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花
復習既是學科教育的重要環節,又是學生進一步完善意義構建的重要舉措。初中“歷史與社會”這門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復習應貫穿于每一單元和每個章節。那么,尋求復習策略就顯得意義重大。本文旨在從四方面探討初中“歷史與社會”的復習策略,最終提高復習實效。
一、創設復習情景
1.制定復習目標
在復習初中“歷史與社會”這門課程時,制定復習目標尤為重要。只有找到正確的方向,復習才能有的放矢。例如,“人口、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這一內容涉及世界和中國的PRED問題。在此,以復習中國的PRED問題為例,制定相應的復習目標。具體有三點:一是利用表格歸納中國人口、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現狀、原因、影響及對策;二是舉例說明人口、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問題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復雜關系;三是嘗試分析熱點時事新聞材料,不僅關注中國的PRED問題,更感悟這些問題的嚴峻性和解決它們的迫切性,最終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2.創設復習情景
在復習課上,學生接觸的是已學知識,由于缺乏新鮮感,所以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此時,如果教師能根據相關的復習內容,靈活地引入熱點時事新聞,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九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一單元的內容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二戰后的世界,二是新中國的歷史)進行復習。在復習第一部分中的“和平與發展”主題時,教師可引入最近發生的肯尼亞商場恐怖襲擊事件。
2013年9月21日上午,一群蒙面武裝分子進入肯尼亞首都內畢羅豪華的“西門”購物中心,并投擲手榴彈、開槍掃射和劫持人質。當晚,索馬里伊斯蘭激進組織青年黨(2012年宣布效忠基地組織)宣布為此次襲擊事件負責。61名平民在持續了四天的襲擊事件中喪生。其中包括:英國人,法國人、加拿大人、荷蘭人、澳大利亞人、秘魯人、印度人、加納人、南非人和中國人。另有200多人受傷。
請問:這則熱點時事新聞反映了當今世界存在的什么問題?索馬里青年黨為什么要襲擊肯尼亞的商場?其實,多數學生都能明確這則熱點時事新聞涉及恐怖主義影響世界和平的內容??傊绻處熌馨褵狳c時事新聞與復習課上的相關知識相結合,便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
二、構建知識網絡
1.小組合作,整理知識
復習要關注的三大因素(基礎知識、解題方法和素材載體)必須結合恰當的教學方法,融入相應的教學情景?;A知識的復習可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以便大家討論,多感官參與學習,最終提高復習實效。
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特別是學生整理知識時,需要運用與此相適宜的方法,即把大量繁雜的知識有機地組織起來,以便理解和記憶。例如,在復習“共和國的發展歷程”這一內容時,學生可在教師的指導下編制分類型的知識結構圖(如圖1)。
在復習課的“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既溫習已學知識,又認識和體驗學習方法,既不斷內化知識,又為自己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此外,教師必須走到學生中去,不僅觀察他們的學習動態,更解答相關問題,并及時糾正錯誤。
2.鏈接知識,構建網絡
復習就是師生一起對所學知識進行橫向和縱向的聯系,并找出新舊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系,然后進行分析、比較與綜合,以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最終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綜合能力與思維能力。例如,在復習“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土地政策變化”這一內容時,在經濟方面有一條縱向的知識鏈,可列表整理(見表1)。而橫向的知識聯系在于鞏固新生政權的措施,可從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歸納。又如,在復習“中美關系演變的原因”這一內容時,可聯系二戰后的冷戰背景。還有,在復習“東方紅一號的發射”這一內容時,可聯系神舟飛船、天宮一號和登月工程等相關內容。
三、滲透解題方法
復習的另一個重要目標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而習題檢測恰好是達到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在限定的時間內,學生完成教師精選的習題,不僅能反饋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更能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當學生做題時,教師要不停地巡視,并努力記住是哪些學生寫下的錯誤答案。做完習題后,專門讓寫下錯誤答案的學生回答問題,并要求其他學生判斷、糾正和詳細說明解題步驟。如果其他學生在說明解題步驟的過程中有錯誤或不全面,教師必須細致講解。
當學生回答完畢時,教師要認真總結解題步驟,具體包括三點:一是先看問題,再看材料,并且在審讀問題和閱讀材料時圈畫關鍵詞;二是回歸教材,聯系已學知識,看哪些已學知識能解答相關問題;三是組織答案,注意答案與問題相對應;四是如果材料是圖表,就要掌握看圖表的方法。教師總結解題步驟這一教學環節須重視學生解題時暴露的錯誤,并幫助學生努力尋求正確的解題方法。
四、自主設題解答
初中“歷史與社會”這門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復習內容應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即結合熱點時事新聞夯實基礎知識。例如,在復習“中國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這一內容時,可引入《越界捕撈,何以成“常態”》這一熱點時事新聞,旨在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自主設題解答。具體有三點:一是緊密聯系材料設計題目;二是一組學生設計并提問,其他組學生回答;三是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
接下來,展示材料并選取學生編寫的部分題目和答案。
越界捕撈,何以成“常態”
媒體稱我國近海污染嚴重,捕撈過度。近來,韓國海警扣押我國漁船的事件時有發生。漁民屢闖禁區的背后是我國近海無魚可捕的現實。
污染嚴重和過度捕撈是導致漁業資源減少的重要原因,但相關部門的執法不嚴,也難辭其咎。船主紛紛抱怨:每年6月20日到8月20日的休漁期,當地仍有漁船在捕撈,但漁業部門坐視不理。
——摘自《錢江晚報》2011年12月13日
問題一:材料中所說的“禁區”指的是什么海域?(黃海)
問題二: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國存在的哪些問題?
(資源問題、環境問題、人口問題和執法不嚴問題)
問題三: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我國近海為什么無魚可捕?
(一是我國人口眾多,對漁業資源需求量大,導致過度捕撈;二是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快,廢水排放使近海污染嚴重,導致漁業資源減少;三是部分漁民法律意識淡?。凰氖怯嘘P部門執法不嚴。)
問題四:面對日益枯竭的漁業資源,你認為我國政府應采取哪些措施?
(一是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二是加強對沿海地區工廠廢水排放的監管;三是加大宣傳休漁期保護漁業資源的力度;四是堅持依法治國,相關部門應做到執法必嚴。)
在設計題目的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把知識放到具體的情景中思考,不僅訓練思維,更升華情感。這種以問題為載體,創設探究性、開放性和生活化情景的復習方法,既能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又能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和探究能力。
在上述四個復習環節中,基礎知識完善了意義的建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審題能力和解題能力均得到發展,復習的實效明顯提高。
(作者單位:浙江杭州余杭太炎中學)
(責任編輯:梁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