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2014年全國兩會上,關于環保的議案提案和建議,占比位居第一,其中有關霧霾的最多。
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團發問:珠三角現在PM2.5是多少?
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向污染宣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他就任后的第一份《政府工作報告》中這樣宣示決心。
2月末長達一周、波及15%國土面積的重度霧霾,讓連片的城市群面目模糊,卻讓一句句追問如警報般清晰入耳:是否一定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來經濟發展?犧牲了環境的經濟發展,又能給民眾帶來多少幸福感?
霧霾,讓環境治理問題,一下子近在眼前。當霧霾讓人們的呼吸變得遲疑沉重,它已不僅僅是個環保問題、技術問題、科學問題,而是當下中國最大的政治。
本刊曾采訪過多年來主持中科院的全國性大氣霾污染監測工程的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這位學者審慎地預言,空氣污染問題會變成常態,三五年之內,污染面積越來越大;未來5年、10年,每年必定還會出現大范圍的霧霾污染。
可能需要不止我們這一代中國人為其治理而投入的霧霾,正在改變中國的執政生態:從政府工作報告中包括關停多少淘汰鍋爐、改造多少燃煤電廠在內的明確目標,到不少地方開始嘗試的“綠色GDP”,再到空氣質量指標成為執政者的考核依據和問責因由,乃至呼吁機制創新的區域聯動---一場由霧霾而進一步推動的發展方式、執政思路之變,已經展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