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旭+姚瑋潔



中國人距離夏威夷---太平洋的珍珠,似乎越來越近了。
從2014年起,每周有三個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的航班從北京直飛夏威夷。由于更加便捷的交通,夏威夷旅游局預計這一年中國游客將增長50%。
陽光、沙灘、座頭鯨和火山以及其他,這是一個可以讓人真正了解太平洋的地方。
眾所周知,中國人頭腦中的海洋,大多是指西太平洋一連串島嶼構筑的半閉合海域。而由此向東,在被稱為“藍水”的世界里,還極少出現中國人的身影。
在過去幾十年間,太平洋被稱為“美國人的海洋”。“夏威夷不僅是一個重要的軍事基地,對美國在太平洋的影響也至關重要。”夏威夷太平洋大學歷史學副教授道格拉斯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除了作為著名度假地,夏威夷也反映了美國這個世界最強大海洋國家的興起之路。
“中南太平洋海盆”中的三個文化圈
在北京飛往夏威夷的航班上,中國游客會討論一些有關中國和夏威夷的問題。除了曾在夏威夷避難的孫中山和最終葬于那里的張學良,還有“夏威夷本來屬于中國”這樣有趣的話題。
對于夏威夷原住民來自何處,科學家有不同的說法,包括他們的祖先可能居住在中國臺灣。只是在中國人不多的遠洋記錄中,確實沒有對這一海域的發現。
與環太平洋自大陸碎裂的島嶼不同,夏威夷群島---由130多個大小島組成---是大洋擴張的結果。
地殼從大洋中部隆起造成了復雜的斷裂區,海底巖漿經常垂直向上,突破洋面,造成火山島。而在單個噴射點上,地殼的橫向運動最終造成了群島。
如今從夏威夷州政府所在的瓦胡島乘內陸飛機到最大的夏威夷島,既可以漫步于6個月前剛凝固的熔巖流上,也可以乘坐直升機觀看仍然活躍的火山口。
更為重要的是,海洋的恩賜使這些島嶼擁有多雨氣候和火山灰造就的肥沃土壤。它們分布在名為“中南太平洋海盆”的龐大區域里,人群安居其上。
從中國人的視角來看,這塊相當于半個太平洋的區域無疑過于遙遠。它的西部邊界是巴布亞新幾內亞、北馬里亞納、加羅林,自菲律賓向西航行還要上千公里。
海盆的南部邊界是另一些相對陌生的名字:澳大利亞東面的新西蘭、斐濟、湯加、塔希提。夏威夷在東北邊,它其實也是全球距離大陸最遠的群島。
太平洋無比浩瀚,對于亞洲國家而言,穿越“中南太平洋海盆”甚至接近它,都是一項幾乎難以完成的挑戰。所以古代西方的商船選擇沿印度洋北岸經中南半島抵達中國。于是,當鄭和在1433年結束最后一次遠航時,中國人還沒有一次真正向東駛入中南太平洋。
由于難以通航造成的與世隔絕,夏威夷也保留有數千種獨有的植物。而太平洋人民,除了以胖為美,也很少給中國人留下深刻印象。
生活在“中南太平洋海盆”的這些人們分為三個大的族群:從海盆西沿到薩摩亞,屬于密克羅尼西亞,它的南面屬于美拉尼西亞,更廣闊的海域---從夏威夷到新西蘭、復活節島,被稱為“波利尼西亞大三角”。
一直從事太平洋地區原住民文化研究的美國學者希洛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由法國探險家在19世紀20年代率先使用的這三個術語,與其說代表了三個民族,不如說它們是三個文化圈。在一個文化圈內,即使相隔數千公里,語言仍然通用。
到19世紀西方人在廣闊的太平洋中南部開始殖民之前,這里生活著數百萬人口。一種說法是,夏威夷在1840年有35萬人口,很快因傳染病縮減到5萬人。在其他波利尼西亞島嶼,也有從數萬人下降到數百人的案例。
無論如何,這片海域、這些島嶼、這些人民,位于大洋的心臟,就像人們稱呼夏威夷為“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掌控太平洋的關鍵一環
作為游客必到之處,瓦胡島至今還有夏威夷國王的宮殿伊歐拉尼宮,以及最偉大的國王美哈美哈一世的雕塑---它像傳說中的本尊那樣超過2米,有黝黑的皮膚和金黃色的裝束。
希洛說,通常人們認為,波利尼西亞人大約在公元500年左右從西南太平洋的島嶼抵達夏威夷,但也有說法是這個時間可以提前到公元前幾百年。
到18世紀末,西方人發現夏威夷時,四個最大的島嶼上有四個國王或酋長,與世無爭地統治著自己的國度。
夏威夷是大洋中最晚被發現的群島之一。通常,西方航海家從島嶼密布的南太平洋進行穿越海盆的航行。第一個是葡萄牙的麥哲倫,第二個是西班牙的德雷瓦,第三個是英國的德雷克。其實在整個大航海時代,船長們仍然十分忌憚在太平洋中航行。
德雷瓦是秘魯總督的侄子。西班牙人抵達美洲后,從當地人那里了解到大陸西面的大洋里有一座滿是財富的南方大陸。他們把這個大洋稱為“南海”,后來因為麥哲倫穿越海盆時一帆風順而被命名為“太平洋”。
德雷瓦既沒有找到南方大陸,也沒有發現期待中的寶藏。西班牙在海盆的一些島嶼上建立了殖民地。但由于航行困難,它們在17世紀初幾乎全部被廢棄。
德雷克則是為了尋找傳說中連接大西洋和美洲西岸的“西北航道”而駛入太平洋。后來為了躲避西班牙艦隊,他只好向西穿越太平洋,最終從好望角回家。
直到18世紀末,英國人庫克開始了對太平洋的真正發現之旅。
庫克在太平洋航行的第一個任務仍是尋找“南方大陸”。他最終發現,在南半球中緯度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澳大利亞之外的任何大陸。但他駛入南極圈,預言了南極大陸的存在。
“西北航道”則是庫克航行的現實任務。那時,西班牙統治著北緯50度以南的大洋,也就是從美洲前往亞洲的傳統航道。
英國人急需把中國的紡織品、茶葉和瓷器快速送回大不列顛,或是更便捷地抵達印度,于是國會拿出兩萬英鎊獎勵尋找“北方航道”的船長。
正是在這樣的探索中,庫克于1778年率領兩艘帆船抵達夏威夷第四大島考愛島。
從那以后,無論要從兩大洲相向航行,還是掌控太平洋,擁有北太平洋唯一深水港的夏威夷都成為關鍵一環。endprint
被分食的神
庫克贊助給美哈美哈一世槍炮和鐵器,后者從夏威夷島出發,很快統一了四個最大的島嶼,這就是夏威夷王國的由來。
那時,美哈美哈一世帶領幾千人從今天繁華的威基基海灘登陸,具體地點大約就在希爾頓酒店到DFS之間。幾百名抵抗者一路向北敗退,直到現在被稱為“大風口”的峽谷,最終被趕下懸崖。白人與夏威夷歷史的關聯,由此真正建立。
這一戰大約150年后,日本戰斗機正是從大風口魚貫而入,南下襲擊了珍珠港。
俯視廣闊的大洋,本地導游一般都會夸張地告訴游客,日本航空母艦那時就停留在目光所及的外海。其實,當時日本特遣艦隊距離夏威夷最近也要400多公里。
庫克最終死于夏威夷。本地流傳的一種說法是,他抵達夏威夷時正是當地祭祀的季節,國王以為他是天神而給予崇拜;等他第二次因桅桿問題返回夏威夷時,卻不是天神應該降臨的時候,國王為印證他是否擁有不死之身,用木棒嘗試,庫克因此喪命。
西方公認的說法則是,庫克為了獲得補給,與波利尼西亞人發生沖突,于是被殺。
無論如何,庫克最后被分食。一些權威著作說,他的遺骸在19世紀仍然作為神跡被不同部落和原住民精心保存。
現在,庫克的墓地就在瓦胡島北岸、大風口向西的海灣里。這也是原住民聚集的地方。由于要建設大型酒店,很多人家的墻上都有“NO NEW CITY”等標語。
夏威夷被發現后,成為太平洋貿易和捕鯨的重要中轉地。無論是美洲、亞洲之間的貨物往來,還是從阿拉斯加南下追逐鯨群,漫長的航行都需要休整和補給,這個地點就是擁有良好港口的瓦胡島。
伊歐拉尼宮因此成為當時美國最先進的宮殿,使用電力比白宮還要早。
1842年,在距離伊歐拉尼宮不遠的地方,建立了夏威夷第一座教堂卡瓦依阿好教堂,它由1.4萬塊珊瑚礁石建成。如今,它和伊歐拉尼宮、美哈美哈一世塑像等組成了火奴魯魯市區最有名的觀光路線。
珊瑚礁石符合夏威夷王族的傳統:王室成員過去大多葬于海底洞穴,盡管受到基督教開化的影響,他們仍然愿意用珊瑚礁石裝點自己的墓地。
但是,由于航海技術的進步,在太平洋航行已安全可控,不僅夏威夷難以保留其傳統,在爭奪殖民地的浪潮中,大洋也變得擁擠起來。
最后的女王
先是英國。本來美哈美哈二世曾想與英國建立密切關系,但是他和王后訪問倫敦打算簽署條約時,因麻疹去世。1812年,美國和英國艦隊在太平洋進行了一系列交鋒,直到19世紀中葉才趨于平靜。
還有俄羅斯人。1816年,在一艘軍艦的脅迫下,夏威夷國王將瓦胡島的一部分割讓給俄羅斯,后者派遣了500人駐扎。但對于俄羅斯來說,中東部太平洋實在太過遙遠,而且他們更需要在歐洲的出海口。最終,俄羅斯的太平洋艦隊在19世紀末敗于日本。
法國艦隊在1849年襲擊了瓦胡島,此前6年英國軍隊也曾在瓦胡島登陸。西方人就這樣在夏威夷獲得了貿易、土地等各種權利。
還有德國,用艦隊占領了位于海盆西面的薩摩亞。當德國、美國、英國打算在那里終極PK時,1889年3月的一場強熱帶氣旋,將對峙艦隊掃蕩無遺。德國在這里的權利一直保留到一戰結束。
在更遠的菲律賓,美國與西班牙發生了一場戰爭,后者作為老牌海洋強國喪失了最后的尊嚴,美國得以在遠東真正掌控一個支點。
周旋在強國之間的夏威夷王室甚至想到了日本。1885年,一位夏威夷國王訪問日本時,曾向明治天皇提出,由日本的依仁親王迎娶他的侄女。這次聯姻最終未果。
日本人最早在18世紀中葉到達夏威夷。那時由于西方人帶來的疫病,原住民迅速縮減到幾萬人的規模。
西方甘蔗種植園主從日本和中國引進勞動力。如今從火山公園返回夏威夷島東岸城市希洛的公路邊,還可以看到第一個日本勞工工作的制糖場。
制糖業深刻地改變了夏威夷的社會經濟。來自美國和歐洲的種植園主慫恿國王美哈美哈三世用保護條約換取了美國的蔗糖免稅待遇。這個時間是1876年。其后14年,夏威夷出口美國的蔗糖從2100萬磅上升到22500萬磅。
與此同時,夏威夷成為美國的保護國,后者最終在1887年獲得了珍珠港的控制權。“美國獲得夏威夷,包括經濟和戰略的原因。”達格拉斯說。
在美哈美哈三世的繼任者卡拉卡瓦國王的時代,通過了君主立憲制的憲法,使權力進一步歸屬種植園主階層。
卡拉卡瓦的妹妹利留卡拉尼女王為保護原住民的權利進行了最后的努力,并因此在1893年被一場由美國公使和海軍陸戰隊深度參與的政變推翻。這以后,白人成立了夏威夷共和國。
這是美國外交官在歷史上第一次參與顛覆駐在國政府。
“利留卡拉尼女王今天在夏威夷仍然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道格拉斯告訴本刊記者。
1898年,美國與夏威夷共和國合并。
日本人的挑戰
日本人是美國在夏威夷權力的最后挑戰者。不過即使對于太平洋戰爭,“日本主要是想削弱美國在太平洋的勢力,而不是真正占領太平洋。”道格拉斯說。
到一戰結束時,日本從德國手中獲得了位于海盆西沿的北馬里亞納,看起來將不可避免地進入中南太平洋。
當日本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戰勝中國和俄羅斯海軍后,美國于1907年派出全部漆成白色的艦隊進行環球航行,向日本以及西方國家宣示勢力,這就是著名的“大白艦隊”。
隨后,由于巴拿馬運河計劃在1914年投入使用,大大方便了美國在兩大洋調配海軍,塔夫脫總統決定在珍珠港建立美國在太平洋最大的海軍基地。
夏威夷因為其獨一無二的位置,既可以作為兩洋艦隊調配的中轉地,又可以支配幾乎整個北太平洋。它距離亞洲大陸也足夠遠,可以作為戰略縱深的支點。在更靠近亞洲大陸的地方,美國于菲律賓建立了第一線陣地。endprint
如今在進入珍珠港的路上,還可以看到太平洋艦隊司令部。這是一座不起眼的工廠式建筑,門前全是民用牌照的車輛,既看不到圍墻也沒有哨兵。
在珍珠港,除了眾所周知的密蘇里號戰艦和亞利桑那號遺骸,還可以看到天外來客一般的“海基X波段雷達”。
它的外形就是海上石油平臺加巨星球狀雷達,作為導彈防御體系的重要部分,它可以探測到數千公里外棒球大小的飛行物。
美國共有3部“海基X波段雷達”,全部部署在太平洋:珍珠港、關島、沖繩。
除了“海基X波段雷達”,2013年科幻戰艦DDG1000、瀕海戰斗艦都曾在珍珠港停留,然后前往東亞,下面也許就是超級航母“福特號”。
不容錯過的軍事景點,顯示了夏威夷在美國軍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比如瓦胡島北部的游覽勝地古蘭尼牧場,作為《侏羅紀公園》、《哥斯拉》、《風語者》、《珍珠港》等好萊塢大片和《迷失》等熱門美劇的拍攝地而著名。但這里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就是二戰遺留的巨大的軍事堡壘。
在日本襲擊珍珠港之后,美國人才加強了瓦胡島北部的防御。這個堡壘中至今還有第七航空隊的標識:盾徽中心是插入旭日圖案的“7”。
戰爭中,第七航空隊負責對日本的戰略轟炸,也就是所謂“地毯式轟炸”。
如今無論在火奴魯魯國際機場還是夏威夷島的兩座機場,都可以看到軍用飛機起降、盤旋。如果晚上在夏威夷島中部行車,還可以聽見機槍連續射擊的聲音,這是那里的陸軍基地正在訓練。
教會大學的“校辦企業”
如今夏威夷的軍事氣息已經減弱很多。冷戰結束后,威基基海灘上已經很少見到著裝的休假軍官。
蘇聯解體后,太平洋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美國的“內湖”。它的安全警戒線在東亞大陸的近海,“波利尼西亞大三角”作為海洋屏障的作用似乎縮小了很多。
但希洛認為,夏威夷仍是整個波利尼西亞文化圈的核心,作為必到景點的波利尼西亞文化中心就是體現。
在中國人眼中,波利尼西亞文化中心就是一個巨大的民俗園。但舉辦者和當地人都稱之為博物館。夏威夷、薩摩亞、塔希提、湯加、斐濟、新西蘭、馬克薩斯7 個不同的族群,在此都有典型村莊,反映其文化傳統與風土人情。
壓軸大戲是每天晚上的大型舞蹈劇。它描述了一位波利尼西亞王子在7大族群中闖蕩,學習不同技藝,最終為波利尼西亞人所尊崇的故事。
兩個小時的演出極具夏威夷特色,但美國文化氣息仍然濃重。比如描寫王子誕生的第一章,如同迪斯尼歌舞劇,連配樂也和“獅子王”類似。
波利尼西亞文化中心由楊百翰大學夏威夷分校舉辦,作為學生勤工儉學的場所---楊百翰大學是美國最大的教會大學。這所大學主要招收來自世界各地島嶼的學生,包括臺灣、菲律賓等等,但主要針對來自中南太平洋各地的波利尼西亞青年。
學校主樓大門上的醒目繪畫是,一群波利尼西亞兒童正在參與一次星條旗升旗儀式。它來自殖民時代的典故,如今具有某種特殊的意味。
楊百翰大學夏威夷分校旁有一大片波利尼西亞人社區,還有一座白色、莊嚴的教會圣殿。導游的教會志愿者說,在學校里就讀的都是來自各個島國的精英子弟。
在這里,他們學習關于自己族群和大洋的歷史,了解美國和基督教,然后將美國式的歷史敘事帶回自己的島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