形態的建設及其功能的發揮,二者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內在的關聯性。
1.1 意識形態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加強意識形態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所在,而和諧社會的構建也需要重新梳理、厘清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理念,以便于更好地進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建設。黨的十六大把“社會更加和諧”這一戰略思想提升為“構建和諧社會”,并不斷賦予其新的內涵,同時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也新增了不少新的理念。此外,構建和諧社會已成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目標之一,這使得意識形態建設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變得愈加重要,同時,和諧社會理念的提出,使得我國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由“三位一體”演變為“四位一體”,這也對我國現階段的意識形態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
1.2 意識形態建設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意識形態作為社會的思想上層建筑,是一定社會的階級、集團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對現存社會關系自覺反映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價值傾向性以及實踐目的性等特點”[1]。意識形態通過其解釋功能、信仰功能、目標功能的協調運作,利于提升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價值認同感,增強社會整合力,提高社會公信力,鮮明地體現著意識形態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所起的作用和價值。
1.1.1 提升價值認同感
共同的價值認同和理想追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意識形態可以通過其廣泛的宣傳渠道,使全體社會成員形成共同的社會理想和信念,使社會成員在潛移默化中認同執政黨的執政理念和治國理念,并使社會成員形成共同的價值理念。借助意識形態對社會成員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進行引導,使社會成員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避免社會思想的混亂,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因此,借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不斷豐富和完善社會主義和諧價值體系,使不同的社會群體在社會價值理念多元化的背景下達到一種和諧狀態,以增強社會成員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價值認同感。
1.1.2 增強社會整合力
和諧社會的關鍵在于使不同的社會階層和不同的利益集團處于一種平衡狀態,而意識形態即可以通過多種渠道,把不同的利益群體整合為一個利益共同體,凝聚不同社會階層的力量,使社會關系達到和諧。“任何社會的整合最有效也最為根本的方式和途徑就是使某種意識形態社會化”[2],換言之,即借助意識形態的整合功能,使各種不同的社會群體形成一股合力,讓社會成員內生性地認同黨的方針、政策和執政理念,從而有效增強社會凝聚力。
1.1.3 增強社會公信力
構建和諧社會的首要要素是社會對執政黨的執政能力的信任,因為只有使社會成員內在地認同其執政理念,才可以得到民眾長久的支持和擁護。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源自于公共權力的控制、政績的獲得、政治宣傳,而意識形態可以通過系統、科學的方法來闡述執政黨的執政政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為社會成員提供一個共同的價值觀念和信仰,讓社會成員明了執政黨所提出的政治目標的現實性和實然性,以使其所施行的路線、方針、政策得以有效實施。因此,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擁有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而政治秩序的穩定源自于公民政治信念的一致性。而要到達此政治實效,又離不開意識形態的統領。
我國現已進入改革的攻堅期,政治經濟體制的縱深革新,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重新進行了分化、組合,并且,在此過程之中,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巨大變遷既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又對我國和諧社會構建中的意識形態建設帶來了諸多的挑戰。
2.1 “西化”的挑戰
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各種思想學說和思潮層出不窮,比如民主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等。形式各異的政治思潮對各個國家的意識形態建設帶來了不少挑戰和壓力。一方面,我們可以汲取各種政治思潮的合理的、先進的成分,另一方面,我們應理性地對待部分思潮的滲透和侵蝕,尤其是西方思潮對我們的“西化”。西方一直力圖瓦解馬克思學說,比如采用淡化政治,輸出其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等一些欺騙性、隱蔽性很強的手段,其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也由政治化滲透、武力威脅轉變為文化侵蝕、經濟滲透,致使其他國家民眾在潛移默化中失去警惕,在此方面,前蘇聯的教訓最為典型。因此,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過程之中,西方反華勢力所夾帶、宣傳的腐化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的攻擊和歪曲,使得我國的意識形態建設和和諧社會的構建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2.2 網絡霸權的挑戰
目前,信息化所帶來的互聯網等新興媒體使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日益加深,并呈現出跨國界發展趨勢。西方將具有全球性、自由性、開放性等特點的互聯網作為其“和平演變”的新載體,西方國家通過互聯網將其意識形態糅合在網絡技術之中,以跨國界的方式將一些政治色彩和意識形態色彩濃厚的信息滲透到其他國家,其中也不乏一些腐朽、頹廢的信息,如此便混淆了我國社會民眾的價值信仰,對我國的固有的傳統理念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加劇了輿論導向控制的難度,如此也降低了意識形態諸多功能,同時,激烈的意識心態斗爭使得意識形態的建設、管理、引導變得愈加困難,對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提出了挑戰,增大了構建和諧社會的阻力。
2.3 轉型期的挑戰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政治經濟的變革導致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集團的重新調整和組合,社會成員的價值取向、思想觀念、生活方式也趨于多樣化,如此便降低了社會成員對傳統政治權威的認同感,這對意識形態的認同性、導向性、適應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現代化既帶來了新的價值理念,又不可避免地夾帶著部分舊的價值理念,比如先進的和落后的對峙,中西文化的融合和碰撞。在新的社會生產方式正式形成之前,具有革新性的新的價值理念往往會打破以傳統政治制度為基礎的舊的價值理念。
同時,在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的雙重性質也對意識形態提出了挑戰。和諧社會的構建與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相輔相成,一方面,市場經濟利于確立人的平等、自由、競爭等現代意識,另一方面,市場經濟行為的自發性、分散性容易導致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與主流意識形態相悖的消極現象,同時,社會轉型所帶來的的利益多元化也使個體從“單位人”轉向“社會人”,“社會人”多元化的角色導致產生一些實用主義、虛無主義等弱化意識形態功能的思想,從而降低了意識形態功能的統率力和權威力,增大了構建和諧社會的難度。
有效的意識形態建設具有整合、宣傳、組織的功效,能夠增強意識形態的凝聚力。順利推進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要求進一步探索我國意識形態建設的路徑。
3.1 增強意識形態的主導性
現今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改革開放的縱深發展,社會生活、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的巨大變換,國內外環境的復雜多變,使得我國的傳統意識形態正由封閉性、單一性向開放性、多元性轉變。因此,面對社會思想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樣化等新的社會背景,若要做到多元價值觀的“和而不同”,維持和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我們應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我黨的根本指導思想,堅持用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來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指導思想,使占主導地位的一元化的主流意識形態與多元化的社會意識之間保持一種合理的張力,以理性地平衡多元價值觀之間的沖突和對立,以便于把社會各方力量匯成一股合力,從而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3.2 增強意識形態的科學性
在意識形態建設過程之中要重點關注其科學性,而增強其科學性的關鍵在于實事求是地去理解和闡述馬克思主義。說明了馬克思主義的本質所在,“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提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3],是活生生的實踐批判,而不是教條。實踐是全部社會生活的本質所在,“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4]科學社會主義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而實事求是又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據此,我們應將歷史經驗的總結和社會實際相結合,理性地梳理、厘清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需要繼承的以及需要更新、創新的,以增強其科學性,使其不斷與時俱進。我黨意識形態建設實踐證明,指導實踐的科學理論應準確地反映實踐要求和時代特征,并依據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適時地進行理論創新。因此,不斷地保持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這是保持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先進性的源泉所在,也是構建和諧社會,進行意識形態建設的根本保證。
3.3 增強意識形態的包容性
新時期市場經濟不斷深入,社會的多元化、思想的多樣化、利益群體的分化,新興階層的不斷涌現,導致不同的利益集團對社會利益的訴求出現矛盾,使和諧社會的構建出現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因此,在堅持我國主流價值意識形態的前提之下,整合不同利益集團的不同訴求,我們既要保持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連續性、繼承性,又要不斷調適意識形態,以增強其包容性。唯有如此,才能不斷擴大黨的階級基礎、群眾基礎、合法性基礎,才能增強主流價值觀的認同感和政治親和力,才能為構建和諧社會營造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而印度國大黨“沒有能設計出一套能夠凝聚不同社會集團的思想文化體系和主流意識形態”[5],這一深刻的教訓尤其值得我們注意。增強意識形態的包容性,并不等同于提倡意識形態多元化,而是為了更好地發揮意識形態的整合力、組織力、公信力,讓各種不同的社會階層和利益集團內在的認同我黨的執政理念和施政綱領,從而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奠定基調。
3.4 增強意識形態的實用性
現階段,我國的外交政策早已擺脫傳統意識形態的束縛,以實用性為主,根據國家利益及時地調整對外政策,而非以往單純地局限于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我們應從增強意識形態的實用性出發,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首先,意識形態建設的首要目標是強國富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意識形態隸屬于上層建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應成為意識形態建設的主導思想,因此,“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們始終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都必須服從和服務于這個中心,而不能離開這個中心,更不能干擾這個中心”[6]。其次,增強意識形態內容的的務實性。針對國內外環境的不斷變化,我黨應靈活地調適意識形態,將意識形態的理論性和社會問題的現實性相結合。因此,我黨政策的調整會與意識形態的連續性形成一定的沖突,如此便需要適時地調適意識形態的內容。最后,實事求是應成為意識形態建設的首要原則。我們應客觀地、系統地厘清歷史上的重大問題,而不是避重就輕,大搞形式主義,比如我們應認真地梳理和宣傳我們為何要堅持我國現有的政治經濟制度,而不是生搬硬套西方模式的原因何在,從而澄清出各種被混淆的社會思想。
[1]宋惠昌,等.政治哲學[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 160
[2]王邦佐.中國政黨制度的社會生態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1974:417.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60.
[5]童世駿.意識形態新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9.
[6]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3-24.
責任編輯:沈宏梅
Selection for Paths of Ideology Construction in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
FENG Xiao-qing
(School of Marxism,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The building of harmonious society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ideology construction in China.There are internal relations between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 and ideology construction.Ideology construction faces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It is imperative to explore paths for ideology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ideology;Marxism
D616
A
1009-3907(2014)03-0411-03
2013-09-20
馮曉青(1988-),女,山西汾陽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