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在青藏邊境大量空投特務,妄圖破壞公路交通運輸
1960年,美國中央情報局獲悉在青藏交界地區有一大股叛亂武裝在活動,立即準備在這里建立另一個“游擊根據地”。這一地區集結了西藏聶榮地區和青海玉樹一帶的30多個叛亂部落,總計上萬人,其中有戰斗力的6000余人。此股以聶榮的索德部落頭人羅布次仁、青海玉樹龍卡寺洛巴喇嘛(有的材料稱老哇喇嘛)為叛亂首領。中情局決定派一組特務前去實地調查了解,空投在邊壩地區的第六特工小組承擔了這項任務。賦予他們的使命是“勸說這些抵抗力量分割成小股的游擊隊,著手切斷通往拉薩的北部公路線。”(克瑙斯:《冷戰孤兒》第 250頁)
第六小組由扎西次科負責帶領。扎西次科系甘南夏河縣俄四族頭人,1958年在夏河縣叛亂遭到打擊后,逃亡國外,接受了美國特務訓練。1959年11月中旬空降邊壩,1960年1月初,他們攜帶武器和電臺轉移至青藏邊境地區,于1月10日抵達青海西南的百合色宗(現屬雜多縣)。他們一到目的地,就同叛首羅布次仁等人會面,了解到當地聚集大量叛亂武裝狀況,僅有2500多支槍,而且主要是火槍。羅布次仁表示:“一旦得到必需的武器,他們將襲擊青藏公路上的軍隊運輸車。”(克瑙斯:《冷戰孤兒》第248頁)特工小組隨即向美國中央情報局和嘉樂頓珠報告:“從各方面來的抗暴秘密武裝和逃亡民眾數量甚大,集中居于此地”,要求美國給予支持。美國中央情報局明確答復:“要支持他們,改進和提高秘密武裝組織,如能實現破壞青藏公路上紅漢人軍事運輸的各項工作之目標,則決定擴大援助。”(拉莫次仁:《抗暴救國》第236頁)
隨后,美國中央情報局派飛機即開始在這一地區連續大量地空投武器彈藥等物資。其數量之大,持續時間之久,超過以往任何一次。
2月14日,美國飛機1架,在青海西南的百合色宗空投30式步槍250箱(每箱3支)、無后坐力炮2門、炮彈120 發、子彈7萬余發,干肉、茶葉等物資一部。
2月23日,美國飛機兩架在百合色宗空投輕機槍160挺、高射機槍3挺、無后坐力炮1門、手榴彈40馱、卡賓槍15馱、手槍3支、子彈100箱、炸藥12箱。
3月11日,美國飛機2架在百合色宗空投高射機槍4挺、無后坐力炮4門、加拿大手槍12支,步槍、手榴彈、各種子彈一批。
3月17日,美國飛機2架進入青藏邊境地區,因當晚天氣不好,未空投即返回。
4月1日,美國飛機2架在青海西南阿克達木河上游的尕爾紅湖邊(現雜多縣依然錯)空投高射機槍4挺、子彈150箱、其他物資一部。
4月12日,美國飛機3架在尕爾紅湖空投手槍4包、手榴彈40箱、無線電臺以及衣服等物資一部。
從2月14日至4月12日,美國飛機10架次在這兩地空投的各種物資,計有美A30式步槍4000余支,其他步槍300余支、重機槍7挺、輕機槍200余挺、高射機槍10余挺(各種槍均帶子彈)、無后坐力炮10余門、手榴彈4700余枚、大批炸藥,以及短槍、望遠鏡、藥品、肉干等。還有電臺6部,這些電臺分別與設在菲律賓馬尼拉、泰國曼谷的美國中央情報局電臺聯絡。(參照拉莫次仁在《抗暴救國》一書中的記載。大部分是根據從戰役中獲得的敵方材料查實,有的是經過對俘虜空投特務審訊交代的情況印證,比拉莫次仁在《抗暴救國》一書中的記載更加準確完整。)
4月12日的一次空投,投下特務16人。他們是:理塘恩珠倉·阿旺沛穹、理塘卓里沛穹、理塘賈洛倉·阿錯、理塘格沃倉·卓瑪頓珠、理塘熱瓦熱楚倉·洛桑格列、山南絨仲吉溪·曲尼益西、玉樹仁增次旺、江孜哲德扎西頓珠等。(拉莫次仁的書中稱另有8人名不詳)據其他方面的資料,還有刀登、群則、強則、益西、塔布、加臺巴、才仁道吉、洛桑朋措等人。(青海玉樹自治州公安處材料)其中理塘阿旺沛穹、理塘卓里沛穹、理塘阿錯、理塘卓瑪頓珠、理塘洛桑格列、山南曲尼益西等6 人系1959年9月空投在納木湖后逃往噶倫堡,被再次空投此地的。
這16人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專業破壞漢軍的裝甲車”。美國中央情報局認為:“現在西藏境內漢人軍需物資運輸的中心線是青藏公路,特別是西藏境內的重要需用物資汽油,是經過青藏公路運來的。如能截斷青藏(公路),或對其進行破壞,則將對西藏境內漢人的運輸工作造成很大危害。(拉莫次仁:《抗暴救國》第241頁)”美國中央情報局妄圖以截斷公路運輸線的手段,使西藏平叛部隊的物資供應發生困難,并減輕對叛亂武裝的壓力。中央情報局在百合色宗空降的特務阿旺沛穹等16人,加上從邊壩地區潛入的第六特工組扎西次科、阿拉桑桑活佛等5 人,攜帶“306號”指揮電臺由邊壩前來的1人,共計22人。美國在青藏交界地區所投入的特務力量和武器裝備,比在西藏其他任何地區都多得多,它不僅是為了截斷通往西藏的交通命脈——青藏公路,還因為其地處中國西南的大后方,如能搞起持久的“游擊戰”,對中國腹心地區也極具威脅和干擾作用。
3月中旬,在扎西次科主持下,組成青海“馬基列空”(總司令部),以羅布次仁、洛巴喇嘛為總司令,成立了7個大隊司令部。空投的16名特工除由扎西次科直接控制3人外,其余分為兩組,到其下屬的兩個大隊,對叛亂骨干分子進行各種武器使用的訓練。
由于此地的叛亂武裝與其家屬幾千人包括牛羊混合在一起,為了作戰行動的需要,中央情報局要求叛亂隊伍內武裝人員與其家屬們分開,“這在當時顯得最為迫切的,原則上這個建議很有道理”(克瑙斯:《冷戰孤兒》第248頁)。結果家屬們“卻堅決要和志愿軍(叛軍)居住在一起” (拉莫次仁:《抗暴救國》第243頁)。各部落叛亂武裝、家屬子女、馬匹牛羊仍然混雜在一起,成為名符其實的一群烏合之眾。
1960年5月5日,西藏軍區和蘭州軍區部隊在空軍配合下,對這一地區叛亂武裝開始進剿(即“二號地區”平叛戰役)。在實施空中打擊和地面部隊包圍進擊后,大部叛亂武裝迅速被殲,這些空降特工分子也紛紛逃命。美國空投給叛亂武裝的武器裝備,大部被解放軍繳獲。美國在青藏交界地區投下22名特務分子和大批武器彈藥,妄圖破壞交通運輸,癱瘓平叛部隊的后方供應,結果在人民解放軍的平叛進剿下,枉費心機,徒勞無功。
空降特工大部被殲,曾引起達賴集團在印度噶倫堡的特務機關與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爭吵。“拉莫次仁批評中央情報局沒有向抵抗組織提供相互溝通的通信設備,沒有與他們共享情報,也沒有對他們進行協調。拉莫次仁的指責不無道理。中情局沒有發放通信設備是出于對中國人會監聽他們之間的通話的擔心。中央情報局認為,西藏人可能不太會嚴格按照保密規定進行操作。現在想來,給這些抵抗力量發放通信設備帶來的好處似乎大于可能造成的危險。”美國中央情報局也被迫承認了這點,“事實證明,在西藏,通過空中支援來維持大規模游擊戰爭的想法是失敗的。” (克瑙斯:《冷戰孤兒》第 260、261頁)
六、在已經平息叛亂地區空投,妄圖使叛亂活動死灰復燃
美國支持西藏地區叛亂活動通常的做法是,哪里叛亂就在哪里空投特務和武器等進行支援,已經平息平叛的地區還想讓其死灰復燃,乃至東山再起。
經過人民解放軍1959、1960年幾次大的平叛戰役,已經殲滅了西藏腹心地區的大批叛亂武裝,包括美國中央情報局空降的5組特務在內。但美國對其連連失敗是不甘心的,因為支持西藏的叛亂活動,使“藏人持續成功的抵抗,不僅證明是對中共政權的一個嚴重干擾,而且可以保持整個地區斗爭的火種不會熄滅”(克瑙斯:《冷戰孤兒》第263 頁)。美國決心繼續空投特務和武器彈藥,以便使一些地區殘存的叛亂分子作垂死掙扎。
1960年,昌都地區經過“四號地區”戰役和“寧(靜)三(巖)”戰役后,成股的叛亂武裝已基本上被殲滅。僅在金沙江與瀾滄江之間的崇山峻嶺中,殘存的極少數叛亂骨干分子東躲西藏,在部隊反復搜剿的間隙中游竄。美國中央情報局獲悉這一情況后,遂于1961年4月在此地區又進行了一次空投支援,妄圖使叛亂的“火種不致熄滅”。
1961年初,在美國海爾訓練營還有30名自稱是“四水六崗”連長一級的藏人在接受訓練。在決定被空降以前,美國教官本來希望他們“去木斯塘建立根據地”,但家在昌都地區芒康縣的益西旺杰等人卻“希望去芒康”。美國教官說:“如能完成任務就堅持工作;如果完不成,則盡量多帶藏人回來。”盡管美國在空降特務中多次遭到挫折,但仍然不忘繼續物色更多的藏人訓練成特工。
4月30日22時,美國中央情報局一架C—130飛機在西藏昌都地區貢覺、芒康兩縣交界處的然次卡,空降下稱為第八組的特工7人。他們是:芒康益西旺杰(組長)、江孜占堆(原藏軍第四團士兵),察瓦絨烏金多吉、理塘朗桑·扎西堅贊、理塘果羅洛桑、拉薩多吉平措(原藏軍第二團士兵)、尼木普桑(原藏軍第六團士兵)。同時還投下各種槍21支,使其每人有長槍、短槍、沖鋒槍各1支、望遠鏡1具,還有電臺兩部、拍攝電影的攝像機1部、日本拉嘎牌照相機1部以及紙張、食品等物。每人還發給28枚金幣、1500盾印度盧比、500元人民幣以及手表、皮衣、藏裝等。(拉莫次仁:《抗暴救國》第266、267頁)
益西旺杰等特工從空中降落地面10天后,與叛首扎巴、麥巴本會合。此時,扎巴喇嘛的叛亂武裝已經大部被殲滅,只剩下40余人。扎巴對益西旺杰說,他們無法再“戰斗下去”,只有“設法逃脫是最重要的,而我們從1956年起就是這個樣子”,還是一起逃走吧。(拉莫次仁:《抗暴救國》第270頁)
5月18日,平叛部隊擊斃芒康地區叛首扎巴喇嘛、叛亂武裝副司令麥巴本等14人,擊斃空降特務扎西堅贊、洛桑2人,俘虜普巴本的參謀長窮配曲扎以下10人,繳獲美式半自動步槍8支、沖鋒槍3支、步槍11支、手槍9支、卡賓槍1支,各種槍彈684發、電臺1部、望遠鏡4具、地圖173張。
益西旺杰等4人見解放軍沖進來,都咬破了縫在衣領上的自殺毒藥氰化鉀瓶,當場有3人斃命。其中一個名叫尼木普桑的特工,被解放軍戰士搶救過來。(董占林:《西藏高原鏖戰急》,載《世界屋脊風云錄》第 3集第167頁)普桑,西藏尼木縣人,曾在噶廈的門孜康(藏醫藥局)學醫,后在藏軍第六團當軍醫,1959年3月逃往印度,后到美國接受過近一年的特工訓練,1961年空降到芒康地區。當其被俘后,交代了去美國接受特務訓練等情況。(拉莫次仁根據普桑的報告,寫出了第八電臺小組在芒康空降以及最后覆滅的經過情況,見《抗暴救國》第266~278頁)
從1957年8月美國在山南地區空降特務開始,到1961年4月在芒康空降為止,包括青海、四川藏區在內,一共空降8批次56人,在戰斗中被擊斃34人、俘虜5人、逃脫17人。(其中包括空投納木湖后逃回印度,又被再次空投青海邊境的7人在內)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克瑙斯稱:“從1957年開始,總共空投49人,只有12人生還,1 人被俘、1人投降。”(這是縮小了的數字,見《冷戰孤兒》第259頁)
七、向墨脫地區派出特務人員,試圖建立叛亂“根據地”
墨脫是西藏的“世外桃園”,藏人稱之為“白馬崗”地區。1957年因中央確定西藏“六年不改”,工作人員全部撤出。加之墨脫交通不便等特殊情況,這一地區成為西藏地區工作的空白點。在西藏平息叛亂的過程中,少數叛亂骨干分子潛逃至這里隱身,個別叛首經過墨脫逃往國外。整個平叛期間,尚無部隊進入墨脫地區,使境外分裂分子對這塊寶地產生了“很大興趣”。
嘉樂頓珠等人盤算:“西藏東南邊境白馬崗地區現今還沒有一點紅漢人的勢力達到,在西藏進攻紅漢人的許多組織失敗后都逃到該地的情況,如果我們能夠先期占領該地,再逐步展開抗暴救國運動,是肯定有益的。據此,計劃在白馬崗境內新建一個武裝組織。(拉莫次仁:《抗暴救國》第297頁)”
1961年9月,嘉樂頓珠派出經過美國訓練的白馬郎杰、理塘洛桑維色(即1960年3月在一號地區平叛中逃脫的電臺工作人員,再次被派來)、拉薩普布次仁、安多貢布次仁等4人作為先遣籌備工作人員,從印度大吉嶺經阿薩姆,于11月到達比布(屬墨脫)。
由于墨脫交通不便,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被大雪封閉,空投也非常困難。特工們向上報告這一情況后,嘉樂頓珠曾請求美國援助,美國開頭也答應了給予支援,后來又撤銷了,但同意增派工作人員以及提供經費之類。12月20日,美國中央情報局和嘉樂頓珠等正式向墨脫派出了一個特工小組,負責人芒康丹巴赤列(1959年空降至納木湖地區后逃回噶倫堡的一個年齡較大的叛亂骨干分子),還有秘密武裝教官理塘降央楚臣、醫生理塘洛丹巴、電臺人員安多丹增和曲央益西、助理芒康曲扎等7人。
這批人從大吉嶺出發后,于1962年初到達墨脫,與原來的逃竄人員會合在一起,隨即開始了叛亂武裝“根據地”的建設。
1962年,印度軍隊于4月28日入侵山南邊境的朗久,6月4日入侵克節朗地區,中印邊境形勢迅速緊張起來。中國邊防部隊隨后加強邊境戒備,奉命派部隊進駐墨脫。西藏林芝軍分區組建了墨脫獨立營、中共林芝地區分工委派出工作組,準備進入墨脫地區開展工作。軍隊和地方先遣人員于6月7日進至雅魯藏布江以西的墨脫馬尼翁,并組建了領導機構,統一領導軍隊、地方人員進行工作。在墨脫的特工們聞訊紛紛逃離,一批叛首骨干分子也逃往麥克馬洪線以南。10月,墨脫獨立營正式進駐墨脫地區,至此全面控制了西藏所有邊境地帶。
面對這一變化,在噶倫堡的分裂分子們無可奈何地承認:“發生了這種痛苦情況,我們籌備工作小組工作人員們一年多艱苦努力,全部沒有取得成果,而且是浪費掉了。這是西藏衛教歷史中遭受的一個損失。”(拉莫次仁:《抗暴救國》第 302頁)
八、支持叛亂武裝在尼泊爾建立據點,回竄襲擾西藏邊境
1959年,西藏上層反動集團發動的全面武裝叛亂失敗后,一部分叛亂武裝裹脅一部分群眾逃亡印度,印度政府安排部分人在邊境地帶修路。1960年初,嘉樂頓珠和“衛教軍”頭目恩珠倉·貢布扎西等人考慮,從這些叛亂分子中挑選一批精干人員組成“游擊隊”,進入西藏境內進行“戰斗”。所去的地方為尼泊爾北面靠近西藏邊境的木斯塘,所顧慮的主要是尼泊爾政府與中國政府有外交關系,是否會允許游擊隊進入,需要得到美國的協調幫助。2月,貢布扎西和拉莫次仁前往加爾各答,與美國中央情報局官員商談,得到贊同,但同時表示:“出于政治及安全的原因,美國不可能請求加德滿都予以批準。(克瑙斯:《冷戰孤兒》第 265頁)”而中央情報局加德滿都情報站長拉爾夫·萊德福則以大國傲慢的口吻說:“沒有必要得到(尼泊爾)國王的批準!(《中情局在西藏的戰爭》第197頁)”于是雙方達成協議,從原“衛教軍”逃到印度的叛亂分子中征集2100人,先到木斯塘停留,然后再進入西藏建立永久性游擊根據地;“美國中央情報局同意向這些據點空投武器、受過訓練的指揮官以及其他物資,不過這一切須在不為外界所知曉的情況下進行。”(克瑙斯:《冷戰孤兒》第266頁)
經過貢布扎西和拉莫次仁在這些叛亂分子中的挑選和自愿報名,選出2100余名青壯年參加。其中70%來自四川藏區、25%來自青海、5%來自西藏中部,這些人分別組成100至300人一隊,并重新打出“四水六崗衛教志愿軍”的旗號,還確定以康巴叛亂骨干分子巴巴益西為總指揮。同時,還從中挑選了26名骨干成員到美國接受訓練,以便將來擔任這股叛亂武裝的下層指揮官。
1960年3月,這股叛亂分子分批從印度潛入尼泊爾境內之木斯塘地區。而其他被印度安排在邊境修路的叛亂分子也準備前往,印度的報紙公開報道了這件事。這個原本為一項隱蔽的行動變成了公開的秘密。“中央情報局憤怒急電嘉樂頓珠,要求停止藏人流向木斯塘,甚至威脅要取消所達成的協議。”(《冷戰孤兒》第 268頁)但是嘉樂頓珠此時也感到無法阻止這一行動。
美國中央情報局已承諾支持木斯塘地區的叛亂武裝,然而由于1960年5月1日蘇聯擊落了美國入侵的U—2型間諜飛機,使美國高空入侵別國的計劃處于尷尬地位,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下令停止這種秘密飛行,因此對向木斯塘的空投計劃暫時受到了影響。
1961年春,美國總統肯尼迪上臺,很快批準了向木斯塘空投支援的計劃。3月15日,美國中央情報局的飛機從泰國的機場起飛,向木斯塘以北緊靠西藏境內空投第一批武器,計有40支M-1型伽蘭德步槍、40挺布倫式輕機槍、一些斯普林費爾步槍和卡賓槍、包括彈藥、電臺等共計2.9萬磅物資,足夠裝備4個連隊。與武器一起投下的還有7名在美國海爾訓練營的畢業生,其中4人是下層指揮官、3人是無線電報人員。因無騾馬馱運,巴巴益西帶領800人走了兩天到達空投場地,將這批物資運回,武器分發給了8個連隊。
叛亂武裝得到空投支援后,武器裝備有了很大改善。他們遂以木斯塘為基地,以國界為依托,回竄中尼邊境,采取打了就跑,襲擾搶劫之后即縮回木斯塘老巢的戰法,襲擾西藏邊境地區,破壞正在進行的民主改革,對邊境地區的穩定帶來很大危害。
1961年,叛亂武裝先后從木斯塘回竄中尼邊境68起,重點在尼泊爾木斯塘以北的西藏境內馬泉河以南之昆木加、里孜的東西地區,重點是仲巴、薩噶、吉隆等縣,共劫走牛2655頭、羊13015只、馬64匹,掠走群眾5人,殺害積極分子3人。
1961年10月25日,日喀則軍分區第5團副團長盛永琛等11人乘坐一輛51型嘎斯車,從昆木加返回宗嘎(榮哈)途中,在牛庫附近遭到從木斯塘回竄的叛亂武裝40余人的伏擊,人員全部犧牲,汽車被燒毀,丟失60余份機密文件、總政治部印發的《工作通訊》和兩部電影片子。據稱這次行動是“一名在(美國)頓拉結業的學員拉格拉指揮的”(《冷戰孤兒》第278頁)。木斯塘叛亂武裝此次伏擊得逞如獲至寶,立即向美國主子邀功,謊稱這次“繳獲的一個文件包中有1600份密級文件”。
正當美國政府內部在辯論是否繼續支持木斯塘叛亂武裝的關鍵時刻,這批情報資料被送到華盛頓,從而換得了美國總統對恢復空投行動的批準。12月10日,美國中央情報局一架C—130飛機向木斯塘地區進行了第二次空投,投下了600支伽蘭德步槍、8門60毫米迫擊炮、8門75毫米無后坐力炮和一些布倫式輕機槍等。巴巴益西雇用了60匹騾馬馱回,將其分發給6個連隊。每個連隊的一半人有了武器裝備,沒有分到步槍的或重武器班的人,每人有一枚手榴彈。這時叛亂武裝已經組成16個連隊,每個連隊都是美國海爾訓練營畢業的人擔任指揮官,并開始對如何使用武器進行訓練。
木斯塘等地叛亂武裝的回竄活動,還助長了西藏境內暗藏敵人的囂張氣焰。他們內外勾結,制造謠言,煽動邊民外逃,使中尼邊境地區動蕩不安。這一股受到美國支持的叛亂武裝,不僅是達賴叛國集團和西藏反動農奴主陰謀復辟的急先鋒,還是一支帶國際性的反華別動隊。尼泊爾政府此時對這支西藏叛亂武裝也無可奈何。尼泊爾國王馬亨德拉曾就此向中國國家主席劉少奇致歉。
1961年冬至1962年初,西藏工委、西藏軍區采取了加強邊境管理和控制的措施,組建了扎東邊境黨的工委和軍事指揮機構,統一領導仲巴、吉隆、薩噶三縣的反回竄斗爭和群眾工作,使叛亂武裝的回竄得到一定抑制。就在這個時期,木斯塘叛亂武裝內部出現巴巴益西和新任指揮官洛桑強巴之間的爭權奪利斗爭。1963年夏,美國中央情報局官員與巴巴益西進行了一次會談。中央情報局堅持游擊隊應在西藏境內安營扎寨,否則將不再向他們空投武器裝備。巴巴益西說已有的武器只能裝備一半的人馬,無法與中國人交戰,不能離開木斯塘這個庇護所(《冷戰孤兒》第309、310頁)。經過幾天的爭論,巴巴益西表示其4個連隊開赴西藏邊境活動,3個連隊留在尼泊爾木斯塘,并在東部的瓦隆沖古拉等地建立新的據點。對巴巴益西這支木斯塘游擊隊,嘉樂頓珠也感到鞭長莫及,對其行動難以控制,以至在1964年出現了由蘇格蘭傳教士喬治·帕特森拍攝叛亂人員襲擊新藏公路的電影、并擬在全世界播放事件。因此美國人要求解除巴巴益西的指揮權,嘉樂頓珠不愿意照辦,印度人勸美國人應珍惜他們對木斯塘做出的巨大投資。這樣木斯塘叛亂隊伍的指揮權問題就被暫時擱在一邊。
巴巴益西稱他手下共有1865人,其中1707人已經接受了全面訓練,只要有了武器就可以戰斗。在他的一再請求下,美國決定再次進行空投,這次得到了印度的支持。1965年5月,向木斯塘進行了第三次空投,投下的各種武器有:250支步槍、1000枚手榴彈、6門迫擊炮、36挺布倫輕機槍、42支司登式沖鋒槍、6挺57毫米無后坐力炮、75支手槍以及7.2萬發子彈等。
60年代中期,西藏軍區邊防部隊加強了反回竄的軍事行動,在整個邊境實行封堵方針,建立據點、高堡(瞭望哨),架設有線通信線路,修筑邊境公路,有效地抑制了叛亂武裝的回竄行動。叛亂分子原來打算在西藏境內建立“游擊戰爭的永久基地”的幻想,完全成了泡影。“到1967年,事實證明這些冒險活動得不償失,他們搜集到的情報都是些零散的、邊沿性的情報,他們組織抵抗能力非常有限。于是小分隊的使命被終止,人員被召回印度。”(《冷戰孤兒》第319頁)
1969年初,美國中央情報局通知嘉樂頓珠,將撤銷對木斯塘地區武裝的支持。1972年,隨著中美關系改善,美國遂完全與木斯塘叛亂武裝脫鉤。叛亂武裝失去外國勢力的支持與豢養,內外矛盾加劇,處于生存難以為繼的境地。至1974年,尼泊爾政府終于下定決心派出軍隊,解除了這一地區的“四水六崗衛教軍”叛亂武裝。
九、派遣特務分子滲透西藏境內,進行破壞和竊密活動
美國在支持木斯塘叛亂武裝的同時,還支持了印度“特種邊境部隊”的建立。這是一支印度在1962年冬中印邊境戰爭遭到失敗后,于1963年建立的以逃印的西藏叛亂分子為主的上萬人部隊,由印度組織指揮,美國中央情報局負責游擊戰術、偽裝偵察、使用輕武器和爆破物等訓練,并提供武器裝備。他們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從基地越界進行偵察行動,放置探測核武器和導彈的傳感器以及竊聽中國軍隊的通信裝置,其行動路線西起克什米爾,東到橫亙西藏和印度東北特區之間的喜馬拉雅山雪峰。”(《冷戰孤兒》第308頁)
美國的“真正興趣在于其所搜集的第一手情報資料,以及重振西藏抵抗運動的前景”。1963年,美國中央情報局決定利用在海爾營地接受訓練的133名藏人,在西藏境內建立一支縱深情報力量。這100多人編成了10個無線電小組,每組分別為2至5人,其任務是為美國搜集情報,“他們的主要目標是將有關社會、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情報用無線電發回”,“而不是進行破壞和襲擾活動”(康博伊、莫里森:《中情局在西藏的秘密戰爭》第246頁)。美國中央情報局提供各種無線電設備,從使用壽命長的RS-1到RS-48高脈沖信號發射機、脈沖太陽能微型機等。
1964年4月,這些無線電小組已派到靠近西藏邊境地帶,包括在錫金首都甘托克,“麥克馬洪線”附近的查克拉達、圖廷,尼泊爾最東部的瓦隆沖古拉以及木斯塘等地待命,然后伺機潛入西藏。由于西藏邊境已有邊防部隊守衛,多數特務小組行動受阻,只有4個小組到達目的地,開展有限的活動:在瓦隆的一個組進到定日,居住在定日鎮附近的山洞里,開始在那里發展地下組織;在圖廷的兩個組先后進入白馬崗(墨脫),活動到年底后大部撤回,只留一兩個人在當地過冬;在“麥克馬洪線”附近的一個組進至林芝,因為一個特務在這里有親戚關系,得以在附近找到房子住下來,還發展了兩個新的成員。這4個組在西藏境內站住了腳,并發回了一些零零星星的情報,使“聯合行動中心的代表特別感到鼓舞”。
為了統一協調派往西藏境內的特務活動,1964年底,由美國、印度和西藏分裂分子三方代表在新德里協商組建了這個“聯合行動中心”,任務是“美方支付行動費用、訓練人員、提供無線電及其設備,并提供行動指導及游擊戰術;西藏人提供執行任務的人力;印度提供地點,掌控中心的行動。聯合行動中心為海爾訓練營133名學員以及木斯塘為根據地開展游擊活動的藏人制定行動方向。”(康博伊、莫里森:《中情局在西藏的秘密戰爭》第260頁)
到了1965年初,當返回印度過冬的特務們再到白馬崗時,見留下的隊員已被當地軍民擊斃或捕獲,于是趕緊離開,不敢再在那里活動。到米林的一個組也因報務員身份暴露,立即逃回印度。只有在定日的小組,在一位“同情者”幫助下留存下來,“聯合行動中心”批準對他們實行輪換制度。“聯合行動中心”分析了各組一年來的活動情況后,逐漸認識到“派遣‘黑色無線小組顯然消耗巨大而無效果。年初,聯合行動中心意識到這個問題,提出要考慮進行一項新的工作”,即改為派人潛入西藏境內搞竊聽活動。
1963年,西南地區架設了從成都到拉薩的長途電話線路,以后逐步延伸到山南、日喀則各邊防點。這條剛建成的國防通信線路,即被敵特視為可以竊取機密情報的有利對象。1964年初,美國就開始為印藏敵特分子裝備高級電子設備,竊聽西藏邊境長途線路通話。1965年,有4名藏人特工到印度首都,由美國人指導如何安裝這種先進的竊聽設備,他們曾在夜里爬上新德里周圍的電話線桿子進行訓練。而要進入西藏境內安裝竊聽器,則須從邊界跋涉相當長一段路程才能到達有電線桿的地方,然后才能把竊聽線搭在電線桿的頂端,還要連接到一個封閉的錄音機上。因此在電桿上裝竊聽線并不是一件容易辦到的事,費了很長時間才在緊靠邊境的線路上安裝了十幾個。另外磁帶錄音時間有限,要有一名特工留在附近不斷地更換磁帶,然后將錄了音的磁帶帶回印度,讓中情局分析。由于中國邊防部隊加強了通信保密教育,規定在有線電話上不得講有關涉及秘密的內容,使其竊聽到的東西并無多大價值。一個在新德里的美國情報官員安格斯·瑟默抱怨說:“我們搞了幾英里長的磁帶錄音,但大部分內容沒有用,比如中國人談他們內地的家庭”(康博伊、莫里森:《中情局在西藏的秘密戰爭》第300頁)等。但是他們的派遣和竊密行動并沒有停止,而是針對西藏境內的情況,不斷變化活動方式。
1966年下半年,在定日縣境內發現有特務攜帶電臺潛入,與境內反動分子勾結,陰謀建立暴亂基地等活動。10月初,西藏軍區統一指揮日喀則邊防部隊,在定日、聶拉木、定結地區通往境外的山口、道路實施封堵、設伏和搜剿,先后捕獲了扎西等3名藏籍印度特務分子,繳獲美制快速電臺1部。11月,山南扎囊縣民兵捕獲印度派往西藏境內偵察修建貢嘎機場的4名特務。1967年3月23日,4名印度藏籍特務分子潛入墨脫地區,墨脫獨立營1連擊斃其中2人,繳獲敵特攜帶的電臺、手槍和文件。1968年5月9日,墨脫獨立營在當地民兵的配合下,抓獲經日本、美國、印度訓練多年的藏籍印度特務分子土登。到1970年,經美國培訓的藏籍特務情報人員100多名,大部分從印度進入西藏地區從事特務活動,其中已破獲18起,抓捕35人。后又陸續破獲一批。
1972年7月中旬,在林芝縣發現了安裝在長途電話線上的竊聽器,后沿長途通信線路仔細搜索,至12月下旬,在色齊拉山區發現太陽能超短波竊聽器12個,太陽能中轉臺1部。在西藏邊防委員會的統一領導下,西藏軍區部隊和自治區公安部門緊密配合,加強了邊境地區的治安管理。至1974年8月中旬,在米林縣朗嘎山發現敵特尚未安裝的太陽能中轉臺1部、超短波竊聽器8個。1975年8月下旬,又在波密縣境內查獲已安裝的短波竊聽器8個、太陽能中轉臺1部。
從1966年至1975年近10年時間中,西藏邊境軍民共抓捕武裝敵特20起31人,擊斃敵特8人,繳獲無線電臺23部,超短波有線電話竊聽器10套(包括超短波竊聽器84個、太陽能中轉臺10部,風能、太陽能發電機各1部),有效地打擊了由美國培訓藏籍特工人員、使用高科技手段在西藏境內實施的竊密破壞活動。